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82节
且看事情如何发展吧。
既然借着南征的幌子出了洛阳城,那么待寿春这里的事情完毕之后,在返程的途中还是可以去沿途的郡县巡视一番的。十二月南下的时候,陈留只逗留了一日,谯县更是直接路过,连进都没有进城。
除了陈留和谯县以外,山阳公刘协所在的昌邑、雍丘王曹植所在的雍丘,都可以去上一去。说实在的,刘协和曹植这两个人,曹睿还确实是想见上一见。
而此时的寿春城中,曹睿也并不是完全闲着。每日需要处理的事务繁杂而又庞多,几乎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安排战后的封赏。此战是多年来对吴作战的第一次大胜,既然是大胜,那么就要有大胜的气度。
对于此战中表现卓著的各个将领们,将军号、封邑都需要仔细筹划。打仗难,战后的评功更难。谁出力多、谁出力少、谁功劳更大、谁该受惩罚,这些决定的背后都伴随着许多考量。
第二类是战后的任务分派。比如皖城-潜口-皖口之地未来的调度安排,以及十几万军队谁先撤、谁后撤,吴军俘虏的安排,以及各类大小事情。
说实在的,这些琐事曹睿不过问倒也可以。不过既然人都在这了,这种事情还是要本人看一看才能放心。
第三类就是所谓的‘调研’。就如同与徐庶聊天可以印证一些往事一般,和军中的方面将领、基层军官甚至士卒交流,都会有一些新的心得。
夏侯玄走进堂中行礼:“禀陛下,陆逊带到了。”
曹睿看了眼前方左右两侧坐着的刘晔和黄权二人,点了点头,示意夏侯玄将陆逊叫至堂中。
陆逊缓缓走近,向曹睿行了一礼:“外臣陆逊见过陛下。”
曹睿看着陆逊说道:“何必称外臣呢?孙权虽然叛逆,但大魏给他吴王的封号并没有取消。你们这些人都是从犯而已,不必称外臣。”
陆逊一愣,瞬间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皇帝是想通过孙权这个吴王的名份,从而说出吴国是大魏叛逆、而非大魏敌国的意思。陆逊也并不是顽固不化之辈,既然人在寿春,适当低一低头还是要做的。
当年孙策杀了陆氏近半人口,陆逊自己还不是从了孙权吗?无论是论及什么士族的软弱性也好、或者说弯腰弯习惯了也罢,陆逊现在并没有想找死的想法。
陆逊拱了拱手说道:“陛下言辞锋利,在下不能当。”
陆逊还没有称臣,但从‘外臣’的称呼改为‘在下’,曹睿此时已经觉得可以说得过去了。
曹睿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结:“无妨,陆卿的病好些了吗?”
陆逊说道:“蒙陛下挂念,在下只是惹了风寒,经御医调理治疗,此时已经好了七七八八了。在下谢过陛下照顾。”
不论阶层等级,交流之中只要有个开始聊天的话头,那么沿着这个话头说下去就是了。
陆逊自昏迷中醒来之后,原本以为会有魏国的将领或者皇帝亲信来拷问自己,询问东吴的军事机密以及朝中情报。出乎陆逊意外的是,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并没有魏人找过自己询问半点事情。
多年高位,陆逊修身养性的气度还是有的。在寿春被软禁在营中,不得外出也没有书读,除了感叹自己部曲降了之外,其余也并没有事情可做。
而皇帝今日召见自己,乃是自己这么多日以来第一次和人交流。当然,日常吃饭这种小事不算。
曹睿开口问道:“陆卿,朕今日是想问一问你,你们这些江东大族、尤其是你们陆氏,不是和孙氏有血仇吗?为何又从了孙氏为官,还为孙权鞍前马后?”
陆逊想了片刻后说道:“回陛下,洛阳远而建业近。从孙氏就是从了朝廷。”
曹睿点了点头。建安年间天下混战,而孙策孙权拥有着朝廷任命的官职爵位,陆逊说从孙氏就是从朝廷,此话倒也没错。
退一万步说,就算当时江东的这些世家大族想从了汉室、或者想从了曹操,难道要穿过整个孙氏的地盘再过江来投吗?不现实。
曹睿又问道:“陆卿,你们是怕孙氏的武力多些、还是从孙氏的名份多些?”
陆逊毕竟在东吴为官二十余年了,此时被皇帝这么一问,几乎算是陈年的旧伤疤被再次揭开,面露一些无奈之色:“如陛下所说,陆氏面对孙策已经死了一半的人,在下如何又能让另一半也继续赴死呢?”
“不仅是在下的陆氏,顾氏、张氏、朱氏等等一开始也是从了武力,但后来发现孙氏执掌江东颇为安定,因此也就一心一意的为孙氏效力了。”曹睿看向陆逊:“陆卿倒是对朕坦诚。”
陆逊没有说话。这种几乎都知道答案的问题,陆逊如何能不讲实话呢?当对面的皇帝是傻子吗?
