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42节

  陆逊也知道自己不建议出兵十万的话语惹得孙权不快,也起身行礼:“周鲂颇识大体,怀叙此人虽然妄为,但毕竟不知内情,大王只需稍稍惩戒一下便是。”

  孙权见陆逊和诸葛瑾求情,一位是荆州牧、一位是左将军,这个台阶也足够了他下的,于是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战后再处置怀叙。”

  孙权说罢,转身走进了后堂之中。陆逊和诸葛瑾二人见孙权回去,只得纷纷行礼后告退。

  ……

  两日后,夏口坞。

  三国征战不休,争夺最为紧要之地就是荆州。而江夏,堪称荆州中的荆州。

  最早镇守江夏的乃是刘表手下的大将黄祖。初平三年,孙权之父孙坚围攻襄阳,黄祖率军从江夏出发,率军射杀了孙坚。

  这就开始了江夏一地近乎无休止的争斗。

  孙策孙权连续十年、四次进攻江夏,在归降的黄祖部将甘宁的帮助下,方才击破黄祖夺取江夏。

  但孙权从江夏撤兵之后,江夏又被刘表之子刘琦率军攻占。刘表死后的赤壁之时,江夏一地又归了刘备。

  刘备也未能占据江夏多久。孙权派程普进军江夏的江南部分、曹操派文聘占领了江北部分,而刘备仍占据了江夏的夏口。

  三分天下,先从三分江夏开始。

  夏口,就是江夏最核心的区域,位于汉水汇入江水之处。因汉水原名夏水,此地因此得名夏口。

  夏口是个大的范围,而汉水快入江的沿岸处的一小片地方,被称为沔口。

  而孙权此次大会群臣所在的夏口坞,就在夏口的江南岸之处,是东吴在夏口的重要基地。

  夏口坞内的校场之上,孙权站立于台上,下方会聚着武昌的东吴众臣以及各中军将领。

  夏口坞就在江边,江风吹动着坞墙上的旗子猎猎作响,冬日的阳光给群臣带来了一丝暖意。

  孙权在台上看着众臣:“今日孤在此处召开朝会,乃是为了与众卿商讨若魏贼南下进攻夏口,我大吴应该如何防守。”

  “诸位官员、将领,不要拘泥于自己的官职品级,若有计策但说无妨,孤都会予以考虑。”

  见吴王孙权这般说法,下方臣子们交头接耳的讨论了起来。

  片刻之后,有一人出列向孙权行礼。孙权看去,此人乃是中书郎袁礼。

  袁礼拱手说道:“大王,臣以为汉水入江之处狭窄异常,若在沔口之处设立木栅,以拦住通行船只,魏贼的水军岂不就无法入江了吗?”

  袁礼此策过于保守,若把汉水用木栅给拦起来,曹魏的水军是不能沿汉水南下了,难道东吴的水军就能高枕无忧了?

  这是示敌以弱。

  孙权正想向袁礼当众说明此策不妥之时,不料台下一名校尉陈奉出列。

  陈奉嗓门极大,施礼后直接大声说了起来:“大王,末将以为中书郎的计策不妥。”

  孙权本想亲自驳斥袁礼,没想到陈奉站了出来。于是孙权笑道:“那你来说说,袁礼之策为何不妥啊?”

  陈奉大声说道:“用木栅岂能拦住船只?木栅立的是容易,但敌军若是想要清除木栅,也费不了多少工夫。”

  “末将以为,沔口处也就宽三百步,应当在两岸设置铁链横于江上,末端再筑堡垒。这样魏贼若要通行,势必要极难,再也无法由汉水入江了。”

  群臣又开始议论纷纷了,倒也真有许多声音表示用铁锁比木栅要好。铁和木头相比,哪个结实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又是一个大聪明!铁锁就比木栅要好?孙权想听的乃是如何沿江防御、如何占领水域,而不是听这些没了进攻心气的保守言语的。

  孙权向台下看去,大多数的人都在议论纷纷。重臣如陆逊、顾雍、诸葛瑾等人,心知这场集会不是为他们准备的,都在一旁闭口不言。

  孙权突然发现,在远处角落里的一名小将正在摇头,看衣着打扮应该是名牙将。

  孙权笑着指向那名小将:“孤看这位小将似乎不甚同意啊,到前面来,说说你的想法。”

