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316节

  原本历史上的难堪之事,现在不会再发生了。

  曹睿轻叹一声,左手抬起、轻轻拍着毛妍的肩膀:“莫哭,莫哭。朕知你心意,你也知朕,这是两心相印。”

  毛妍嗯了一声,整个人都倚到曹睿的肩膀上了。

  对面的孙鲁班,依旧有些不满,却也不敢说出口。

  说完了警示的话后,曹睿却说起了其他之事:“对了,朕还没有和你们说过。”

  “待明年年初,朕要率全部中军驻跸许昌。不仅是中军,西阁东阁、枢密院、尚书台也要随朕一起去许昌。”

  毛妍泪汪汪的杏眼看向曹睿:“又是哪里有战事了吗?陛下去年刚从关西回来,怎么又要走?”

  孙鲁班却不说话了。

  带着全部中军去许昌,用脚趾想都能想到,肯定是要应对东吴的。

  夫君又要欺负父亲了……

  想归想,孙鲁班半个字都不敢说出来。毕竟此前皇帝给了她承诺,她也只好祈祷自己父亲能不输、输了也最好识相一些。

  毕竟人已出嫁。

  父亲的基业是留给兄长的,与自己这个外嫁的孙氏女又有什么关系呢?

  自己早就是曹氏的人了。

  曹睿却没有要隐瞒的意思:“大司马已逝,东南防线漫长、又无形胜之地可以作为依据,乃是朕的心头大患。”

  “朕与朝臣们共同商议,想要尽取扬州江北之地。若如此这般,朝廷才能将扬州划成不同的区域,沿江防守起来也能更加从容有据了。”

  毛妍不懂这些,只是问道:“那陛下要何时回返洛阳?”

  曹睿叹道:“这也是朕为什么将你们叫到这里来。”

  “朕移驻许昌宫居住,会从后宫之中选人同去。不过你们二人各有皇子、又封了王,就是要你们安居洛阳、以备不时的。”

  “你们能懂朕的意思吗?”

  毛嫔咬了咬嘴唇,刚要大度的认下,对面的孙鲁班却也哭了起来。

  “妾不愿陛下走。妾将延儿留在洛阳,妾与陛下同去行不行?”

  曹睿轻咳一声,故意板起脸来:“朕没说什么时候回来,说不定两月、三月就能回返呢。”

  “听话,就如此前一般留在洛阳,好生抚养皇子。朕都给你们的儿子封了王,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孙鲁班即使心中再不愿,也只能认下。

  就是不知陛下会选哪些妃嫔同去许昌了。

  郭瑶!陛下定是要带郭瑶前去!

  孙鲁班心底微微泛酸。

  毛妍在对面乖巧的坐着,内心之中与孙鲁班其实并无多大分别。

  只是说与不说罢了。

  ……

  三日后,曹睿正在书房中批阅表文,杜恕缓缓进来:“禀陛下,前徐州刺史吕虔到了,正在书房外候着。”

  “宣。”曹睿看向杜恕:“再将东阁两人一同唤来。”

  “遵旨,臣这就去传。”杜恕离去,不多时,就带着吕虔、司马懿、卫臻三人一同前来。

  吕虔年近七旬,缓步走入书房内、直接大礼参拜:“臣吕虔拜见陛下!”

  曹睿起身向前,将吕虔搀扶了起来。看着吕虔瘦削苍老的面容,不禁有些动容:“朕此前只以为卿惰政,将徐州政事尽数委托于王祥之手,又有失察之责,因而将卿召回洛阳。”

  “却不料卿的身体已经如此不好。”

  吕虔站定之后,长长叹了口气:“臣的确有过,还请陛下治臣之罪。王祥声名在外,臣年迈老病、治理州郡还需此人辅佐,因而多有纵容了一些。”

  “不过王祥此人的确有能。”

  曹睿道:“王祥有能是真,虚名浮华也算是真。朕不准备用他了。”

  “朕思来想去,还是大魏的制度出了问题。”

  一旁的卫臻和司马懿看了过来,眼神里都有些不解之色,怎么又是制度问题?

  曹睿道:“大魏初立,对官员的任命也少有规范。文聘在江夏数十年,杜畿在河东十余年,卿又在青徐二十余年。”

  “这种情况,大魏也该改一改了。”

第394章 吏治变动

  改革制度,这种朝廷大事并非吕虔一个久在外任的官员可以参与议论的,更别说吕虔现在还是罢官的状态。

  免了徐州刺史之职后,是留在洛阳、还是调任其他、抑或荣休颐养,不过是皇帝的一句话的事。

  虽说吕虔年纪这般大了,仕途上也没了多少追求,但还是不免有些战战兢兢。退休待遇还是要追求一下的。

  在吕虔身侧,司马懿用带有问询的眼神看了卫臻一眼,卫臻轻轻颔首以作回应。

  司马懿会意,当即拱手说道:“启禀陛下,建安年间时局纷乱,黄初年间大政初定,朝廷对于各处州郡都以安定为主。”

  “陛下方才所说三人,文聘在江夏镇守边郡忠贞任事,不可轻动。杜畿在河东为朝廷大军足衣足食,功劳常为天下各郡之冠。”