曹睿看陆逊闭口不言,心里明白陆逊此时定是一种消极抵抗的心态,还是要再试探他一番的。
曹睿语气如不经意的一般,向左前侧坐着的刘晔问道:“刘侍中,朕给孙权去信多日了,孙权来信问陆伯言了吗?”
刘晔也配合的摇了摇头:“回陛下,孙权并没有来信询问陆伯言之事。或许孙权将此事疏漏了?”
陆逊站在堂中听得真切。以往都是陆逊攻心别人,皇帝和刘晔明显是在用言辞迷惑自己。陆逊很有自信,这种攻心的小伎俩还动摇不了自己的心神。
纵然脑子里十分明白,但今日自己身在敌国阶下,面前之人又提到自己的主公孙权并没有遣信来问。更何况,陆逊是真的清楚,孙权是有可能做出这种事情的!
事情一联系起来,脑子里的胡思乱想就开始止不住了。
自己丧了军队又深陷敌营。现在自己一介败军之将,孙权此时是在怨恨自己吗?自己背负了陆氏满门之重,江东陆氏还会好吗?
陆逊轻轻低头叹了口气。
这个关键的面部表情被刘晔准确的捕捉到,刘晔侧头目视皇帝,曹睿也和刘晔对视了一下,明白了刘晔的意思。君臣相处日久,已经有了这种简单的默契。
曹睿缓缓说道:“陆卿来投大魏多日,朕也是第一次和你说话。可有什么想问朕的?”
陆逊当然有想问的,还不止一个问题。此战现在战况如何了?东吴有没有其他将领被俘?吴军一共损失多少?皇帝又将如何处置自己?……
但陆逊此时被皇帝和刘晔的话已经弄乱了心神。这种事情早晚是要知道的,此时如果再听这些消息,唯恐自己得知消息慌乱之下做出了错事。
陆逊拱手说道:“在下谢过陛下,但此时在下真没有要问陛下的事情。”
曹睿扬眉:“是不想问?”
陆逊回道:“是不敢问。”
曹睿点了点头,没有继续逼迫陆逊,反而说道:“既然陆卿没有什么想问朕的,朕倒是有几个问题要问陆卿。”
陆逊站在堂中闭口沉默着。在陆逊心中,气节还是重要的。若皇帝问自己什么军国机密,闭口不言就是了,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引颈就戮,又有何惧呢?
曹睿见状没有拖延,直接说道:“陆卿,当年于禁先是降了关羽,而后吕蒙得了江陵城,于禁的降兵也被吕蒙和江东所得,对吗?”
陆逊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皇帝会问及多年之前的于禁之事。此事无伤大雅,有什么就说什么好了。
陆逊回答道:“陛下所言没错,当时在下也在荆州负责此战。于禁降兵确实在江陵被吕子明所得,随后这些降兵都被转到各郡安置了。”
“是屯田?还是为苦役?”曹睿盯着陆逊的眼睛。
“二者皆有吧。”陆逊想了片刻后说道:“武陵、长沙、武昌等郡都安置了所降的魏兵,还有一些在江东重新为军。”
曹睿问道:“有一些?有多少重新为军的?”
陆逊说道:“约有五千左右。吕岱吕定公为交州刺史的时候,就是领着这些投降的魏兵南下交州。黄初时平定浈阳的王金叛乱,前年又平定士徽叛乱,所用主力都是降的魏兵。”
曹睿和刘晔对视一眼,纷纷面露惊讶的表情。刘晔对面的黄权听闻陆逊所言也挑起了眉毛。用魏兵来平定交州?这真说不清是奇思妙想,还是人尽其用了。
曹睿轻咳了一声,随即说道:“当时册封孙权为吴王的时候,大魏朝堂也曾议论过此事,还让孙权将当日的俘虏交还,孙权不过还了一万左右,剩下的都因故推托了。”
“确实想不到竟被派去了交州。”
第133章 得用西陲
陆逊想了想说道:“陛下,吴王不是不愿将剩余的俘虏交给大魏,而是实在给不出。”
刘晔一旁插话道:“此言荒唐!孙权不是在江东威福自专吗?不过俘虏而已,定是不想给吧,又岂能给不出?”
陆逊看向刘晔:“方才陛下称足下为刘侍中,想必足下就是刘子扬了?”
刘晔点了点头:“正是在下,还请你说明一下,孙权如何给不出来这些俘虏?”
