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93节

  丞相诸葛亮面色严肃的坐于堂上,相府中一应属员坐于堂中两侧,而右手边最靠前的位子还是空着的。

  见李严到来,诸葛亮起身站起:“正方来了,快入座吧。”

  “见过丞相。”李严拱了拱手,随即入席坐好。

  见人已到齐,诸葛亮也不再犹豫,开始说了起来:“如今魏吴两国交战结果已出,吴军大败而魏军大胜。此前数年,我大汉与吴国数次互相派遣使节通好,而如今吴国败后该如何处置,本相要听听你们各自的意见。”

  诸葛亮用手指了指坐在李严对面的丞相长史向朗:“巨达,由你将此事的首尾与众人说一下吧。”

  “遵命。”向朗站起,慢条斯理的说着:“建兴二年之时,吴国派遣张温张惠恕来成都出使。而去年十二月之时,张温又第二次来使。”

  “张温第二次来成都,乃是向我大汉通报东吴孙权即将对魏用兵,还有要继续与我大汉盟好之意。待张温出使完成之后,朝廷又遣邓芝前往永安送张温归吴。

  “但张温还没到边境之时,吴国又派信使来寻张温,将魏吴交战而吴国大败之事告知了张温,令张温寻求与我大汉正式结盟、并请大汉出兵凉州以叩长安。”

  “张温和邓芝二人知晓此事重大,便极速从永安返回成都。如今张温已到成都,欲尽快知晓大汉对此事的看法,因此丞相今日召诸位在此议事。”

  诸葛亮坐在堂上点了点头:“正是如此。曹魏地广民众、汉及吴加起来尚不如魏之国力。数年以来,本相一直欲重新弥合汉吴之间的嫌隙,诸位也是清楚的。”

  “禀丞相,”马谡起身拱手说道:“汉吴结盟乃是大势所趋,但东吴之人屡屡挑衅大汉却殊为可恨。直到现在,东吴还称我大汉为‘蜀’,而不愿意称‘汉’。”

  “如今东吴大败之后便来与大汉盟好,若这般就应了孙权,那大汉威严又将何在?”马谡正色说道:“还请丞相考虑一二。”

  李严在一旁不作声的看着马谡发言。马谡此话的意思,无非就是追求一个名份的意思。但诸葛亮既然都这般说了,此事又如何不能成呢?

  马谡说完此句之后,紧接着邓芝站了起来。

  “丞相,属下出使东吴的时候,孙权曾对大汉出言不逊。”邓芝说道:“当时孙权称愿与大汉交好,但又恐怕大汉国小势弱、被魏国所趁,因而犹豫。”

  邓芝继续说道:“去年丞相南征,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就降服了南中之地的叛乱,可谓是武功显赫。加之孙权此番又在皖城大败。”

  “一增一减,想必孙权定不会此再有疑虑了。”

  诸葛亮点头应道:“正是此理。影响汉吴之间盟好的因素一共有三。”

  “其一,东吴怕汉弱而被曹魏所乘。今南中已定、兵甲已足,加之孙权沿江自保,汉吴之间的实力不存在太大差距。”

  “其二,孙权将汉污名为‘蜀’,既然孙权有意结盟,让孙权自去改了称呼便是,此事不应成为阻碍。”

  “其三,陛下为汉帝、孙权为吴王。孙权在夷陵战后曾给先帝写信,称孝愍皇帝已经不在,妄言让先帝去掉帝号、改为汉中王。”

  诸葛亮语气平静的说道:“既然孙权与陛下之间的身份差了许多,那么要么孙权肯向大汉称臣,要么孙权自己称帝,再或汉吴之间不论身份、只论实际。”

  “伯苗,”诸葛亮看向邓芝:“前去将东吴使者张温请过来,本相要亲自问一问他。”

  邓芝领命而去。

  诸葛亮的目光移到了李严身上。同为托孤之臣,李严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还是有的。虽然现在政事尽归于相府,但是这种国家大事还是要争取与李严达成一致。

  “正方,与吴结盟一事你有什么看法?”诸葛亮问道。

  李严微微想了片刻,拱手说道:“丞相,魏国是篡逆之敌国、东吴是屡次背盟、并且让先帝兵败的仇国。无论是魏还是吴,其实都是大汉之敌,只不过事分轻重缓急罢了。”

  “在下以为,此事不如禀报陛下,请陛下最后决断吧。东吴与先帝之仇人尽皆知,此乃国仇,看陛下是否愿意搁置此仇了。”

  诸葛亮微微皱眉。

  与吴联合乃是大势所趋。

  若是真等东吴势弱、再次向魏请降或是被魏所灭的话,如今大汉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即使姜尚、孙武再世,恐怕也难以逆转。

  李严的话虽然没有表示反对,其实也在同意与不同意之间。但李严刚刚所言请陛下最后决定,这话却正确的让人无法挑出半点毛病。

  诸葛亮微微颔首:“正方所言极是,本相自会与陛下说明此事的。”

第147章 备战北伐

  听闻诸葛亮的话,李严表面上依旧恭敬,但心中却开始暗恨了起来。

  谁不知道如今的大汉是你诸葛亮专权!

