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312节

  “你是不知朕的心意吗?不是不知道,就是心存侥幸,以为朕不会深究这一人。”

  “朕今日就告诉你,朕不仅会深究,而且还会废除各州刺史举茂才之权,还会罢了吕虔的官。吕虔是朕的刺史,还是徐州士人世家的刺史?”

  杨暨躬身一礼,并不多说。

  皇帝如此明显的差异对待,定然会让杨暨成为整个议论的焦点。

  凭什么吕虔倒了霉、天下再也没了茂才,而你却只罚俸一年?就因为你是天子心腹、才能区别对待?

  可杨暨顾不得这些了。

  陛下的意思已经明晃晃的展现在自己眼前,若再违逆,恐怕等待自己的只有罢官回家一条路可走。

  曹睿看向杨暨:“吏部,王祥此人实令朕厌恶。朕的朝堂之上,不许这等邀名惑众之人升迁,他不是温县令吗?那就平调吧。”

  杨暨拱手应承:“臣遵旨,不知陛下有意让王祥去哪?”

  徐庶在旁默默听着。

  徐庶随侍皇帝身侧一年多了,乃是最对皇帝脾气的一名侍中。

  换句话说,徐庶身上有重臣体面、却也难得的还有早年任侠时的意气。

  徐庶在建安、黄初两朝任职多年,彼时的风气并不许他表现出来。而如今陛下却是个欣赏徐庶豪气的,因而徐庶在皇帝身侧,难得少了寻常臣子身上腐朽的官气。

  曹睿身侧一直缺少这样的人。

  方才徐庶提议杀了王祥。若在昔日曹操执政之时,杀了也就杀了,并不敢有人置喙。

  今日曹睿不杀王祥,也只是展现出对大魏律法的尊重。

  但尊重归尊重,王祥原是六百石的县令,不给他美职、平调难道不行吗?

  当然可以。

  曹睿指向徐庶:“徐侍中,你说一处!”

  徐庶淡定说道:“不如让他去做龙勒令吧。”

  龙勒?

  曹睿作为大魏皇帝,听过此县的名字、但却记不起来在哪里。

  见皇帝皱眉,徐庶解释道:“禀陛下,龙勒县在敦煌以西。阳关、玉门关两处,俱在龙勒县的管辖以内。”

  曹睿轻轻颔首,而后又看向杨暨。

  杨暨会意,拱手应道:“边地夙来缺少治理,龙勒县令亦是多年未补,当让王祥去彼处宣扬教化。”

  曹睿点头:“杨尚书回尚书台吧。你的路今后该如何走,你心中有数。”

  杨暨深施一礼,这才得了机会将自己的表文捡起、收拾好放入怀中,而后离去。

  杨暨走后,徐庶在旁也有些唏嘘之感。

  “流言能杀人啊。”徐庶轻声道:“恐怕杨尚书此番回了尚书台,真就成了千夫所指之人了。”

  曹睿面无表情说道:“为大魏做官,怕什么人言?朕让他做吏部尚书这等显职,又没让他去敦煌。”

  “若任了此职还要与人勾搭、担心士人舆论,第一次朕能容他,第二次恐怕就是自寻死路了。”

  “朕就是让他做个孤臣。”

  “不过朕也有些唏嘘。”曹睿看向徐庶:“你说朕这几年这般摒弃邀名之举,这王祥为何在洛阳还如此惑众?”

  徐庶想了几瞬,却出言答道:“臣倒是以为,正是陛下肃清洛阳风气,洛中许久未有这等人物了。徐州的王祥初至洛阳,上蹿下跳如此急切,才能一时惑众。”

  曹睿无奈摇头:“那倒是朕的问题了?”

  徐庶连忙解释道:“在士人间移风易俗非几年之功,需慢慢教化才是。只要察举不绝,这等事情就难禁止。”

  曹睿叹道:“察举必须存在,朕难道现在就能弄出科举吗?大魏没有这个条件。”

  徐庶微微皱眉,不知何为‘科举’。

  曹睿并没解释:“收了州里的茂才之权,郡里举些孝廉、任些五百石、六百石的小官倒也无妨。茂才最高可任两千石,这个问题就大了。”

  徐庶却出言道:“臣方才说让王祥去龙勒,恐怕士人们又要骂臣了。”

  曹睿抬眼看向徐庶:“怎么,徐侍中畏惧人言?”

  徐庶笑了一笑,答道:“臣平生最不畏人言!但方才提到龙勒后,却想到敦煌郡已经二十余年未有太守了。”

  “借此机会,不如选上一任。陛下此前不是提过西域商道吗?正好可以治理一番。”

  曹睿点头:“那好,朕就点一人吧。”

  “昔日朕在长安之时,观长安令仓慈做事谨慎有法度,又熟悉关西之事,颇为勤勉。”

  “你去与东阁说,点仓慈为敦煌太守。让他经过武威时与司马孚见上一面,细细研究一番西域通商之事,再来回禀朕。”

  “遵旨,臣这就去说。”徐庶拱手应下。

第390章 诸侯觐见

  宗正曹恪奉皇帝之命,传讯诸王入朝觐见。

  信使十月上旬从洛阳出发赶赴各地。直到十一月初,耗时一个月整,大魏诸王才慢吞吞的聚齐在了洛阳。

  曹恪信中说得不急,让诸王一月之期到洛阳即可,其余并未透漏。可这些武帝曹操的亲儿子们,出发前却都做了好大的心理建设。

  毕竟,他们的监国谒者和国相也一同前往。

  依照先帝曹丕时的制度,宗室分封需设官员监督。封王者配监国谒者,封侯者配防辅吏。

  若得了监国谒者检举,轻则受到训斥、重则削减封邑、降低爵位。这谁受得了?

