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302节

  司马昭似有所悟:“父亲,那第二种呢?”

  司马懿道:“第二种规则就是权力人脉。”

  “谁是谁的故旧,谁是谁的门生,谁和谁是同郡,谁和谁是姻亲。升官和进爵、得用与罢黜,悉数在此网中。”

  司马昭皱眉:“难道天下都是这般吗?父亲向来都是让我学经,却从来没有对我说过这些。”

  “只有才学难道不行吗?”

  “那今日为父便说了,不行。”

  司马懿看向面前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儿子,开口说道:“若你祖父未在洛阳令上举荐武帝为洛阳北部尉,我司马氏家名岂能有今日之盛?”

  “再有才学,也是要等一个机会的。”

  司马昭左耳进右耳出,并没将父亲的话当一回事。毕竟自己乃是司空之子,又何必太担忧前程呢?

  不过,司马昭还是提了一句:“父亲,前两日有一个太学同窗来寻我,称他与我同一年毕业。”

  “我细细问之,此人也与我们家同郡,姓山名涛字巨源,还称与我乃是远亲。”

  “我问了母亲,才知确有此人。山巨源之父乃是母亲的表弟。”

  司马懿略略皱眉:“怀县山氏的?”

  司马懿妻子张春华之母乃是山氏之女,不过司马懿素来不喜亲戚攀附,这家人也没来寻过他。

  司马昭点头称是。

  司马懿道:“在太学读了两年才得毕业,算不上大才,但勉强算个能用之人了。”

  “既与我家有亲缘,子上选一日将这个山巨源带回府中,拜一下你母亲。若我到时在家,可以顺便勉励他几句。”

  司马昭大喜,这种给自己在同窗面前挣面子的事情,父亲还是第一次许下:“多谢父亲。我这同窗倒没说这些,不过想来能得父亲接见,对他也是一桩美事。”

  司马懿笑了一声,并未深究:“对了子上,温县族中前几日来信,称吏部将诏温县令王祥入朝,他到时会来府上拜会。”

  “王祥此人素有声名,此前曾在徐州吕虔处任别驾、久任州事。届时我留他在府上饮宴,你也一并来。”

  司马昭有些诧异:“他都做过徐州别驾,如何又去做了温县令?如何能有这般履历?”

  司马懿淡定道:“王祥举了茂才,朝廷制度如此。既然他要茂才的名,就要在吏部走上这么一场的。”

  司马昭哦了一声,复又发问:“父亲,此人多大年纪了?”

  司马懿道:“比为父只小五岁。”

  司马昭撇了撇嘴:“年纪这么大才做到县令,这也能算人才?父亲还要见他?”

  司马懿摇头:“你不懂。”

  “王祥去年举了茂才,去年他弟王览亦举了孝廉,徐州士族颇为看重这兄弟二人。”

  “东海王氏与我不善,那我便要扶一扶琅琊王氏。”

  “加上族里相托,为父也有些不好拒绝的。”

  司马昭更加好奇了:“这两兄弟竟得徐州一州看重?他两人有何才能?”

  司马懿笑道:“子上,你听过‘卧冰求鲤’和‘王览争鸩’吗?”

  司马昭自然摇头。

  司马懿道:“再过些时日,你就知道了。”

第379章 太学之见

  十月初一,洛阳城南,太学。

  上午时分,集贤堂内。

  此前尚显空旷的集贤堂,如今已经有些拥挤了。

  太学第一年招生五百,毕业一百。

  第二年依旧招生五百,毕业人数还是一百。

  第三年还是招了五百人,但从第一期读满三年、还未毕业之人,却还是需要离开太学、各返本郡的。

  这也没办法,人材在精而不在多。

  太学设立的初心,本就是用以寻找大才,而非做成官员培训班的。

  达不到标准的各回原籍,有了在洛阳的求学经历、回到郡中也是要被人高看一眼的。

  曹睿面对着一千三百名太学士子的期盼目光,说了许多前程远大的鼓励之言。

  在郑博士的主持下,太学里日常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忠君爱国。

  试想一下,作为一名每日都要学习忠君爱国之道的年轻士子,当你毕业之时、皇帝亲临太学当众演讲。

  这会引起多大的狂热?

  基本上曹睿每说几句,下方就会自发的响起一片掌声,以至于演讲不得不中断了好几次。

  曹睿演讲已毕,郑称郑博士高声喊道:“陛下讲演已毕,现开始太学问政。三问、三答,一如既往。”

  郑称话音刚落,太学生们便蜂拥般举起手来。

  都到了太和三年了,谁还不知问政时最容易出彩、最有可能被皇帝看中?