  事事自专,政令皆出于相府。去年南中战事,甚至还亲自领精兵南下,唯恐兵权被他人所趁。

  前年陛下甚至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种话。州郡及军中官员,现在是只知丞相而不知陛下。

  假模假样的说要请示陛下,陛下还能不同意吗?这与曹孟德何异?

  不过此时坐于堂上的诸葛亮却是在忧心其他的事情,全然没有料到李严此时的阴私心思。

  国事已经颓唐至此,我为丞相不去担责的话,又有谁能来担当汉室复兴的重任呢?

  过了一会,邓芝从外面将东吴使者张温带了过来。

  张温行礼之后,诸葛亮坐在堂上声音清亮的说道:“惠恕这是第三次来成都了吧?”

  张温轻叹一声,随即说道:“诸葛丞相,在下确实是第三次来成都了。前两次来都是与大汉求好,而这次来成都是奉吴王之命,前来寻求与大汉结盟的。”

  张温此人素来说话好听。

  即使是第一次来成都出使的时候,孙权还尚且称‘蜀’呢,张温就直接在表文中称‘汉’了。

  不过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张温回东吴之后因过分赞美蜀汉,而被孙权忌恨以及软禁,甚至借着暨艳案要害张温,这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诸葛亮点了点头:“如今曹魏势大,汉与吴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想必吴王对此也一定清楚。”

  “昨日晚间你们到达成都,邓伯苗当晚就与本相讲了吴王在皖城失利之事,但其间种种详情我们并不知晓。”诸葛亮看着张温:“惠恕,皖城之处究竟战况如何?还需与我交个实底。”

  张温犹豫了好一会不知如何去讲。在场众人已经发现张温的形貌已与此前两次不同,眼睛微红还有眼袋,一副没有睡好、疲惫至极的模样。

  张温片刻后拱手说道:“诸葛丞相,此番失利确实是东吴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场失利。”

  堂中众人都静静的听着张温讲话。虽然张温说的很慢,但诸葛亮也没有半点催促之意。

  “此番吴王兴兵十万前往皖城……”

  张温还没说完,就被一旁的马谡打断了。

  马谡表情严肃的拱手:“在下请问吴使,吴王兴兵十万是诈称还是实兵?诈称十万与十万实兵可是截然不同!”

  “是实兵。”张温缓缓说道,像是一边说话一边组织语言一般:“十万之众在皖城被魏军埋伏,一战没了七万之众。但好在皖城之地魏国并无水军,有大吴水军沿江警戒,魏国并不敢过江来攻。”

  马谡又插话道:“没了七万众是什么意思?死了七万军士还是被俘?”

  在其他国家的当权者面前讲出这些话来,对于一国使者来说本就是颇为难堪之事。马谡又一次打断张温的话,即使一向在蜀汉有文雅之称的张温也忍耐不住。

  张温甩了甩袖子,面色微怒的转身看向马谡:“马参军,在下既然要与丞相说明,大小详情就一定会逐渐说清楚的。还请马参军不要打断在下的发言了。”

  眼看着堂中众人都盯着自己看,马谡也有些挂不住面子,朝着张温拱手说道:“是在下唐突了,请尊使继续向丞相说明吧。”

  张温继续面朝诸葛亮说道:“七万之众,大约死了两万、被俘了五万。据称大都督陆逊被魏国所擒,奋武将军朱桓、平北将军潘璋殁于王事。”

  在座的丞相府众人都纷纷吸了一口冷气,就连堂上的诸葛亮的神情也有一丝黯然之意。但堂中还是有人露出笑意的。

  诸葛亮坐在高处,堂中各人的些许动作和表情全部一览无余。

  感到惊讶是正常的。昔日夷陵之时,先主刘备率兵五万众,因死伤或者投降损失的兵力就有四万多人,大汉因此伤筋动骨,至今元气还未复原。

  如今东吴出动了实兵十万,损失了七万之众。即使东吴地域人口都超过大汉,也实打实的属于惨败。

  但为此而发笑的人,诸葛亮也不想去怪罪或者责问。

  今日陆逊被魏国所擒,但陆逊就是在夷陵之战中让大汉大败的主谋。而朱桓、潘璋身死,潘璋此人就是奉孙权之命、抄了麦城后路在临沮杀死关羽的主将。

  确实有种魏国替汉报了血仇的怪异感。

  诸葛亮问道:“魏军此番用兵多少?主帅又是谁呢?”