  虽有曹植得到官职之事珠玉在前,可曹植毕竟是先帝的亲弟弟、当今皇帝的亲叔叔。

  太皇太后还在北宫里坐着呢。

  我们?我们只是些庶出子罢了。

  武帝尚存的八个儿子,其中七个儿子都被先帝曹丕封在了兖州。

  雍丘王曹植、襄邑王曹峻封在陈留,白马王曹彪、濮阳王曹衮、鄄城王曹林封在东郡,寿张王曹徽封在东平,单父王曹宇封在济阴。

  究其根本,还是由于兖州是距离洛阳最近的州,需要严加防范。

  惟独巨鹿王曹干封在了河北,远离洛阳。

  这或许是由于曹干之养母王昭仪颇受曹操宠爱,在嫡庶之争时进言有功。因而在曹丕眼中,曹干与其他兄弟待遇并不相同。

  十一月十日,这是宗正曹恪与他们约定的抵达期限。

  七位县王在此前两日陆续到了洛阳,今日曹干一到,宗正曹恪便与雍丘王曹植同行,前往他们在洛阳的住处碰面。

  久别重逢,自是一番唏嘘。这些许久未见,欣喜又陌生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们,短暂的释放了自己的情绪后,随即步入了正题。

  现年三十四岁的白马王曹彪站了出来。

  曹彪的封地,就是昔日官渡战时,与延津并列的白马县。关羽关云长大展武威,策马刺颜良于万军之中,斩首而还,正是此处。

  曹彪与曹植交情最好,又是七王中年龄最长的,开口向曹恪问道:“请问宗正,不知陛下此番召我等来朝,我们何时能得见天颜、朝觐陛下呢?”

  曹恪笑着回应道:“陛下此番召诸王回朝,一来是想念诸位,朝觐接见以示宗族之亲。二来是要考察诸位的才能,年轻者可入太学,年长者可以择情授官任用。”

  授官?

  曹恪提到皇帝想念的时候,众人只当作他说些不着边际的空话。

  可当曹恪说到第二点,说要给诸王授官的时候,这些被监管了多年的宗室、几乎在瞬间爆发出了极大的热情。

  不但眼睛放光,身体也不自觉凑得更近了。

  曹彪看了眼笑眯眯、满脸长者风度的曹恪,又看了眼同样笑着的曹植。曹植只是微微点头示意,曹彪的几乎就要雀跃起来了。

  真是‘雀跃’一般!

  先帝曹丕对他的这些亲兄弟们,制度不可谓不严苛。而到了太和一朝,风向竟变得如此之大。

  曹植履任崇文观,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曹植善文,崇文观也算对口。可并非每个诸侯王都有这般文才。若是其他实权位子,皇帝难道会愿意吗?

  都说久旱逢甘霖乃是人生一大喜。

  这些曹操的儿子们,已经旱了将近十年了。东一个问题、西一个问题,曹恪也只能耐着性子一一解释。

  解释起来,宗旨几乎也都是相同的。

  陛下愿意用你们,但如何用、怎么用,还要听陛下的意思,我这个宗正做不了主。

  既然如此,那就入宫再说!

  也不知是谁传扬出去的,从洛阳城西南处的诸王住宅、到北宫南门的路上,许多士子、百姓都在围观着。

  王爵的马车礼制与寻常官吏的马车并不相同,稍微熟悉礼制之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甚至有胆大的士子一一数着马车,清点了一番人数后,朝旁边围着的人群压低声音说着:“八个诸侯王,洛阳许久未有这么多诸侯王了!”

  颇为热闹。

  曹睿当然不需知晓这些琐事,安坐于书房之中批阅着表文。

  不多时,钟毓从外走入,拱手禀称:“陛下,宗正领着诸王一同觐见,正候在宫门之外。”

  曹睿没有抬头,淡定答道:“知道了,到书房外再禀。”

  “遵旨。”钟毓领命而出,不过须臾过后,便又进来禀报:“陛下,诸王已到书房之外。”

  曹睿依旧没有抬头:“好,你先回值房候着,半个时辰再来找朕。”

  钟毓不解其意。

  诸王都到了书房外,为何要拖着不见呢?

  曹睿并不打算给钟毓解释这些。

  对于异姓的外臣,这些外臣们天生就明白,他们身上的权力是皇帝意志的延伸,来自于皇帝的赋予。

  可与皇帝同姓的宗亲们,却总容易由于自身的天然姓氏,搞不清权力的来源。

  近则不逊,远之则怨。这种情况难以避免。

  那就更需要给他们提个醒。

首节 上一节 312/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