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91节

  “陛下,这是司隶校尉所承的密报。”孙资双手托起装着密报的信函,呈在了皇帝身前。

  曹睿点了点头,拆开火漆拿出密报看了片刻,点了点头后又将密报放了进去。

  听闻是洛阳卫臻处来的密报,身旁随侍的臣子们虽然都面不改色,但都凑起耳朵想要听个真切。

  皇帝身边的大臣们都是人精。

  如今卫臻在洛阳总揽政事和都城大小事宜,能在上午到达皇帝身边的密报,一定是至关重要的要紧事。

  刘晔和黄权二人稍稍对视了一眼,目光接触了一下之后又随即分开。

  上一次从洛阳卫臻处传来的急报,还是向皇帝通报都城中的谣言一事。

  刘晔黄权二人早就私下聊过。还在寿春的时候,洛阳中就有谣言说陛下死在淮南军中了,还有人宣称要拥立雍丘王曹植为帝。这种言论虽然滑稽,但事关皇帝的谣言还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当今陛下即位大半年以来,虽然处事仁厚有德、也从来没有杀过或者处罚过任何一个大臣。但久随在皇帝身边的侍中们可不会认为皇帝是个好欺负的性格。

  而皇帝又托付卫臻如此重任,还遣了毌丘俭率骑兵回洛阳报捷。莫非是卫臻在洛阳开始抓人了?

  臣子们虽然都是面色平静,但内心中各种各样的想法早就开始转个不停了。见周围的大臣都看向自己,曹睿笑了一声:“郿县张郃处来报,一月西平郡有个唤作麴英的本地大族造反,张郃已经派遣将领前去平定了。些许宵小作乱,有张郃在雍凉朕无忧也,且等着张郃的捷报吧。”

  这种当众传来的急报,曹睿认为该说还是要与臣子们说一说的,免得与身边的近臣们产生嫌隙。

  众臣也纷纷附和起来,表示凉州郡县作乱也是常事,有皇帝的天威护佑、加之有良将在雍凉,定然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队伍向北走去,曹睿将辛毗唤来询问起了当年凉州之事。

  曹睿侧身看向辛毗问道:“辛卿,你与苏则也曾共事过,黄初元年那场西平郡的叛乱,前因后果究竟如何?”

  辛毗在马上拱手答道:“回陛下,故侍中苏则当时是金城太守,那场叛乱也是苏则率军平定的。方才陛下曾言,此番西平郡叛乱之人唤作麴英,而七年前西平郡叛乱之人唤作麴演。麴姓并不常见,看来两者应该是同族之人。”

  “同族之人。”曹睿点头说道:“那当时麴演之乱是如何平定的?”

  “臣不知陛下清不清楚。”辛毗说道:“黄初元年之时,麴演并不是叛乱一次,而是叛乱了两次。”

  “两次?”曹睿皱眉:“这个细节朕还真没有注意到。如何是两次叛乱?”

  辛毗小心解释道:“陛下,麴演第一次叛乱是在武帝驾崩之讯传到凉州之后。当时麴演自称护羌校尉作乱,但并未占据城池。在苏则率军征讨麴演之后,麴演畏惧苏则而后请降,因此并未处置麴演。”

  曹睿没有说话,示意辛毗继续。当年武帝曹操在洛阳病逝之后,别说偏远之际的西平郡了,就连洛阳的青州兵和徐州兵都以为天下将乱,在洛阳城边都自行离去了。西平这种羌汉混居的地方乱上一乱,确实算不得什么。

  辛毗说道:“在先帝重新设立凉州刺史之后,张掖、武威、西平三个郡又一时乱了起来。苏则与毌丘兴等人并力平乱,而苏则趁机诱杀了麴演,凉州之地暂时安定了下来。”

  “不过这次平乱过后不到一年,河西诸郡就又乱了起来。先帝派大将军曹真前去平乱,斩获颇多。”辛毗边说边弯着手指:“从黄初二年底平定凉州到现在,已经有五年多了。”

  曹睿问道:“凉州安定五年就算不错了?”

  “若是能一直安定才好。”辛毗看向皇帝:“陛下,臣有一问,西平郡此次叛乱状况如何了?”

  有些事情当众说不得,但不代表私下里也说不得。

  “不太好。”曹睿轻轻摇头:“西平郡一共四个县,自张郃传信之时,临羌、西都两个县都被叛贼占据,临羌令和西都长都已殉国。”

  辛毗倒吸了一口气。

  西平郡是建安年间从原来的金城郡中分出来、由武帝曹操新设立的一个郡,辖区涵盖了整个湟水谷地。而此番被叛贼攻陷的临羌、西都两个县,所处之地正是湟水谷地的精华之处。

  过了好一会儿,辛毗说道:“陛下,此次西平郡的叛乱万万不可轻视。临羌、西都两县之地都是精华之地,前汉的百年羌乱,起初最早都是由于争夺湟水谷地开始的。”

  “臣以为,朝廷需要做好凉州羌人作乱的准备。”辛毗神色凝重的说道:“陛下不妨遣使节督促张郃小心行事,以防凉州事败或者其余之地的羌人也一并反叛。”

  曹睿用手轻拽了下缰绳,胯下的御马也聪明的停下了步伐。见皇帝停止前进,整个队伍也迅速停了下来。

  曹睿看向辛毗:“辛侍中认为应该派谁去监督张郃?”

