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321节

  “孙权那边,讨伐山越增加兵力、驱赶其民出山耕种,已经成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国策了。”

  “蜀国诸葛亮征讨南中,也不过两万多兵、一年而回,并无艰难。”

  曹睿看向众人:“若能打下公孙渊,攻下高句丽、百济、三韩也不过多花些时间,选一名方面之将讨伐的易事了。区区一个公孙度都能威震远夷,又何况大魏中军精骑呢?”

  “你们信不信,当下乃是数百年来,中原军力与周边异族军力相差最大的时候?趁着好打的时候多打一些!”

  皇帝的一番话,令书房里的五人都陷入了沉默。

  满宠心里计算的乃是后勤调度,能否支撑得起大魏这般作战。

  而司马懿心中想的却是皇帝的心思。

  陛下所思所想,真是愈加琢磨不透了。

  不是要攻公孙渊吗?如何就要将扶余、百济、高句丽、三韩一并攻取了?

  难道这不是好大喜功吗?

  司马懿皱着眉头,心中不断盘算权衡着利弊。半晌之后,却惊讶的发现皇帝所言极是!

  如今大魏军力乃是一等一的强横。

  且不论战争经验,也不论什么士气人心。单从武器装备上来说,就已经产生了代差。

  草原上兵锋最为强盛的鲜卑人,装备也不过皮甲、环首刀这两样,铁甲都不能普及。

  就算辽东的公孙渊兵戈稍利,但面对配备了双马镫、马蹄铁、全身甲的大魏重骑,还有武装到牙齿一般的具装甲骑,又能在野战中有多少抵抗之力?

  更别说扶余、百济这些更穷的地方了。

  司马懿想着想着,思维竟发散了起来。

  有着雍州、秦州规划百万羌人的经验,面对那些扶余、高句丽、百济、三韩的百姓,应该要容易治理的多。

  赐姓、屯田、教化,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后,又有哪些蛮夷不愿做汉人呢?不存在的。

  片刻后,司马懿拱手说道:“陛下雄才大略令臣赞叹不已。若陛下亲征,臣请随于左右扈从献策。”

  裴潜双目睁大,意外的看着司马懿的身形。

  大家都是臣子,为何你这般会说?

  在司马懿之后,裴潜第二个赶紧表了态。

  接下来满宠、徐庶、卢毓三人也纷纷一般说法。

  曹睿摆了摆手:“仗还没打呢,诸卿就不要如此捧朕了,若能胜了、再为朕庆贺也不迟。”

  “朕与诸卿论一论细节吧。”

  “方才司空所说调度,朕以为极善。两万骑兵怎么选,三万步骑又怎么派?”

  满宠拱手:“陛下,臣等只当建议。具体选用何将,还应陛下圣裁。”

  司马懿也说道:“请陛下钦定守备之臣。”

  曹睿想了几瞬:“既然要带两万骑,朕将羽林左军、中领军营、五校尉营这两万骑带去吧。”

  “程喜的羽林右军万骑,屯于洛阳归尚书左仆射卫臻所辖。”

  “镇西将军牵招率武卫军屯于许昌,骁卫将军王凌率骁卫军屯于邺城。”

  “辽东乃是苦寒之地,需在夏、秋之时攻伐。事不宜迟,三日后诸军依令进发,不得有误!”

  五人齐齐站起行礼:“谨遵陛下旨意!”

  曹睿点头:“你们五人一同从征!”

  ……

  五万中军本就是从洛阳行军过来的,如今再恢复行军状态,也是易如反掌之事。

  洛阳与许昌之间不过区区三百里,耗费不了多少物资,纯当演习了。

  但在豫州刺史黄权的眼里看来,事情就不免奇怪了些。

  陛下去年说要来洛阳,许昌宫殿都整修好了,还带了五位妃嫔过来,如何又突然要往河北用兵了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黄权到了许昌宫里请见。

  在黄权进言皇帝留下之后,曹睿笑道:“黄卿说得没错,天子应该居于洛阳岿然不动,选择一方重臣带兵。”

  “可黄卿知道,朕亲征带兵有哪些好处吗?”

  黄权迟疑了一下,心里知道、却不愿说出来左证。

  曹睿笑道:“朕二十余岁,身子骨正是可以在军中打熬的时候。”

  “有朕在军中,将领们求胜之心更强、想要在朕的面前挣下爵位封赏;士卒们知道功劳不会被漂墨,临战争胜士气更佳;敌军听闻皇帝亲至,士气动摇也是常有之事。”

  “这么多好处,黄卿让朕怎么能舍呢?”

  黄权喟叹一声:“陛下如此说法,心中定然已有万全之策。臣只是思及太和二年陈仓之事,担忧陛下安危而已。”

  曹睿笑道:“朕是天子,当百无禁忌。”

  “不过黄卿,此前故大司马都督扬州之事,州郡兵都归大司马直接调遣。可如今陈骠骑并无此直接职权。”

  “朕北上之前,会将豫州诸郡郡兵的调度之权与你。若东南有警,协助陈群守住即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朕与陈群也是一般说法!”

  黄权深施了一礼:“臣必不辜负陛下重任!”