  “而吕刺史效力曹氏四十年,在青徐日久积威深重,实乃朝廷控制青徐的一大助力。”

  “此三人都有久任本职的理由。”

  曹睿颔首,虚扶了一下吕虔的手臂,指向书房侧面的椅子说道:“吕卿入坐吧,朕今日与你多聊一些。”

  方才司马懿的话语,对吕虔多有肯定,吕虔内心稍微安定了一些,谢恩后缓缓坐下。

  曹睿也回到自己的御座上:“司空所说朕很清楚。”

  “在建安年间,朝廷如此行事,是因人委任、应对乱世的明智之举。”

  “在黄初年间,朝廷依旧沿袭此例,是信任臣属、安定一方的应需之举。”

  “可现在都太和三年,眼看着都要太和四年了,国家怎么说都要有个正经样子。”

  曹睿看下书房中的三名臣子,微微摇头道:“又不是像大将军都督关西这般不可替代,一任太守、一郡守臣、一州刺史,难道离了一个就不能成事了吗?”

  “若真如这般,那是吏治出了问题、中枢出了问题、朝廷出了问题!”

  吕虔闻言又要起身,口中说道:“此乃臣之过也,就任一方不知早日让贤……”

  曹睿摆手示意吕虔坐下,打断了他的话:“吕卿无过,不必再说。朕行事素来磊落,只论制度、不是指你个人。”

  “是,臣知晓了。”吕虔犹豫了两瞬,拱手应道。

  曹睿看向司马懿和卫臻:“尚书台来说,此事要如何解决?”

  司马懿神情自若,扭头看了一眼卫臻。眼神中的含义似乎是在说,吏部是你分管,此事该由你提。

  卫臻深吸了一口气,开口道:“禀陛下,任用官员乃是国家根本大事,关系国家权柄的使用,也关系朝廷官员的结构与稳健。”

  “臣为尚书左仆射,今日臣只论各州刺史、各郡太守、各县长吏,军中之事非臣所能言,该由枢密院说。”

  曹睿点头:“可以,卫师傅说吧。”

  卫臻道:“大魏官制沿袭汉制,而汉时本有三互法,是以汉末割据之臣,极少有在原籍成事者。”

  “其一是本籍回避。各州、郡、县均不得用本地之人。”

  “其二是姻亲回避。若甲州之人与乙州之人为姻亲,则两人既不能在甲州为刺史、也不能在乙州为刺史,郡县同理。”

  “其三是任官回避。若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则乙州人不能在甲州任刺史,郡县同理。”

  “陛下,”卫臻看向皇帝:“自建安年间,武帝霸府为了安定地方,选用官吏常常任职本地,早就破了三互法的限制,更别说要约束任期了。”

  “以臣之见,肃明官制的第一步,需要重立三互法,以示朝廷公允无私之意。”

  “请陛下示下。”

  曹睿轻轻用手敲着桌面,并未答话,一时间想了许多。

  片刻后,曹睿开口问道:“卫师傅问朕一事,朕要问尚书台两事。”

  提到尚书台,那就是司马懿和卫臻共同的事情了,两人一并拱手示意。

  曹睿问道:“扬州刺史蒋济蒋子通乃是本州之人。但大魏诸臣处理扬州事务者,并无一人优于他。”

  “此事如何去论?”

  司马懿当即拱手应道:“三互法与任期限制,边境战区可为例外。”

  “蒋济、文聘均可依照此例。”

  曹睿也答得痛快:“准了。”

  “第二件事,吏部杨暨曾给朕看过名单统计。朝廷中枢的大臣和洛阳郎官内,出身司隶、冀州、兖州、豫州之人,占到了六成还多。”

  “幽州、并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凉州、雍州、秦州、益州……这十个州加起来也不到四成。”

  “若三互法推行下去,长此以往不断循环,大魏官制岂不是会愈加失衡?”

  曹睿的一番话,直接将司马懿、卫臻、吕虔三人强制沉默住了。

  首先,陛下所说肯定是属实的。

  六成多的比例都不用别人说,就拿西阁东阁来说。司马懿籍贯司隶,卫臻、董昭、满宠都是籍贯兖州。

  九卿里面,常林、司马芝出身司隶河内郡,高柔是兖州陈留人,崔林是冀州清河人,梁习、曹恪是豫州人……

  这种显而易见的吏治问题,却被朝廷中枢几乎视而不见。

  原因或许也很简单。朝廷里的重臣们几乎都是这几个地方出身的,又有谁会替幽并、青徐、雍凉之人考虑呢?

  即使是如卫臻这种清正不群的人,也未从籍贯上考虑过!

  其次,这件事根本想不到解决的办法。

  司隶与冀、兖、豫三州乃是大魏的核心根本,如何能舍根本而逐末呢?

  看着无言以对的司马懿和卫臻,曹睿依旧没有停下:“怎么,尚书台不能为朕分忧吗?”

  若是寻常政事,司马懿、卫臻还是可以与皇帝有来有回的。按照皇帝的气度和智慧,并不会拒绝任何有益的讨论。

  但允许讨论并不是允许狡辩。

首节 上一节 316/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