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322节
“去年四月诸葛亮来攻沓中,大将军、张儁乂、陆伯言三人不是配合的不错吗?”
“阳平关的险要地势没有变,蜀国的国力没有增加、将领没有变更,大魏在关西的军力甚至还有所增长。关西对蜀地,已然足够,并不需河南再行支援。”
“朕信得过关西众将,王卿也多相信他们一些。遇到大的军情,还是先从整体考虑为好。整体无虞,那就要相信他们。不要因为自己可以做事,就一定要去做些什么,以求心安。”
“就像朕信任满宠与你治理中军一般。你们不是做的很好吗?”
王昶起身施了一礼,轻叹道:“陛下真是将臣说透了。臣现在思及自己的性格,与陛下说的并无二致,确有些不妥。”
曹睿看向王昶:“枢密院是新官署,也是朕做的一项改变。朕当时点了你负责,就是对你有大的期望,让你好生历练打磨一番。”
“王卿知道自己的性子和谁有些像吗?”
王昶有些困惑的问道:“和谁像?”
曹睿笑着伸手指了指西南方向:“和蜀国的诸葛孔明有些像。”
“臣、臣……”王昶有些惊讶的看着皇帝,想说些什么,却说不出来。
曹睿轻笑几声:“朕是说你有宰相之才。如今大魏没了丞相,说不得你日后能做到阁臣。”
“好了,朕不与你多说,即将点将开拔,朕也要见一见将军们了。你且回去给大将军回信,然后告知朕伐辽东之事。”
王昶拱手应下,补充道:“枢密院和尚书台的位置是不是也要告知一下?”
曹睿摆了摆手:“不用,让他发信到洛阳好了。”
“枢密院、尚书台先随朕到邺城,然后再论其他。”
“遵旨,臣告退。”王昶行礼后缓缓离去。
……
由于中军各部的目的地并不相同,因而行军路线也多有差异。
牵招率领武卫军驻在许昌,因而只是亲来送行,不涉及行军移营之事。
程喜的羽林右军返回洛阳,乃是先从许昌向西走,经摩陂、广成关北返,也如牵招一般前来送别。
剩余的两万骑兵和一万步卒,均是随皇帝一同北上。经许昌、鄢陵、开封、浚仪,在白马渡过黄河,再经黎阳、内黄前往邺城。
临行前,许昌城东郊的校场之内,曹睿骑在御马之上,看向牵招、程喜二人:“你们二人驻在许昌、洛阳,非大事不可轻动。”
“如今朕带着尚书台、枢密院一同前往河北,你们二人暂归尚书左仆射卫臻、卫尉董昭二人统领,安定后方亦是功劳。”
“朕此番北上,一年左右必返。勿要负了朕望!”
牵招、程喜二人齐齐拜倒在皇帝驾前:“臣等谨遵圣意。”
说罢,曹睿转头看向黄权:“黄卿在豫州做的不错。你的职位,等朕回来另有计较。”
黄权拱手一礼:“有臣在豫州,陛下尽可放心。”
简单嘱咐了几句后,曹睿也再不疑迟,下令全军向北进发。
曹睿自黄初七年起,共有三次出征,三次的心态也都截然不同。
黄初七年十二月,从洛阳随中军骑兵一同行至寿春。彼时的曹睿对行军作战还不了解,军令、旗帜、移营、侦查、阵型、调度等等,都是从洛阳向南边走边学的。
是一种忐忑和期待交织的状态。
太和元年十二月,从洛阳率中军骑兵向西援护陇右。那时曹睿比首次出征多了些从容自信,但也由于诸葛亮的名头谨慎异常。
越打越从容,越打越生信心。随在军中半年之久,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也都了解的差不多了。
文人笔墨下的神鬼之谋,仅仅只是存在于书面上的诡诞之谈。真实的战争,不过是在竭尽全力获取信息的前提下,努力做好手上资源的调配。
以正合,以奇胜,正是如此。
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而在当下,太和四年正月的第三次亲征,心态则闲适得多。
是攻非守、掌控主动权、骑兵更强、敌人比吴蜀更弱……
各项原因交织在一起,北上中军的整体,都没有太多的紧张忧虑之感,反而立功求胜之心极炽。
当一支军队胜了又胜,军队的脊梁和骨气就立了起来。
但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如今的大魏中军,不过是在黄初年间重立、在太和年间崛起的一支新军。
若要问及此前的中军去向,那就不得不提到曾经的大魏外姓将领之首,于禁于文则了。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故征西将军夏侯渊在汉中身死,武帝曹操亲率中军往救。
五月,魏军粮草辎重难以维系,武帝曹操率军从汉中撤回长安。彼时的曹操本人饱受老病困扰,已经难以正常领军。
七月,曹操本欲令曹植率中军赶赴襄阳营救曹仁,可曹植却因酒醉不能成行,因而派遣时为左将军、假节钺的于禁前往。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大雨,洪水。
于禁降,三万中军尽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于禁身为曾经的外姓将领之首,起到了类似夷陵之战中刘备的作用。只能说北方底蕴犹在,损了许多还能重立。
而先帝曹丕在黄初年间的多次军事行动,其实起到了重立中军的作用。
十年过去,中军之精气神又强盛如此,实乃不易。
众军北行,曹睿骑在白马之上,望着远方的白云、山林与原野发呆。
司马懿拨马凑上前来,笑着说道:“陛下,此番行军不同以往,周围城池众多。中原本就是人口稠密之地,各县之间近者五六十里、远者不过百里,骑军北行每日皆可宿于一县。”
“今日大军可以在鄢陵与尉氏之间扎营。”
曹睿回过神来,侧脸看向司马懿:“司空也随朕出征了三次,这三次有何异同?”
