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89节

  “照准!”

  朱厚熜坐在蒲团上,吐出了这两个字,闭上了眼。

  国富,朝廷富,不如民富。

  民殷国富,不外如是。

  免除赋税,本就是朱厚熜富国强民计划的其中之一,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为防止皇上后悔,张居正就在御前拟了道奏疏,递给了黄锦,黄锦接了过来,走到御案前,小心翼翼地拿起玉玺,落了印。

  百姓得了好处,陈以勤便站了起来,李春芳接着奏道:“臣启皇上,好些省份积欠官员俸禄,尤甚者如陕西、北直隶、河南、云南、贵州都已拖欠一年以上,吏部奏请拨给二百七十万两银子,先把这些省份的欠俸给发了。”

  之前皇上兴了几场大狱,杀了严嵩、严世蕃等好些官员,抄了好些银子,国库早就丰盈了。

  但就是因为皇上在两京、浙江杀的太狠,地方上的官员,吏部的官员,根本不敢提欠俸的事。

  生怕惹得皇上不喜,被杀红眼的皇上顺手给杀了,误了卿卿性命。

  杀了晋商这只大肥猪,李春芳觉得,是时候提一提了,二百多万两银子,对以前的大明朝是笔不菲的银两,今时不过寥寥。

  “照准。”朱厚熜的声音传来。

  李春芳立刻接过张居正的笔,在御前拟了道奏疏,黄锦接过,给加了玺印。

  “皇上如天之仁。”

  高拱接过了李春芳的奏对,在此基础上,奏道:“臣启皇上,如今朝廷官员升迁、平调,皆要先退还家中百姓献地,方可走马上任,然我朝官员俸禄,不说与宋廷相比,便是与元廷下汉官相比,都能称之为微薄,乃至寒酸。

  故臣谨言奏禀,请皇上增加朝廷官员俸禄!”

  六千新官退还献地的成功。

  不但没有让张居正收手,反而让张居正“变本加厉”,在朝廷里掀起退还献地的浪潮。

  一些正常经过考成法、吏部考核,要进行升迁,或平调的官员,竟被张居正要求,先退还献地,才能上任。

  不退还献地?

  行!

  那就别当官了。

  简而言之,官员升迁、平调已经进入了吏部官位变动程序中,官员之前的官名、官位不复存在了,要是不前去吏部新委任的地方、衙门上任,那以前的官位,以后的官位都没有了,等同于主动辞官。

  本来升官、迁调是件高兴的事,却被张居正硬生生弄成了悲剧。

  当前的大明朝官员,既想升官,又怕升官,更不愿没了官。

  官不聊生。

  张居正缺德缺大了。

  地方衙门没了火耗银,官员又没了献地,以官员们的俸禄,想养活自己和一家人都很难,就更别说养幕僚了。

  从秦制诞生后,地方总的来说分为省、府、郡、县这四个单位,而权力的高度集中,便意味着各级衙门的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

  可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哪能方方面面都能照顾的过来,于是,幕僚就应运而生了。

  上至督抚,下至郡县,幕僚存在于各级衙门中,代替官员行使、监督权力。

  这就是“无幕不成衙”的由来。

  一般来说,一个官员至少有四个幕僚,刑名幕僚、钱谷幕僚、挂号幕僚、书记幕僚。

  分替官员监掌衙门刑名、钱粮、百事条目、起草公文四件事。

  幕僚越好,价格就越贵,聘请一个好幕僚的价钱,往往都超过了对应官员的俸禄,更何况要请四个。

  大明朝官员的俸禄,实在是不够啊!

  朱厚熜沉默了。

  大殿里的人也都沉默了。

  在场的人,多多少少都有揣摩圣心的本领,皇上不同意增加官员俸禄。

  大明朝皇帝历来设百官如家奴,视国库如私产,今日之皇帝,尤甚于此啊。

  就在高拱想着皇上会以祖制不可违的话而拒绝时,却听到泛冷的圣音道:“自今日起,朝廷上下,任何官员不得再聘请幕僚师爷,既然官员无法驾驭过多的权力,那便削减权力,以朕看,就将刑名从郡及以上官署中分离出来,专设一职政法。”

  废除幕僚。

  改革官员体制,延伸出政法体制,一把手,还是一把手,但权力的削减,就使得地方衙门中多了个能制衡一把手的二把手。

  皇上的制衡之道,令张、高、李、陈后脊发凉!

第125章 秀女入宫,宗宪封侯!

  俸禄没有多。

  权力反而少了。

  高拱只觉得刚是吃拧了,才在皇上面前提出更改祖制,增加俸禄的想法。

  政法。

  是仅次于人事的权力。

  到时候,地方衙门上,知府、政法之间少不了明争暗斗。

  谁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就各凭本事吧。

  省、府、郡三级衙门权力变革,影响不到朝廷,更影响不到中枢内阁,高拱无法封驳圣意,也没有对抗圣意的心思,接过朱笔拟奏疏,写得很慢,好像特别沉重。

  可以预见,此制施行后,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府、郡一把手对内阁的骂声,尤其是对他高拱的骂声。

  奏疏再长,也总有个头,高拱搁了笔,递给了黄锦,黄锦连忙接过,用玉玺加盖。

  制成。

  张居正终于开口,奏道:“臣启皇上,我大明朝旧有二敌,南倭北虏,然东南完胜,团灭倭寇,一扫沿海二百年之晦,故臣为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请功,封靖海侯!”

