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49节
这是有传统的!
汉高帝刘邦之时就曾借出巡之时操作过军国大事。当时有人上书控告韩信欲反,陈平于是建议刘邦‘伪游云梦’,借着出巡的名号将韩信召至身边从而抓捕。
皇帝此次要南巡,具体做些什么,谁又说得准呢?
十二月初一的大朝会是上午举行的。而皇帝在朝会上任命了如此之多的官员,作为近些时日洛阳最劲爆的新闻,到了下午就传的到处都是了。
若是国家机密保守一下就算了,被皇帝封了官,还不让人出去说一说了?
已经进了太学读书的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是结束了一天的课业、准备归家的时候,才在路上听人讲自家父亲成了三公。
这是何等的喜讯?我司马家从此也成了公族了?
司马师感觉自己的身子都快飘起来了。接受了不少恭维与客套之后,司马师刚回到自家府上,就连忙走向父亲的书房。
司马师直接推开门,眼睛看着坐在桌案后阅读文书的父亲。
司马师咧嘴一笑:“儿子恭祝父亲晋位三公,父亲此时是什么感受?”
司马懿一直治家颇严,只有自己的长子司马师可以不经敲门便直接进书房,连妻子张春华和次子司马昭都不行。
司马懿闻言并没抬起头,反倒是嘴角微微带笑的继续看着文书:“是子元回来了,你是在太学听到消息的?”
司马师回手关上书房的门,自顾自的坐了下来:“并非在太学听到的,而是在路上听人说的。路上认识我的人都说父亲如此年纪就成了三公,乃是真正的国家柱石、社稷功臣。”
司马懿笑着抬头看向自己的儿子:“为父做了三公,与他们有什么干系?这些人无非是想借此事吹捧恭维于你,以求能够结交罢了。”
“子元,为人当以中庸行事,太学里教过中庸么?”
司马师答道:“自然教过。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之也无不及。”
“父亲让我按中庸行事,则应该是既不抗拒别人吹捧、也不表现出喜欢别人吹捧的样子,自己还要按照原本的规范行事。”
司马懿微微颔首:“既然如此,为父就不用多叮嘱你了。”
“对了,还有一事。”司马懿说道:“你叔父被陛下派往凉州去了,协助新任的凉州刺史夏侯霸治理凉州,也一并驻在武威。”
司马师惊呼:“皇帝要害我叔父么?怎么将叔父送到了如此荒僻之地?”
“不要乱说!”司马懿微微带有斥责的语气:“如今凉州正是用人之际,陛下有命,为人臣子怎么能因为远离中原而推托任命呢?”
“况且你叔父在散骑省枯坐了几个月无所事事,人都瘦了一圈。如今被命为度支校尉,你叔父还颇为欣喜呢。”
司马师疑惑道:“度支校尉,既然带有校尉二字,那么是两千石了?”
司马懿微微点头。
“两千石啊,那没事了。”司马师活动了一下肩膀:“不过这个度支校尉是什么意思?”
司马懿答道:“凉州地处边陲,各郡之间偏远难以协调。度支校尉的职责,一方面是协助凉州刺史管理民政、另一方面是管理与西域贸易之事。”
“凉州地域颇为广大,又久在中原治理之外。你叔父若至武威,想必还是很容易能做出成绩来的。”
司马师微微皱眉:“与西域贸易?五铢钱不是被先帝禁了吗,如何有钱来贸易?”
司马懿说道:“朝廷说禁就能完全禁得住?凉州有几个洛阳官员,该用不还是用?”
司马懿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子元,为父一直都让你学经,但现在看来你也该学些庶务了。就如凉州的贸易一事,五铢钱自然是在使用的,除了钱外,绢帛也颇为常用。”
“我与你多言几句。自从前汉羌乱频发之后,中原与西域的贸易便断绝了。前几年复通了西域之后重开商路,但规模也并不太大。西域之人要么在敦煌贸易、要么最远到达凉州州治武威贸易,很少能像前汉一般到长安和洛阳的。”
“而且凉州的贸易,不仅是与西域之人的贸易,还有以凉州本地的金玉宝货、马匹药材,来换中原的锦组缯纨等物。加之凉州颇有盐池,州中郡中与羌人各部之间也有贸易。”
出身士人世家,司马师从小对钱货之事并不看重,只是当父亲给自己普及知识。听闻司马懿的话后,司马师点了点头:“儿子知道了,既然叔父在凉州无忧就好。”
司马师说道:“说起凉州,我在太学倒是见到了几个凉州的同窗,大都是凉州本地大族出身,甚至还有一人被郑称收为徒弟呢。”
“郑称?”司马懿问道:“是那个出身东宫、且为郑玄侄孙的郑称?他为什么要收徒弟?”