司马懿轻轻捋须:“局势越打越开,国力越打越强。能战敢战而不好战,这才是国家强盛之本。”
曹睿摇头:“朕没说大魏,朕在问司空本人所思所感有何异同。”
司马懿思略了几瞬,缓缓说道:“臣只是有些感慨创业艰难、守业亦难。”
曹睿笑道:“司空这话是何意思?”
司马懿道:“昔日武帝以陈留一地起兵,每临战事必亲统大军前往,终能平定北方、肇成帝业之基。”
“文帝三次征吴,陛下又三次亲征。”
“如今天下非昔日王莽作乱之后,蜀、吴两国也不是公孙述那种凭一重将就可征讨之国,只能辛苦陛下沐风栉雨、亲率六师。”
“惟愿陛下早日廓清宇内,四海一统。”
曹睿看向司马懿:“司空所说朕都听到了,这是朕的志向,也是武帝、文帝数十年来的志向。”
“不过,今日朕也问问司空。司空有何志向呢?”
司马懿施了一礼,沉声答道:“生前留名,死后流芳。”
“陛下,这就是臣的志向了。”
曹睿点头:“朕也期待司空立下功勋。朕今年二十有六,司空也才刚过五旬。路漫漫而修远兮,道阻且长啊!”
第401章 深夜之言
三万中军北上,几乎是一日一城的速度。
十六日自许昌出发,十七日至鄢陵以北,十八日至尉氏,十九日过开封,二十日下午到达浚仪。
浚仪是陈留郡西侧一小县,却位于蒗荡渠之侧,是沟通黄河与淮河中间的一处漕运重地。河北军资水运南下,往往经过浚仪。
曹睿到达浚仪之后,接见了前来朝觐的兖州刺史孙资。孙资自太和元年外放之后,已经在兖州履任两年多了。身为一大州刺史,倒也不算委屈了他。
大军驻扎,只会停留一晚。孙资匆匆觐见走后,侍中裴潜接着请见。
已经临近深夜,曹睿已经有些疲惫了,坐在席上看向裴潜,已经打起了哈欠:“裴侍中有何事情来寻朕?”
裴潜躬身行礼:“禀陛下,关于幽并异族之事,臣有进言。”
曹睿微微点头:“说来!”
裴潜道:“臣这几日思索征召乌桓、鲜卑、匈奴还有诸多草原杂胡之事,以为朝廷应该早些决断。”
曹睿不解:“按此前议论,不是到了邺城、再令并州的护乌桓将军田豫、幽州的安北将军夏侯献二人再行征召么?”
裴潜点头:“正是。不过臣思来想去,总觉得有些来不及。”
曹睿轻轻吸了一口气:“此话怎讲?如何来不及?”
裴潜道:“禀陛下,若按照大军这几日的行军速度,到达邺城已经是二月上旬了。遣使征召各部异族,恐怕就要二月底、三月初才能尽数通知到。”
“匈奴居于并州西河、太原等郡,鲜卑分为三部、乌桓又大多在雁门、代郡、上谷、渔阳等边地。”
“臣只是觉得,若收拢得慢了些,或是哪里出了差错,恐怕夏季结束之前,王师就来不及赶到辽东。”
曹睿若有所思:“所以裴卿是想将征召异族之事提前办了?若是有人不从,讨伐后再征发也来得及?”
裴潜认真点头:“正是如此。”
曹睿的神色也认真了起来:“裴卿曾经在代郡履任,对乌桓、鲜卑各族也都熟知。以你看来,各部都能征发多少人?”
裴潜道:“禀陛下,辽东路远,征发太重粮草后勤难以维系。兵多无益,只从各部精简出些精锐即可。”
“匈奴穷困。并州的五部匈奴,让各部的汉人司马留守部族,各部匈奴都尉各出兵六百精锐,匈奴可征三千骑。”
曹睿点头:“乌桓、鲜卑呢?”
裴潜道:“这也是臣所担心的问题。”
“乌桓好说,从各部拣选征发五千骑,已是善政。”
“鲜卑的轲比能自太和元年、被护乌桓校尉田豫击败后,名义上归顺大魏,连年贡献不停。”
“若轲比能恭顺,鲜卑可征万骑。若轲比能不愿意应征,那么就应该先行讨伐轲比能,再统各部异族同往辽东。”
曹睿点头:“朕知道你的意思了。”
“这样吧,明早立刻遣人传讯并州田豫、幽州夏侯献,令其各自征召异族。”
“匈奴、西部鲜卑、与并州乌桓在雁门集结,中部鲜卑、东部鲜卑、幽州乌桓在代郡集结。”
“二月底、三月初,朕将亲赴雁门,接见各异族酋长。”
裴潜来的时候心里想了许多,却惟独没想到皇帝答应的那般快,因而犹豫道:“陛下是不是与枢密院再商议一下?”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