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43节

  正因为降臣太多了,曹魏对于降臣也是非常包容的态度,该带兵的带兵、该行政的行政,都成了家常便饭。

  就拿曹睿准备委以关中重任的张郃来说,张郃就是一名标准的曹营降将。

  早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亲率五千精锐袭击乌巢并放火的当夜,张郃就与高览一起负责猛攻曹军的大营。

  当时负责镇守大营的武将正是曹洪。张郃未能攻下曹军大营,又见乌巢火起心中忐忑,加之谋士郭图为了逃避罪责诬陷张郃,于是张郃率军直接投了对面的曹洪。

  正是因为当时投降没有什么稀奇的,张郃也就没有多少心理负担。曹操回营之后听闻张郃投降,非常高兴的称赞张郃,说张郃此行“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

  曹魏的外姓将领里,为现代人所熟知的‘五子良将’中,除了乐进从出道就在曹操麾下,于禁是先属鲍信而后才属曹操,剩下的三人张郃、张辽、徐晃都是降将。

  张辽原属吕布,张郃原属袁绍,徐晃原属杨奉。

  曹魏麾下降臣降将众多,东吴自然也有降臣。而潘濬就是降臣中混的最好的那一批。

  潘濬是荆州武陵郡人,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被当时的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郡从事。而刘备领荆州牧后,任命潘濬为治中从事。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关羽之背,占领荆州之后荆州文武纷纷归附。但若直接就降了,怎能显出潘濬的价值呢?于是潘濬称疾待在家中。

  潘濬本就是荆州名士,又拜得襄阳大儒宋忠为师,更得到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扬名,和那些寻常官吏岂能一样?

  与此同时,正是镇抚荆州的陆逊向孙权建言,以汉高祖和汉光武作为例子,反复提及争取荆州士人归纳的重要性。

  于是孙权亲自上门劝降潘濬。潘濬见孙权亲至也不再端着,下地向孙权拜谢,并将荆州全部的军事情况都向孙权做了汇报。

  以此观之,潘濬和陆逊还是颇有渊源。正因为潘濬自出仕后便长期在江夏任职、对江夏之事无比熟悉,陆逊更是常常与潘濬这位名士往来。

  一来二去,两人互为友人,也就是正常之事了。

  说句题外话,潘濬的老师宋忠和友人王粲的两个儿子,都死在了关羽丢掉荆州的同一年内,死在了曹丕负责的邺城‘魏讽案’内。

  潘濬今夜拜访陆逊,一方面是为了给陆逊送行,毕竟同朝为官,明日陆逊走时吴王孙权肯定也在,两人又不好聊些什么。

  另一方面,潘濬也为今日白天孙权在夏口坞内的话语而心有猜想。

  潘濬直言直语:“君侯以为今日大王之言如何,大王是否有意要对曹魏进攻呢?”

  陆逊看了一眼潘濬。潘濬此时率五千众屯兵夏口,属于孙权的中军之列。而孙权即将用兵皖城,潘濬所部早晚也是要参战的,告知潘濬也并无大碍。

  陆逊说道:“正是如此,大王此次用兵所图甚大,若是动用大兵,你的部队肯定也是要参战的。”

  潘濬闻言沉默片刻,又缓缓问道:“具体之事在下不敢问及,在下只是想问,是用兵于荆州还是用兵于扬州呢?”

  陆逊说道:“是扬州。”

  潘濬闻言摇了摇头,长叹了一口气。

  潘濬身为荆州之人,又长期在荆州任职,如果一定要用兵,自然是想要用兵于荆州的。若能攻下襄阳,以襄阳、江陵和汉水作为依托巩固荆州,不比在淮南的平原之上进攻曹魏要好得多?

  忘了屡次都攻不下的合肥了?