陆逊面露无奈之色:“当时吴王确实给不出,这些俘虏的魏兵都被吴王分给诸将、在诸将自己的奉邑里作屯田民了。”
见提到奉邑二字,刘晔起身向皇帝拱手,开始介绍起这种奉邑制度。
刘晔说道:“陛下,吴地不慕王化,军制也与大魏颇有不同。”
“所谓奉邑,就是将一县或几县之地赐给将领作为奉邑,几乎等于实封。所赐奉邑的各县长吏由将领任命,收入赋税也由将领来供养部曲。”
“臣记得东吴最早的奉邑,乃是建安初年的时候,孙权将吴县周围的四县全部交给朱治作为奉邑,从而供养朱治自己的部曲。国小军弱而武人做大,就是东吴奉邑这般了。”
曹睿点了点头,看向陆逊说道:“陆卿,是刘侍中说的这样吗?”
陆逊本能般的辩护起来:“陛下,刘子扬只是片面之词,远不能将此事说的详尽。”
“哦?那卿来说说。”曹睿回复道。
陆逊说道:“江东不比中原,各地人心未复、又刚经战乱不能征收重税,粮草所得极为有限。而奉邑之中粮草产出尽为军用,且奉邑往往都在边郡前线,将领部曲为了守住奉邑,也会更加报效死力。”
曹睿恍然般点了点头:“当日故大司马曹仁攻濡须,濡须一地就是朱桓的采邑了?”
陆逊点头称是:“濡须所在的巢县和江对面的芜湖两县,正是朱桓的采邑。”
曹睿又问道:“奉邑能如部曲一般世袭吗?”
陆逊说道:“部曲有时可以继承,但多半吴王都会收回、或者转给其他将领率领。而奉邑则是不能世袭的,将领死去就会收回。”
曹睿感叹道:“是这样啊!朕听说朱桓可以记住所有部曲的名字,那既然朱桓死了,他的部曲和奉邑看来都要到别人手中了。”
面对皇帝‘不经意’一般说出的战况,陆逊睁圆了眼睛:“朱休穆死了?如何死的?”
曹睿没有再叫刘晔答,朝着黄权扬了扬下巴,黄权便知趣的说道:“朱桓在挂车一战当日就战死了,死在中军夏侯儒部的冲锋之下。”
陆逊回想起当日朱桓领命前去逆击挂车前,在众人面前豪迈的身影,一时间眼睛有些发红。
陆逊躬身问道:“在下想问陛下,此战有多少吴兵被大魏所俘虏?”
又是黄权来答:“此战约俘虏吴兵五万,此时已经都被押送到寿春来了。”
陆逊深吸一口气,身形也仿佛摇晃了一下。
曹睿见到陆逊的神情,并没有给陆逊感性的时间,接着又问道:“陆卿,朕再问你,建安十四年和建安十八年,武帝两次想将江淮百姓迁至中原,当地百姓绝大多数都逃向东吴。”
“此事东吴究竟是怎么做的?”
皇帝没有问东吴的机密之事,先后问的也都是早年间的事情。对于这种事情陆逊也没有必要藏着掖着,直接回答便是。
陆逊说道:“陛下,江东有许多江淮本地士人大族,昔日朝廷要北迁百姓,由这些大族带头主动迁到了江东,淮南几郡就几乎走的差不多了。”
曹睿问道:“当地百姓呢?难道都随大族一同走了吗?”
陆逊摇了摇头答道:“当地哪有什么普通耕农呢?江淮之地乱了许久,先是黄巾作乱、而后是袁术作乱,袁术过后还有许多山贼土匪,加之瘟疫、水灾,再后来就是大魏和江东交兵了。”
“淮南不像中原那般安定的早,普通百姓是生存不下去的,几乎都给本地豪族做了佃户。大户走了,人也就都跟着走掉了。”
其实陆逊的说法还挺出乎曹睿意外的。
不管哪朝哪代,遇到事情给敌人甩锅几乎都成了本能。之前在讨论此事的时候,曹睿及群臣都以为是东吴使了什么盘外招数,或者是造了什么曹军会屠杀百姓的谣。
却忽视了当地百姓不比中原,几乎都随了大族这一事实。当然,本地豪族们南迁东吴,东吴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曹睿开始问最后一个问题:“陆卿,朕再问你最后一个问题。此次大魏与孙权交战,收复了皖城、得了潜口和皖口之地。朕欲效仿濡须,在潜口处修建要塞,并在皖城至松兹之间屯田。”
“陆卿在江东多年,此事卿有何看法?”陆逊原以为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如前两个问题般不痛不痒,但皇帝此问显然涉及到了现在的时政。
而且潜口、皖口二地都得了吗?不过好在江东水军都在,一时半会魏兵也过不了江。
陆逊想了片刻,并不愿给出什么看法和建议,因此试图出言搪塞一二:“此问在下也不知。不过皖城四战之地,恐怕大魏未必能守得住。”
曹睿眯眼看着陆逊。此时的陆逊是真对东吴存有信心,还是单纯的嘴硬表示敌意呢?
曹睿摇了摇头说道:“朕好心问你问题,陆卿却不愿与朕吐露实情。也罢,朕也不对你要求过多。”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