  ……

  大魏皇帝在正月十三日到达许昌,十六日就要动身北上,各项准备自是紧锣密鼓的开展了起来。

  曹睿也不得不花了三个晚上,认真安抚了一下陪同来到许昌的五个嫔妃,好让他们安心暂居于许昌城内,等待自己亲征回返。

  三日连着安抚了五人。

  到了北上前一晚、也就是十五日晚,曹睿入夜后宿在郭婕妤之处,安抚过后的疲惫之时,内侍毕进又在殿外轻声唤了起来。

  “如何扰朕安生!”曹睿轻声吐槽了一句,向上拉了拉被衾、掩住了郭瑶白皙的身段,披上外袍坐起,高声回道:“何事唤朕?”

  毕进的声音尖锐而急切:“禀陛下,大将军陈仓急报,蜀国诸葛亮叩阳平关!”

  曹睿只觉一阵无语,还未来得及回应之时,一旁的郭瑶也从容坐起,柔柔的倚在曹睿肩膀上:“如果臣妾没有记错的话,太和元年的年底,陛下就是在臣妾榻上得知了西边警讯的。”

  “来,为朕更衣。”曹睿轻声招呼了一句,而后开玩笑般的说道:“瑶儿是凉州人,或许正对西面之事。若朕不欲西边有事,应该少来寻你一些。”

  郭瑶娇笑道:“贼人寇边,怎么就与臣妾扯上干系了?陛下去孙昭仪那边也多,就不怕孙权也打过来吗?”

  曹睿笑道:“朕怕他来?朕怕他不来!”

  直到披好外袍之后,曹睿打开房门、从神情紧张的毕进手中接过曹真的军情通报。

  仔仔细细看了两遍之后,曹睿又将文书塞到了毕进手里:“这份军情是枢密院送来的吗?”

  毕进摇了摇头:“陛下,此封军情是大将军直接送到中书省的。老奴听中书省的人说,信使给枢密院也送了一份。”

  曹睿点头:“那好,派人告诉王昶和王观,今晚不要声张,该怎么睡觉就怎么睡觉。明天天亮出兵之事照常,无需耽搁。”

  “遵旨,老奴告退。”

  毕进走后,曹睿关门回了房中。

  按照汉时旧例,宫里是不介意宦官随身伺候的。但曹睿夜晚就寝之后,从不允许任何宦官进入房中,即使像今日这般有事通禀,也要亲自下榻开门来问。

  当然,如同今日这般情况也不多。

  曹睿刚关上门、还没走到榻前,郭瑶软软热热的身子便钻到了曹睿的外袍里。

  “臣妾看陛下又回来接着睡觉,是不是没什么值得担忧的?”

  曹睿笑了一笑,拥着郭瑶向内走去:“哪里有那么多值得担忧的事情?”

  “太和二年、太和三年,这两年关西各处城防、守备之事都已整顿完好。”

  “兵不缺,良将也不缺。若算起时间来,朕的辛侍中现在大约就在汉中。”

  “朕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诸葛亮还能挤出多少兵来呢?”

  郭瑶小声说着:“那他还敢进犯边关呀?哪来的胆子?”

  曹睿笑道:“瑶儿不懂。蜀地那个地方,他们若是不向外打,恐怕内里就要散了……”

第400章 道阻且长

  翌日清早还不到辰时,曹睿刚刚梳洗完毕、来到了书房之内,内侍就禀称枢密右监王昶到来。

  曹睿点头,看向内侍官毕进:“问问王文舒吃饭了没有。吃了就在外面候着,若是没吃,进来赏他一份。”

  不多时,毕进领着王昶一同走了进来。

  曹睿抬头看了王昶一眼,淡定说道:“入坐吧。毕进,给王右监端来一份。”

  王昶躬身一礼:“谢陛下赐膳,臣已经用过饭了。”

  “怎么,坐不住了?”曹睿一边用象牙箸夹起一片肉脯,一边问道:“昨晚大将军传来的关西军情,你与王伟台如何想的?”

  王昶拱手道:“臣昨夜与王左监议论,正要寻满将军通禀之时,就收到陛下口谕,因而按住了此事。”

  “臣二人以为,既然西边有警,今日出兵的分派是不是要再考虑一番?”

  曹睿放下象牙箸,略带疑问的看向王昶:“诏令都发下去了,你想怎么考虑?不打了回洛阳,还是向西边用兵?”

  王昶道:“是不是让羽林右军到长安待命?骑军离战区近些,也好方便调派。”

  曹睿轻叹一声:“今日你与朕当面说话,朕也就顺便提醒你一个缺点。”

  王昶有些纳闷:“还请陛下示下。”

  曹睿道:“王卿在枢密院一年多,做事得力做人得体,朕大体上还是满意的。不过,你有时做事太过于追求完美,事事严控细节,而且信不过同僚。”

  “左监王伟台在枢密院还有多少声量?朕早就听人说,王右监在枢密院,是如‘录枢密事’一般的权重。”

  “臣不敢!”

  面对皇帝如此说法,王昶只得下拜请罪,口中说道:“臣只是忠于职守,未敢有丝毫懈怠,并非要有揽权之心。”

  “起来,回到座位上去。”曹睿轻轻用手叩了几下桌案:“朕没有问罪的意思,听朕说完。”

  “遵旨。”王昶深吸一口气,转而坐下,胸膛略微起伏着。

  曹睿道:“做事细致当然是好事,也要讲究大的方略。就拿此番诸葛亮进犯阳平关一事来说。”

首节 上一节 321/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