  据江南上报,东南海面再无倭寇片帆,虽然胡宗宪麾下二将戚继光、俞大猷有率军攻入倭国的念想,但大明朝大敌还是北虏,不宜跨洋作战。

  东南战事可以说告一段落,那么,对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的封赏就该提上日程了。

  内阁磋商了几次,戚继光、俞大猷的伯爵爵名暂时未定,但胡宗宪的侯爵名,先定为了靖海侯。

  此侯名,不是大明朝首封,早在太祖高皇帝建国时,就封了靖海侯吴祯,又名吴国宝。

  在洪武三年时,吴祯奉太祖朱元璋命为靖海将军,练军海上。同年冬,封靖海侯。

  洪武七年,东南海上倭寇来犯,吴祯充总兵官率江阴四卫水师出海征剿,自此常往来海道总理军务御倭。

  洪武十二年,吴祯病逝,被追封为海国公,其子吴忠袭封靖海侯。

  吴忠无忠,牵扯进胡惟庸案中,被太祖高皇帝废爵。

  时人讲究有始有终,御倭之事,由靖海侯为始,也当以靖海侯为结束。

  如果胡宗宪日后不出大差错,不被除爵走完一生,死后的追封,连追封的国公公名都不用想,海国公!

  既怀念了吴祯,又封赏了胡宗宪,这便是张居正内阁对二人的最高敬意。

  这道奏疏,张居正内阁是提前拟好的,也都落了名,这时,被张居正从袖中取了出来,双手捧过头顶。

  “仅有爵位赏赐吗?”朱厚熜睁开了眼,望着张居正问道。

  万世之功,就用个爵位打发,未免太令人寒心了,何况现在朝廷有制,爵位不能世袭,难免让人诟病。

  张居正身体一僵,虽说内阁知道这封赏略微寒酸了些,但也实在不想内阁再增加新人选。

  内阁的权力是恒定的,多一个阁老,每个人手里的权力就会少一些。

  像胡宗宪这样以军功授爵,再入阁拜相,哪怕是初入内阁,话语权,和在朝廷的影响力,都在李春芳、陈以勤之上。

  和高拱这个次相掰掰手腕是没问题的,真在某件事上发了狠,与张居正也不是不能碰一碰。

  作为内阁首揆,有高拱这一个不服气的,张居正就已经够窝心的了,哪愿意再来个“大佛”。

  同样,高拱对权力是很看重的,也不愿意在内阁多个不能解决的人。

  李春芳、陈以勤对权力倒没有那么执念,但内阁首辅、次相的争斗就够乱的了,不想再来个人继续搅局。

  但四人万万没想到皇上会金口玉言为胡宗宪讨封。

  “不止。”

  张居正好久才说道:“以胡宗宪的功劳,理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臣愚钝,请问圣上,是不是在内阁添上一个“贞”字?”

  既然挡不住,张居正干脆就不挡了,胡宗宪,字汝贞,添个“贞”字,就代表同意胡宗宪入阁。

  高拱面上仍有几分不愿,可大势汤汤,非人力所能抗衡,就只能低下了头。

  李春芳、陈以勤无所谓。

  “照准!”朱厚熜的声调又平和了。

  这个照准,是两个照准,照准了胡宗宪的静海侯爵,也照准了胡宗宪入阁拜相。

  张居正在拟好的奏疏上又添了几笔,着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即日入阁。

  圣印落下。

  张居正收拾了心情,接着奏道:“臣启圣上,今朝东南无恙,然北虏猖獗,虽有和谈表象,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北疆战事不可不备。

  内阁召集兵部、户部商议了一下,奏请给兵部拨银一千一百万两,其中,五百万两给甘肃、固原、宁夏、延绥、太原,五座边镇充作防务军需,三百万两给宣府、大同充作抗虏军需,三百万两给辽东、蓟州充作北边的攻防军需。”

  随着瓦剌逐渐衰落,甘肃五镇的防务压力不再那么大,但骚扰始终是有的,而且,塞上苦寒,理当给予五镇些激励和补偿。

  宣府、大同就不必多说,鞑靼入侵,或者大明朝反攻时的前沿阵地,军需要大。

  辽东、蓟州也是一样,自成化年间犁庭扫穴后,建州女真似乎又有不安分的迹象,有意无意的在蓟、辽两座边镇制造事端。

  适当的军需准备是要有的。

  这番奏对诚恳且得体,朱厚熜接受了:“准奏!”

  张居正内阁能明显感受到,皇上在增加朝廷官员俸禄,和在增加军饷军需两件事上,是两个极端。

  前者想都别想,后者无有不准。

首节 上一节 89/1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娘子,请息怒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