司马师微微摇头:“郑博士总管太学,儿子怎么知道他为何收徒。不过此人乃是天水郡出身,感觉起来颇与河南士子不同,不仅口音略微有异、据说还在郡中做过参军。”
天水郡……陇右……凉州……
司马懿刚刚还不太在意,但当司马师提到天水之后,一些小的细节似乎就能串连起来了。
司马懿问道:“郑称何时收的徒弟?”
司马师回道:“就是昨日。这凉州人虽说读书颇为刻苦,但平日与其余士子交游不多,儿子对他也并不熟悉。也不知道郑博士是如何选了他的。”
不过此时的司马懿,想的却不是这名被郑称收徒的幸运士子。
皇帝刚刚任命了雍凉都督和凉州刺史,又将一系列笼络陇右的政策下诏给尚书台,这些都是司马懿这名录尚书事能看得到的。
现在还让郑称破天荒的亲自收徒。
陛下竟然想的这么细,这是在布局雍凉吗,这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
想着想着,司马懿转过头来看向司马师。
“子元,太学之事,乃是钟太傅当时带着郑称和高堂隆负责的,为父对太学的各项事务并不熟悉。现在看来,太学也要被陛下重视起来了。”
“你明日去太学,打探一下太学各地学子们的情况,回来再与我说。”
司马师回复道:“父亲,儿子记得一月之前,曾听人说过或许在太学成绩优异,朝廷也会安排前程。”
太学选官吗?
司马懿轻轻吸了一口气。自己越来越搞不清楚皇帝在想些什么了。或者说,自己就从来没搞清楚过。
第85章 诱之以利
天下十三州,魏国据有九州。
如此庞大的官员的数量,即使只为一些关键职位的臣子加官进爵,这个工作量依然是曹睿自己一个人没办法完成的。
在对一名臣子定下封赏之前,要考察其年龄、籍贯、履历、功过,还要对个人能力及品行做出平定。不仅需要翻阅各种记录文档,还要做好详细的总结。
所以本次的大封赏,乃是皇帝和四名侍中一起在北宫之中共同手搓出来的。连着加班了三天,才搞定了所有工作。
既是一次封赏,也是对所有重点职位上的官员一次全面的总结回顾。
数日前的北宫内,侍中辛毗本来觉得这样封赏有些不妥。在辛毗的想法里,封赏应该是臣子为国家立下大功才能得到的褒扬,若这般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洒水一般的泼出去人人有份,岂不是太廉价了?
早在当年曹丕继位的时候,辛毗就觉得不太妥当。正当辛毗想要向皇帝谏言的时候,却直接被皇帝堵住了嘴。
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堵嘴,而是在皇帝让侍中们研究外朝臣子的封赏之前,由皇帝自己先把四名侍中和两名中书的封赏定了。
原来是关内侯的,现在成了亭侯;原来是亭侯的,现在成了乡侯。
当这个赏赐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谁还会与这个爵位过不去呢?辛毗虽然祖籍陇西,但却出生在颍川阳翟。从广平亭侯变成了颍乡侯。单单这个‘颍’字,就足够收买辛毗的了。
当辛毗试探性的问皇帝为何要封赏群臣之时,曹睿笑着说道:“朕是先给辛侍中晋爵之后,才想到满朝群臣的。他们都要感谢辛侍中啊!”
面对皇帝如此这般的玩笑话,辛毗也只觉哭笑不得。
曹睿让内侍们搞了个大屏风,上面糊满了左伯纸。第一步是选定封赏的名单,第二步是再定具体的封赏。在屏风上勾勾画画,显然更清晰直白了许多。
虽说大部分人的封赏都评的颇为顺利,但有些极个别的封赏还是被质疑了的。
比如孟达。
做人要会抓住时机,做官更是。孟达就是一个掌握时机的高手。
早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曹丕刚称魏王、且还未称帝的时候,孟达在曹丕急需威望功绩的时候,在上庸率部曲四千余家投奔魏国。
曹丕当时缺的就是威望。四方宾服、敌将主动归降,不管面子还是里子都是大赚特赚。
孟达到达谯县面见曹丕之时,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人莫不属目。就连曹丕外出时都和孟达乘同一辆车,甚至还抓着孟达的手开玩笑说:“卿得无为刘备刺客耶?”