  “这……”辛毗摇摇头:“臣说不好,但凉州事错综复杂,臣只是怕凉州再叛乱影响陛下的大计。”

  “朕认为还是不派的好。”曹睿说道:“除非将大将军派到凉州去。除了大将军之外,还有谁能比张郃更清楚凉州之事吗?还有谁能比张郃更熟悉凉州的作战吗?”

  “朕细细看过张郃的全部战绩。”曹睿想了片刻后说道:“建安十九年的时候,夏侯征西督诸将讨伐宋建。宋建在枹罕、枹罕在临洮以西。而宋建死后,夏侯渊正是派张郃率军前往小湟中平定诸羌的。”

  “辛卿,”曹睿看向辛毗:“若是张郃都处理不好此事,朕实在想不出大魏还有谁能平定此地了。”

  辛毗在马上朝皇帝行了一礼:“陛下说的对,是臣多想了。有张郃在,定然可以将西平郡之事处理好的。”

  曹睿点了点头,用脚轻磕马腹,又缓缓行了起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朕既然用张郃都督雍凉,朕就完全相信张郃。”

  “且待张郃的消息吧。”

第146章 汉吴之隙

  虽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但此时的天下却分别通行着三种历法。在魏国为太和元年,在吴国为黄武六年,在蜀汉则是建兴五年。

  益州,成都。

  自刘备攻占成都、称汉中王、而又登基为帝后,原本只是一个郡治的成都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其中修建宫室、修建各个中央机构的官署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城南的尚书台中,宽阔的院子中从地砖缝隙中长出了些许荒草的幼苗。即便是上午时分,偌大的尚书台中却始终没有多少穿梭其中的身影。

  尚书令李严坐在尚书台自己的官署之中,闲来无事时坐在桌案后正在练字。旁边的架子上摊着两卷竹简,只待墨水风干后再行收起。

  而桌案上铺开的一卷竹简上,李严已经写满了大半了。

  院中由远及近的传来一阵脚步声,来人是尚书陈丰。李严的值房门敞开着,陈丰轻轻敲了几下之后,见里面没有回应,便如往常一般径直走了进去。

  李严抬头看了陈丰,语气平淡的说道:“伯明,有事的话待我写完再说。”

  “遵命。”陈丰束手站在李严的桌案之侧。

  从陈丰的视角来看,李严的书法堪称一绝。蚕头燕尾而又笔势浑厚,几乎可以成为书法大家了。

  李严一边写字,一边口中轻声的默诵着文章。

  “仆诚不能与此数公者并,故默然独守吾太玄。”随着李严一字一顿的念完这句,毛笔最后在竹简上顿出一个墨点,将这个‘玄’字完成了收尾。

  陈丰见李严已经写完了最后一字,拱手说道:“令君的隶书写的愈发大气了,属下以为即使是魏国钟元常的书法也就是这般吧。”

  李严嗤笑一声:“钟繇是太尉,而且听说去年已经升为太傅了,比三公还要更高一层。即使书法写的如钟繇一般好,我的位子又如何能与钟繇相比呢?”

  “伯明,看看这尚书台,只有我这个尚书令守着你们几个尚书,台中的吏员还不到二十人。”李严言语中有些不忿之意:“当年尚书台中可有数百人的。”

  “这……”陈丰显出些沮丧之意,想要岔开话题:“说不定权责还会慢慢归于尚书台的,令君不要过于忧心了。令君今日写的是哪篇?”

  李严说道:“扬雄的《解嘲》。在尚书台坐着终日无所事事,也只能写一篇《解嘲》聊以解闷了。”

  “对了伯明,找我何事?”

  李严抬头看向陈丰。

  陈丰拱手说道:“令君,丞相府遣人来告,说丞相请令君前往丞相府叙事。”

  李严缓缓起身,哼了一声之后伸了个懒腰。陈丰是李严多年的亲信之人,也不必在他身前隐瞒态度。

  “同样是托孤之臣,诸葛孔明就能叫我丞相府议事,而我这个尚书台就无人问津。政令尽皆出于丞相府,我这个尚书令就像假的一样。”

  陈丰点头回应道:“自建兴元年丞相开府,至今已有快四年的时间了。尚书台的人越来越少,丞相府的人越来越多,尚书台都成了个空架子了。”

  “令君,”陈丰看向李严:“属下听说魏国的托孤之臣中,陈群和司马懿已经都开府了。”

  “哼,”李严说道:“何止开府?魏国的四名辅臣都被委以重任,而我这个大汉辅臣却终日闲坐。今日诸葛孔明找我前去,我定要与他分说明白。”

  过了半个时辰,李严到了丞相府的门口,走下马车。

  参军马谡在门口迎接李严,拱手行礼说道:“在下见过令君,丞相已经等候令君多时了,还请令君入内一同议事。”

  李严站在丞相府的门口,却全然没有刚才在尚书台时的沮丧神情和不满之意,面带笑容的亲切问道:“有劳幼常亲自在门口等我了,却不知丞相今日欲论何事?”