  东吴众将在攻和守的选择上,大部分都是偏向于守。

  但正如曹魏内部有争权夺利的分歧、有攻守的分歧、有用兵于荆州、扬州和雍凉的分歧一般,东吴内部也有用兵于荆州和扬州的分歧。

  早在建安五年,与现在相比的二十六年前,鲁肃就曾经为孙权进献了所谓的‘榻上策’,指导了东吴的战略方向。

  鲁肃的意思是,以江东之地北攻徐州,不如沿长江而上,占领荆州全境后‘竟长江所极’,并以汉水和长江作为依托成就鼎足之业。

  鲁肃确实是这样谋划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事实上来说,进攻位于长江上游的荆州而非徐扬之地,对东吴来说也是更现实的选择。

  但尴尬的事情发生了。继任鲁肃的吕蒙也意图这样去做,也以攻占荆州作为要事,反倒在关羽北攻襄樊之时,带兵奇袭破坏了同盟的大好局势。

  若吕蒙袭击关羽之后,能占领荆州全境也就罢了。关键是吕蒙和东吴并没有余力长久占据襄阳,反倒是把襄阳丢给了曹魏。

  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盟友丢了、荆州拿了一半、战线拉长了一倍,防守压力也急剧增大。

  荆州打不下,也难怪孙权要用兵扬州。但是以荆州牧陆逊和出身荆州、奋威将军潘濬来说,用兵荆州、夺下襄阳才是重中之重!

  打了扬州又能怎样,能过合肥和寿春吗?

  只能说,不论魏国还是吴国,想用兵于外,多少都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阻力,遇到内部这样或者那样的分歧。

  谁也不比谁轻松太多,这时就看谁能顶上去了。

  ……

  感谢书友们的阅读,新书期若您有多余的票还请投一投,若无票每日追读也好,感谢~

第71章 纷争不断(求追读)

  就在陆逊和潘濬商谈东吴的军国大事之时,在曹魏扬州的寿春城内,大司马曹休也在为魏国的军国大事而忧心。

  曹休皱着眉头读完了桌案上的书信,神情中竟多了几分恼怒之意,竟直接将书信扔到了地上。

  曹休站起来一手叉腰,另一只手指着地面上的书信怒道:“贾逵竟敢不听我的将令,他不知道我是大司马吗?着实可恨!伯营,应该如何处置这个贾逵?”

  贾逵为豫州刺史,负责统率豫州的州郡兵。

  按照道理来说,曹休是都督扬州诸军事的职务,似乎管不到负责豫州的贾逵。但曹休在今年被新皇帝曹睿命为大司马,大司马又负责国家征伐,似乎又能管到贾逵。

  前几日,曹休从洛阳收到了令其聚集军队的诏令,并以此准备南下作战。曹休以此诏书为依据,想要令贾逵率军向寿春移驻,却被贾逵拒绝。

  贾逵在书信中表示要等洛阳的诏令才肯行动。这般回复曹休之后,贾逵彻底将曹休惹怒,并惹得曹休发了这一通火。

  曹休看向自己的大司马长史冯平。

  冯平说道:“属下恐怕贾豫州还是对大司马心有怨言,所以拿诏令之事来搪塞于大司马。”

  曹休冷哼一声:“既然如此,就休要怪我向朝廷上表弹劾于他了。伯营,我来陈述,你来主笔。”

  冯平自是应允,按照曹休所意,写了一封弹劾贾逵的文书,并遣人用快马送至洛阳。

  臣子之间起了矛盾,向朝廷汇报乃是常理。贾逵敢于拒绝大司马曹休的调令,显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准备的。

  在写信拒绝曹休的调令之后,贾逵也反手写了一封陈述事情经过的表文,也遣人送到了朝廷。

  其实曹休下令豫州刺史贾逵到扬州州治寿春集结,这个命令从军事层面来看是并没有什么问题的。

  贾逵身为豫州刺史,若在豫州境内集结兵力,自然是要汇聚到贾逵所在的汝南。而汝南就在淮水边上,沿着淮水顺流而下,就可以到达位于淮水中游的寿春。

  寿春是江淮重镇。位居北方的曹魏,若要在扬州之地南下攻吴必须依靠两条水运干线。

  第一条是寿春出发,沿着肥水、施水、巢湖和濡须水道抵达长江。而这条水道已被魏吴两家瓜分,魏国在巢湖以北驻扎合肥,吴国在巢湖以南的濡须口设坞御敌。

  第二条还是从寿春出发,沿着淮河顺流而下、经中渎水到达广陵。

  无论走哪条路,都是一定要从寿春出发。

  而除了豫州之外,北方的军队及粮草若要南下,也是要经过寿春的。早在曹操之时,大军和辎重从邺城南下,在黎阳渡过黄河之后,经水渠进入涡水,南下进入淮水,也是在寿春集结。