  离孙权不远的江夏太守、宗室孙奂出列:“禀大王,此人乃是臣统下的牙将张梁,臣以为此人于军事素来颇有见地。”

  张梁走到孙权面前单膝跪地施了一礼。孙权笑着说道:“起身吧,孤看你颇有想法,和众人说说。”

  张梁看了看孙权,又看了看自家的太守孙奂,见孙奂点头之后,方才恭敬的说了起来。

  张梁说道:“禀大王,末将以为无论是筑木栅还是修铁锁,都只能坐等敌人来袭。”

  “大王不如立下赏罚的规矩,派人乘船长年在汉水中巡视,频频上岸攻击袭扰。若魏兵敢入汉水,就迅速从武昌调集水军将其击败。”

  “若如此这般,即使我们请魏兵来,他们都无胆敢来了!”

  感谢书友们的阅读,新书期若您有多余的票还请投一投,若无票每日追读也好,感谢~

第69章 人微言轻(求追读)

  张梁虽为一名牙将,人微言轻,但其‘逆流遣将,与敌争利’之论,着实让在场一众东吴文武惊讶。

  张梁的言论一出,台下本来赞同以木栅或铁锁拦住沔口的众人们纷纷惊讶。从台上孙权所站之处听来,质疑声和反对声不绝于耳。

  张梁背对着众人站着。张梁此人毕竟只是一名牙将,听闻身后传来的质问之声,微微低下头来,已不太敢再抬头看向台上的吴王孙权。

  这时,又有一名文官何琮在台下出列,向孙权拱手行礼后驳斥道:“大王,臣以为张梁说出此等言论,只是因为他自身领兵驻扎在沔口附近罢了!”

  “从沔口溯汉水逆流而上,想要控制沔口至襄阳如此漫长的地域,要多靡费多少军资,耗费多少人力?”

  “臣以为张梁之言断不可取!”

  闻得此言,张梁甚至紧张的不敢回头去看,低下的脸也开始微微涨红。

  孙权听闻何琮之言也不回应,反倒是直接看向了这名小将张梁:“张梁,何琮驳斥你的计策,孤想问你有何言语?”

  张梁微微咬牙,鼓起勇气抬头看向孙权,行礼之后大声阐述起了自己的观点。

  张梁大声说道:“大王,臣以为我大吴东西数千里的疆域,最能依仗的乃是纵横大江的水军。”

  “与汉水和江水的广阔相比,所谓的木栅或者铁锁,又能将敌人拦到几时呢?”

  “臣以为占据汉水、克敌制胜,让敌人不敢从陆上进入水中,虽然耗费军资,总比敌人的船队在襄樊集结完毕之后,再打到夏口来要好的多,到时候的军资兵力,也只会耗费的更多!”

  孙权在台上闻得张梁之言后哈哈大笑,向张梁的上级、宗室大将孙奂说道:“季明,你属下的牙将有如此胆略,为何不早与孤说呢?”

  孙奂微笑着行礼:“疑难之时方见本色,大王若要用他,现在任命也完全不迟。”

  孙权点了点头,在台上说道:“诸位都是孤的心腹之臣,今日孤问计于众臣,有人言守、有人言及军资靡费,孤知道你们都是忧心社稷,但孤都不甚满意。”

  “只有张梁之言最得孤意。”

  “孤常常有扫平天下之志,我大吴武勋无数,在赤壁让曹贼仓皇北逃、在夷陵让刘备仅以身免、在濡须、在江陵、在广陵,多少次让魏兵不敢南下!”

  “孤要与你们说的是,当今魏、蜀两国尽皆幼主在位,不足为虑,孤麾下又有如此虎狼之师。此前大吴攻少守多,如今之势攻守易形,正是我大吴进取之时!”

  “张梁,到孤这里来,到台上来。”

  张梁迟疑不敢,连连看向身边的自家太守孙奂。孙奂则是瞪了张梁一眼,连连催促张梁上去。

  孙权见张梁侧身站在自己身侧,继续对台下众臣们说道:“张梁虽为一牙将,却敢于替孤扫清汉水,有让魏兵不敢入汉水的豪言壮语,今日孤就要奖赏于他。”

  孙权看向台下站着的丞相顾雍:“丞相,孤欲升张梁为裨将军、赐爵关内侯,使其攻略汉水沿岸。”

  顾雍自是连连应允,但身边的张梁却激动地跪下:“大王厚赏,臣不敢受。”

  孙权拍了拍张梁的肩膀:“有扬威将军、江夏太守孙奂作保,你又如何不敢受呢?记得为孤立功就是!”