  张温说道:“魏军此番军力应该也超过十万了,魏军主帅正是魏国的大司马曹休,而且魏国皇帝曹睿也亲至战场。”

  曹休……

  诸葛亮虽然面色未改,但心中又长叹了一声。

  曹氏为何如此多将?曹操本就是统兵大才,夏侯渊、曹仁也都是一时之选。如今魏国托孤之臣中的曹休和曹真,竟然也是帅才吗?若是陛下也有这般亲族,该有多好?

  至于张温所说的,魏国皇帝曹睿亲至战场一事,诸葛亮并不认为此事与魏军取胜有特别大的关联。

  曹睿即位之前,从未听说过任何关于曹睿的信息。一个二十多岁的皇帝,又如何会打仗呢?他又不是孙策!

  诸葛亮神情恳切的问道:“如今魏国兵力已经抵近大江,吴王对此有无防范?”

  张温回答道:“皖城与中原水道并不互通,魏国若是在皖城造船、也需数年之久。吴王早传信于在下,如今魏国舍弃陆地而来到江边,今年之内定会重新攻克皖口。”

  诸葛亮未置可否的微微颔首。若是孙权称要拔掉魏国的合肥城或者寿春城,诸葛亮是决计不信的,东吴还没有这般在陆上作战的本事。

  但如果孙权保证说要在今年拔掉位于江边的皖口,此事却显得更靠谱一些了。

  待张温陈述完毕之后,诸葛亮未给张温缓冲的时间,直接出言问道:“若汉与吴联盟,双方名份又该如何决定?”

  诸葛亮的目光好似能看破人心,张温想了片刻之后还是决定以诚相待。

  “望诸葛丞相知晓,”张温躬身行了一礼:“汉与吴之间还请不称汉帝和吴王,而称西主和东主。其余之事尽皆平定对待。”

  诸葛亮没有评价什么,而是直接看向了邓芝:“伯苗,将惠恕带下休息吧。待本相上奏陛下之后,再与惠恕回话。”

  “多谢诸葛丞相。”张温行礼后转身跟着邓芝走出。

  但丞相府中的议事并未结束。

  诸葛亮看了眼李严以及府中众人后,朗声说道:“与吴联盟应取其实质、不论虚名。今日下午我会入宫当面向陛下上奏。”

  “如今魏国雍凉空虚,大汉也到了北伐中原、还于旧都的时候了。我欲在今年春天进兵汉中,相府也随军一同前往汉中。”

  “正方,”诸葛亮对李严说道:“待我率军征魏之时,欲请你在汉中率本部留守为我后防,你可愿意?”

  “这……”李严犹豫片刻,起身答道:“丞相,如今益州内部尚且不靖。丞相用兵在外,我应该在内留守才是。”

  李严像是想到些什么,随即说道:“丞相,我有一事也欲启奏陛下,还是先与丞相沟通一二。”

  诸葛亮颔首:“正方请说。”

  李严缓缓说道:“如今大汉只有一州之地,刺史虚设而全无监察之情。不如将巴郡、巴西、巴东、涪陵、江阳合为一州,将其命名为‘巴州’,在下愿为朝廷担当巴州刺史。”

  诸葛亮听闻李严之话后,表情一点都没变:“巴郡地处险要,是该有国家重臣坐镇。”

  “正方之言我已知晓,今日下午正方就与我一同入宫启奏陛下吧。”

  李严拱了拱手,随即坐下。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严这是在借丞相即将用兵之时,在向丞相、在向朝廷要权!可丞相为何什么话都没有说,反倒还要与李严一同入宫?

  此时坐于堂中的马谡神情变化的最为厉害,刚要起身驳斥李严之时,却被向朗用眼神阻拦住了。

  马谡瞪大眼睛看着向朗,向朗还是微微摇头,示意马谡不要动作。马谡与向朗素来交好,心知向朗定有其他计较,因此并未当场出言。

  等诸葛亮和李严下午从宫中出来之后,相府中的大小官吏们都开始忙碌了起来。

首节 上一节 93/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

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