  曹魏其实比蜀汉和东吴,更注重水运的重要。

  寿春的重要性不用再多说,以此可见,曹休与贾逵二人的争执根本与做事无关,完全是在纠结于流程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这两人之间的矛盾罢了。

  数日后,洛阳,北宫书房内。

  曹睿看着两位地方重臣的上表,一封是大司马曹休弹劾贾逵不遵令调兵的命令,一封是豫州刺史贾逵陈述曹休在没有朝廷明确调令的情况时下令,贾逵称其要收到皇帝明确的诏令之后再调兵至寿春。

  两份文书就这样摆在皇帝的桌案上,两位封疆大吏之间的矛盾,也只能由皇帝来亲自处置。

  曹休是宗室辅臣自不必说,贾逵身为豫州刺史也是一方重臣,而且镇抚豫州多年颇有政绩,乃是一名上马能整军、下马能抚民的能臣。

  如何处理这两名针锋相对的臣子,一时间让曹睿犯了难。

  各打五十大板肯定不合适,正是即将用兵南征东吴之时,哪能临战之前先处罚军队主将呢?

  若按曹休之言处置了贾逵,那豫州方面的军队由谁来统帅?当下而言,没有比贾逵更好的选择了。

  曹睿身为皇帝,也只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两头安抚就是。处罚了任何一人,都会让江东的孙权笑掉牙齿的。

  这两封书信自然是由掌管机要的中书令孙资送来的,孙资送来书信后立于一旁,等待皇帝进一步的指示。

  曹睿也顺势向递来这两封信的孙资问道:“孙中书,遇见大臣纠纷之事,先帝的惯例是如何处理的?”

  孙资拱手行礼道:“此类事情自然是需要陛下亲自判断,不是臣所能置喙的。不过……不过自从先帝年间,大司马一直以来都对贾豫州颇为指责。”

  曹睿问道:“有这等事?”

  孙资点头:“正是如此。贾豫州为人清正刚直,大司马素来与其不和。黄初三年征吴之时,先帝欲授予贾豫州假节之权,但却被大司马劝阻。”

  “臣记得,当时大司马称,贾豫州性情刚烈、一向轻视诸将,不可授予其假节之权。而先帝果真并未授予贾豫州假节之权。”

  曹睿此前并不知晓这两位臣子之间的矛盾,随后又是问道:“贾逵真的轻视诸将吗?”

  孙资微微摇头:“贾豫州只是为人刚直而已。”

  曹睿闻言点了点头,未作他想。

  就在孙资向皇帝替皇帝说明贾逵的为人之时,同时也在书房中的侍中辛毗却出言反驳。

  辛毗拱手说道:“陛下,臣有一言。”

  曹睿感觉有些意外,辛毗为人刚亮公直、素来直言直语。但这还是辛毗第一次在其他臣子奏对之时插话。

  曹睿看向辛毗。孙资也缓缓转头,用眼角的余光瞥了一眼辛毗。

  辛毗说道:“陛下难道不知道孙中书与贾豫州之间的私谊吗?臣以为,孙中书的言语有些偏颇于贾豫州了。”

  曹睿的表情没有波动,又看向了孙资:“你二人之间有何私谊?朕的确不知。”

  孙资微微低头回应道:“臣早年间与贾豫州同在河东郡,贾豫州当年劝臣出仕为郡吏,臣后来到了丞相府,向丞相府推荐贾豫州入朝为官。”

  孙资拱手:“臣与贾豫州的私谊就是如此了。”

  曹睿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朕知晓了,举贤不避亲,更何况孙中书与贾豫州都是朕的臂助呢?孙中书,你先下去吧,待朕想好如何处置此事后再召你拟旨。”

  孙资恭敬行礼:“臣告退。”随即缓缓走出了皇帝书房之外。

第72章 心有芥蒂(求追读)

  辛毗一向少言,而这次在孙资言语间维护贾逵之时,给皇帝提了个醒。

  孙资是什么人?是历史中在原本的皇帝曹睿卧床不起之时,孙资刘放二人从中弄权,将辅政之臣改为了司马懿和曹爽二人。

  曹睿即位的这段时间里,孙资处理公务严谨而有条理,又听话又好用,差点让曹睿忽视了对孙资此人的心性的关注。

  应该给辛毗记上一大功,但曹睿并不想向辛毗表现出他对孙资的好恶情况。

首节 上一节 43/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