  马谡却面容严肃的说道:“令君,魏国吴国两国交战的战况已传到成都,而吴国又遣使来我大汉要求结盟,丞相今日就是为了此事请令君来的。”

  “哦?魏吴交战结果如何?”李严看向马谡。

  “吴军大败,但魏军少船并未能趁势过江。”马谡微微摇了摇头:“还请令君入内吧。”

  李严点了点头。马谡在前面引着李严入内,而李严就跟在马谡身后不紧不慢的走到了丞相府的大堂之中。

  丞相诸葛亮面色严肃的坐于堂上,相府中一应属员坐于堂中两侧,而右手边最靠前的位子还是空着的。

  见李严到来,诸葛亮起身站起:“正方来了,快入座吧。”“见过丞相。”李严拱了拱手,随即入席坐好。

  见人已到齐,诸葛亮也不再犹豫,开始说了起来:“如今魏吴两国交战结果已出,吴军大败而魏军大胜。此前数年,我大汉与吴国数次互相派遣使节通好,而如今吴国败后该如何处置,本相要听听你们各自的意见。”

  诸葛亮用手指了指坐在李严对面的丞相长史向朗:“巨达,由你将此事的首尾与众人说一下吧。”

  “遵命。”向朗站起,慢条斯理的说着:“建兴二年之时,吴国派遣张温张惠恕来成都出使。而去年十二月之时,张温又第二次来使。”

  “张温第二次来成都,乃是向我大汉通报东吴孙权即将对魏用兵,还有要继续与我大汉盟好之意。待张温出使完成之后,朝廷又遣邓芝前往永安送张温归吴。

  “但张温还没到边境之时,吴国又派信使来寻张温,将魏吴交战而吴国大败之事告知了张温,令张温寻求与我大汉正式结盟、并请大汉出兵凉州以叩长安。”

  “张温和邓芝二人知晓此事重大,便极速从永安返回成都。如今张温已到成都,欲尽快知晓大汉对此事的看法,因此丞相今日召诸位在此议事。”

  诸葛亮坐在堂上点了点头:“正是如此。曹魏地广民众、汉及吴加起来尚不如魏之国力。数年以来,本相一直欲重新弥合汉吴之间的嫌隙,诸位也是清楚的。”

  “禀丞相,”马谡起身拱手说道:“汉吴结盟乃是大势所趋,但东吴之人屡屡挑衅大汉却殊为可恨。直到现在,东吴还称我大汉为‘蜀’,而不愿意称‘汉’。”

  “如今东吴大败之后便来与大汉盟好,若这般就应了孙权,那大汉威严又将何在?”马谡正色说道:“还请丞相考虑一二。”

  李严在一旁不作声的看着马谡发言。马谡此话的意思,无非就是追求一个名份的意思。但诸葛亮既然都这般说了,此事又如何不能成呢?

  马谡说完此句之后,紧接着邓芝站了起来。

  “丞相,属下出使东吴的时候,孙权曾对大汉出言不逊。”邓芝说道:“当时孙权称愿与大汉交好,但又恐怕大汉国小势弱、被魏国所趁,因而犹豫。”

  邓芝继续说道:“去年丞相南征,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就降服了南中之地的叛乱,可谓是武功显赫。加之孙权此番又在皖城大败。”

  “一增一减,想必孙权定不会此再有疑虑了。”

  诸葛亮点头应道:“正是此理。影响汉吴之间盟好的因素一共有三。”

  “其一,东吴怕汉弱而被曹魏所乘。今南中已定、兵甲已足,加之孙权沿江自保,汉吴之间的实力不存在太大差距。”

  “其二,孙权将汉污名为‘蜀’,既然孙权有意结盟,让孙权自去改了称呼便是,此事不应成为阻碍。”

  “其三,陛下为汉帝、孙权为吴王。孙权在夷陵战后曾给先帝写信,称孝愍皇帝已经不在,妄言让先帝去掉帝号、改为汉中王。”

  诸葛亮语气平静的说道:“既然孙权与陛下之间的身份差了许多,那么要么孙权肯向大汉称臣,要么孙权自己称帝,再或汉吴之间不论身份、只论实际。”

  “伯苗,”诸葛亮看向邓芝:“前去将东吴使者张温请过来,本相要亲自问一问他。”

  邓芝领命而去。

  诸葛亮的目光移到了李严身上。同为托孤之臣,李严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还是有的。虽然现在政事尽归于相府,但是这种国家大事还是要争取与李严达成一致。

  “正方,与吴结盟一事你有什么看法?”诸葛亮问道。

  李严微微想了片刻,拱手说道:“丞相,魏国是篡逆之敌国、东吴是屡次背盟、并且让先帝兵败的仇国。无论是魏还是吴,其实都是大汉之敌,只不过事分轻重缓急罢了。”

首节 上一节 91/1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