  人都是有分别心的,皇帝也不例外。

  既然人数众多、后面的人都看不清面孔,那就从坐在最前、甲阶的学子中来挑选。

  司马昭本是凑热闹一般的举手,在皇帝伸手一指、郑博士又高呼自己名字的时候,司马昭站起来的时候,整个人的脑袋都是懵的。

  郑称继续把控着流程:“学子行礼,做自我介绍。”

  司马昭躬身一礼:“拜见陛下,学生司马昭、河内温县出身,现年十八。”

  司马昭一站起,几乎堂中的所有士子都在盯着司马昭的后脑勺看。

  司马懿也有些意外,怎么就挑到我家子上了呢?

  曹睿看着司马昭的拘谨样子,笑了两声后看向司马懿:“是司空家的二公子吧,朕认得相貌,今日便考校一番才学。”

  司马懿拱手:“犬子鲁钝,年幼无知。臣也不知他能问些什么来,还望陛下莫怪。”

  “无妨。”曹睿转过头来:“司马子上是吧?朕知道你,可以开始提问了。”

  太学问政已成固定流程,年轻的士子们、在毕业之前,往往会聚众猜测问题与提问之人。

  司马昭自然也听了一些,再度行礼后出口问道:“学生请问陛下,太学的教授们称陛下曾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前两届太学生皆前往陇右、雍州管理屯田之事,而此后的太学生、还有哪些能为大魏效力之处呢?”

  曹睿点头:“朕的确说过这句话。司马子上,学子们在太学中、可否理解朕这句话的本意?”

  司马昭拱手答道:“禀陛下,博士们称此言乃是说,为官者需要明习庶务、懂得百姓疾苦,为国治民之时才能称职得体。”

  曹睿道:“博士们教的没错。但朕今日要与太学生们多说一句。”

  “朕方才在想,今日集贤堂中的太学生们,有朝一日会出多少两千石呢?会不会有刺史、尚书,会不会有六部九卿呢?”

  “朕对你们、对太学生们的期望是无限的。这便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的另外一层含义了。”

  曹睿话音刚落,集贤堂内一千多年轻士子们又得到鼓舞、热烈而又急促的鼓起了掌来。

  曹睿听着掌声,倒没有因太学生们的拥护而自满,而是感慨太学生们的活力与激情。

  年轻就是好。

  整日在宫里、在朝堂上,与这群五六十岁、六七十岁人老成精的臣子相处,哪里有与学生们相处来得轻松?

  郑称抬手、掌声瞬间停下。

  曹睿又道:“方才问到有哪些可以效力大魏的地方,朕今日明白告诉诸位学子。”

  “凡是太学毕业的学子,为太学郎、皆需在各地屯田、水利、农业之处任职三年。”

  “非如此,不能明农桑之艰难、国力之来源、万民之所想。”

  “三年期满,考评通过,则太学郎们皆转为五百石,前往洛中各官署、各州郡任职,同等情况优先升迁。”

  曹睿话音刚落,又来了一波热烈的掌声,惹得曹睿都有些审美疲劳了。

  今日光禄卿杨阜也一并来到现场,曹睿与郑称对视一眼、又指了指杨阜。

  郑称当即会意,叫停了掌声后、高声道:“诸位学子,现在由光禄卿杨公、当众公布今年太学学子去向。”

  杨阜从后缓缓几步上前,集贤堂内顿时鸦雀无声。光禄卿杨公素来以严厉著称,面对这位执掌所有太学郎前途的人,并没有学子敢触他的霉头。

  杨阜朗声道:“经朝廷议定,第三期毕业的太学学子,为太学郎后、尽数前往许昌负责屯田之事。”

  “明日,太学教习就会通知各位学子、前往光禄寺报道,学子们听教习指挥即可。”

  学子们不鼓掌了。

  左右只是一百个毕业生的去向,与大多数人是无关的。

  而杨阜又当众公布今年去向是许昌,作为颍川郡治、大魏五都之一,许昌听起来就没有陇右、关中那般遥远,那般能出成绩。

  站在皇帝左侧一丈远的司马懿,此刻倒是意外了起来。

  昨夜在府中之时,司马懿与儿子猜的乃是淮南。

  司马懿推断此事的理由也很简单。

  任职陇右、关中的两批士子,具体一些的岗位,都是在管理归化羌人的屯田之事。

  羌人不服王化,治理羌人需要有威望手段、还要讲方法人情,比寻常的屯田之事要难上许多,正是磨炼这些年轻士子们的好去处。

  如今除了陇右、关中两处,只有淮南的屯田正由蒋济搞得热火朝天。

  不去淮南而去许昌,莫非陛下是因为年初要去许昌,而将豫州诸郡的屯田事、放在了淮南之前?

  看来皇帝对巡幸许昌颇为上心啊。

  郑称宣布结束第一问,司马昭行礼后复又坐下。

  继司马昭之后,皇帝又点了和逌、夏侯惠两名士子出言提问。

  就在夏侯惠提问之时,侍中辛毗被人唤到门外、接过了一封文书后,快步上前、将文书递给了皇帝。

  曹睿也只是打开看了一看,并没有什么反应,继续回答着夏侯惠的发问。

首节 上一节 302/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