  张梁连忙谢恩。孙权看向台下众臣:“还望众臣效仿张梁勇气,为大吴建功,孤当与诸位共富贵!”

  台下群臣纷纷行礼称是,欢呼一片。

  虽然孙权看向台下之时面带笑容,但此刻孙权的内心中还是颇为纠结的。连陆逊这等国家重臣都在用兵之事上保守,自己以张梁之言为由,在这里鼓舞一些裨将、偏将、牙将。

  虽说定能鼓舞人心,但真正的作用又能有多少呢?

  曹休又会带多少人南下呢?若在皖城与魏兵陆战,结果又将如何呢?

  孙权的心里充满了未知数,但数十年统御江东的经历,让孙权决断极快。既然未知,全力备战就是了!

  其实,东吴与曹魏交战,进攻之时输多胜少,防守之时输少胜多。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东吴军队成分的复杂。

  早在孙策刚刚平定江东之时,孙策统御江东就面临了一场内部的危机。

  孙策自己不过是一名两千石的折冲校尉,虽说占了建业周围的一片地盘,可又如何赏赐麾下这些立下战功的将领们呢?

  两千石的折冲校尉,充其量能赏赐出去一些别部司马和牙将之类的小官。因此孙策只能给将领们赏赐兵权。如程普和吕范二人,就各自赏赐了两千兵作为部曲。

  孙权在孙策死了之后领了江东,但在部曲制度已成惯例的情况下,孙权也只能捏着鼻子继续赏赐将领部曲和人口。

  虽然东吴沿江便于防御,向北进攻则会遭遇曹魏阻击,自然是守易攻难。但众将在作战之时存了保存实力的心思,也是难掩之事。

  建安二十年,孙权领兵十万北攻合肥之时,当时张辽率八百死士突进吴军营垒,趁吴军不备径直突击到孙权主帅的麾旗之下,吴军也因此士气涣散,而张辽则因此突击而立下了赫赫威名。

  就在孙权撤退之时,孙权自领一千余人,且与吕蒙、蒋钦、凌统、甘宁等人共同在逍遥津之北断后。

  见张辽引兵来攻,东吴军心涣散纷纷欲逃,幸亏凌统拼尽了自己的三百精锐部曲,才保着孙权平安退到逍遥津之南。

  按理来说,凌统救了孙权乃是大功一件,可凌统却因为自己部曲损伤殆尽而大哭一场。损失的是自己部曲,其中还有凌统本人的亲族,凌统自然是伤感不已。

  而孙权面对自己的策略失误,也只能自己替凌统擦泪,并赏赐了数倍的部曲来表彰凌统。孙权赏的只能还是部曲。

  在东吴众将都有部曲私兵的情况下,攻势作战相对保守,也是难免的事情。这是制度问题,非孙权一己之力所能马上改变的。

  ……

  当晚,武昌,陆逊府内。

  夏口离武昌不远,在夏口坞内的议事结束之后,孙权便引着众官吏从夏口坞回了武昌城中。

  今晚是陆逊在武昌的最后一晚。明日陆逊就将返回西陵,回到自己负责的防区去了。

第70章 内部分歧(求追读)

  此时亲卫通报,说奋威将军潘濬来访。就要打算睡下的陆逊随即起身,命亲卫将潘濬带到自己卧房之内。

  潘濬来到陆逊卧房之内,向坐于卧榻之上的陆逊恭敬行礼:“君侯明日就要返回西陵了,濬特来相送,还请君侯勿要怪罪。”

  陆逊起身扶住潘濬:“承明,你我之交,又何必与我客套?快快请坐。”

  潘濬倒也不扭捏作态,随着陆逊的引导,与其共同坐在了陆逊的榻上。

  潘濬此人非常有意思,甚至可以称得上说是三国降臣的一个典范。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汉末各个势力征战不休,经常有文臣武将改投其他势力之事发生。

  比如曹魏,曹操从陈留一地起兵到统一整个北方,先后攻克和降服的大小势力无数,自然麾下的降臣也是无数。

首节 上一节 42/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