孟达得到曹丕的宠信,不仅拜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又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令孟达领新城太守,将西南之任委以孟达。
但曹丕故去,现在的皇帝曹睿,可太知道孟达是个什么货色了。四个字概括一下:反复小人。
在谈及孟达的封赏之时,刘晔首先表示了反对。
刘晔对皇帝如此说道:“臣以为,孟达乃是投降反复之人,又恃才好术,这样的人岂能因封赏感化?而且孟达驻扎在新城,倘若一旦孟达生变,对襄阳和荆州岂不甚为有害?”
曹睿也颇为惊讶,刘晔看人识人确实精准。在原本的历史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劝孟达再投蜀汉,孟达竟然被诸葛亮说动从而反叛。
而现在还只是黄初七年年底,新帝登基甚至都没有改年号呢,如果评估孟达这个时候的状态,应该还是颇为安稳的。
曹睿又向曾仕官蜀汉的黄权询问:“卿以为应该加封孟达么?”
黄权想了片刻后说道:“孟达此人,臣还是颇为熟悉的。”
“孟达乃是扶风人,孟达之父孟他靠着贿赂张让而担任凉州刺史。而孟达日后的行事风格正如其父一般,颇为投机。”
“孟达同法正一起引刘备入益州,但孟达却只被命为宜都太守。而一同策划此事的法正却被引为腹心,被刘备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和诸葛亮、关羽、张飞一起接受刘备最高规格的赏赐。”
“刘备以法正为谋主北上占据汉中。刘备称汉中王之后,任命法正为尚书令和护军将军。而此时的孟达,却还在远离成都、颇为偏僻的上庸驻扎。”
“孟达与法正结识数十年,与法正对比之下的落差让孟达心中颇为不平。加之关羽在北攻襄樊之时,孟达与刘封一起曾拒绝关羽发兵的要求。关羽死后,孟达常常畏惧被治罪,又与刘封不和,被刘封夺了鼓吹,因此选择率领部曲投魏。”
黄权其实也是从蜀汉一方投靠过来的,让一个降将去评论另一个降将,这还是感觉有些奇怪。不过黄权此人言语之间,丝毫不掩饰对孟达的不屑。
孟达此人最为有趣的是,孟达在投魏之前,竟然给刘备写了一封亲笔信!
孟达在给刘备的亲笔信的结尾中说道:“臣诚小人,不能始终。”还有“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
大概意思就是说,我孟达是小人,但你刘备是个君子啊!虽然我投魏了,但你肯定不会和我一般见识的对不对?嘲讽至极。
黄权最后这样总结道:“陛下若要安定东三郡,与其加封孟达使其骄纵,不如召孟达回朝任官、另选贤明之人镇守东三郡。”
曹睿听闻黄权话语后微微一笑:“黄侍中,你确实是个君子啊,这是以君子之心揣度小人。但朕以为,若是朕在加封群臣的时候,下诏让孟达回朝,你们信不信孟达收到诏令后便会直接反了?”
“这当如何?”黄权蹙眉问道:“难道就只能给孟达继续封赏了么?”
曹睿笑着摇了摇头:“既然孟达是小人无疑,那孟达此人应当既不忠诚于朕、也不忠诚于蜀。孟达若在魏蜀之间摇摆,无非是看谁开的价码高罢了。”
“对了,蜀汉的将领赵云,现在是什么爵位?”
刘晔平日研究敌国之人颇多,此刻开口说道:“陛下,如臣没有记错,赵云应当是在刘禅继位后,被封为亭侯。”
曹睿想了想说道:“诸葛亮现在也只是乡侯吧?武乡侯对吗?”
刘晔点了点头:“正如陛下所言。”
曹睿笑着说道:“那朕心里就有数了。你们记一下,将孟达的亭侯改为乡侯,让他和诸葛亮爵位在同一等级。把原本夏侯楙的安西将军号,也一并赐给孟达。”
“刘封不是曾经夺了孟达的鼓吹吗?那么朕再赐给孟达鼓吹,以示朕没有忘记他之意。刘侍中,你再替朕写封私信给孟达。”
“朕就不信,诸葛亮给孟达出的价码,能比朕还多。”
刘晔此时也应声说道:“陛下如此,则暂时无需忧虑孟达了。”
曹睿说道:“是啊,暂时无忧就好。万事万般,都不过是为了东南战事罢了。”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