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193节

  他们甚至开始盘算着如何将这个消息传递回国,以彰显自己在大唐的见闻。

  这等趣事的传播,别说金吾卫了,耶稣都拦不住。

  下面看戏的其他人,那就更不用说了,脸上是满满的激动与期待。

  杨妃眉头紧锁,目光投向儿子吴王李恪。

  说到底,这场元宵诗会,是由她来主持的,也是她邀请的太子参加,要是落了太子的颜面,难免太子不会记恨到她的身上。

  她自己倒是无所谓,但是两个儿子,很有可能被迁怒。

  会场之中,太子与魏王的对峙让气氛紧张到了极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吴王李恪站了出来。

  他先恭敬先太子作揖行叉手礼,而后对李泰道:“魏王,今日乃元宵诗会,大兄身为国之储君,身份尊贵,若下场作诗,岂非是失了身份。”

  李泰冷冷的看了一眼吴王李恪,什么档次,一介庶子,也敢来教我做事?

  “太子先前说过,要切磋学问,与民同乐,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况且诗词之道,亦是国之大道,难道吴王在心中,是瞧不起这天下的诗人吗。”

  “还是瞧不起太子?”

  李恪神色未变,依旧沉稳:“魏王此言差矣。大兄心怀天下,以治国理政为要,诗词不过闲暇之趣。”

  “若因一时之兴而参与作诗,难免让人觉得有失国之储君的稳重。”

  “再者,今日诗会本是为众人提供展示才华之地,大兄若下场,众人必然有所顾忌,难以尽展其能。此非与民同乐,而是让众人拘谨,反失了诗会本意。”

  李泰嘴角微微一抽,他没想到吴王这个家伙,竟然如此牙尖嘴利。

  李承乾一直知道李恪才思敏捷,现在这个反应,还是蛮厉害的。

  吴王这么一说,紧张的气氛稍有缓和。

  杨妃松了口气,然众人的心情却有些失望。

  李承乾自然不是那扫兴之人,开口道:“罢了,既然青雀想听,孤正好也有些兴致,赋诗一首,倒是问题不大。”

  “只是三弟说的也不错,孤若下场,难免对诸多学子有所不公,也影响了此次盛会。”

  “既是如此,那便不作诗了,写词一首吧,也不用参与到评审之中。”

  诗歌在唐朝之前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经过了先秦、汉魏六朝等时期的不断积累和演变,在体裁、格律、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到了唐朝,诗歌的各种体裁,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都已经非常成熟。

  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但被视为“诗余”,比不上诗歌主流。

  词在唐朝的格律和形式还不够稳定,创作难度相对较大。文人在创作词时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这也使得一些文人对词的创作持谨慎态度。

  李承乾这话一出,众人当即哗然。

  没想到太子写词而不是赋诗。

  不过仔细想来,写词确实是最优选了,既能与民同乐,也不会影响到元宵诗会的评选。

  李泰闻言如鲠在喉,很是不爽,没想到会被太子这么应付过去。

  太子写词,就没有了对比性,反而众人还会传唱太子的贤明。

  至于词的好坏,都不是关键了。

  就算是水平差一点,也没人会说什么。

  “太子需要酝酿多久呢,不会等到评选完了,还在酝酿吧。”

  李泰有些明嘲暗讽。

  众人纷纷皱眉,皇室内部争斗,这么摆在台面上,可是失了面子。

  李泰也是过于上头了。

  李承乾淡淡的看了一眼李泰,也没接话。

  向前一步,直接开口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此句一出,便如一幅绚丽至极的画卷在眼前展开,众人瞠目结舌。

  以东风喻春之生机,将花灯之繁多绚烂比作千树花开、星雨坠落。

  这等词在大唐,别说是见了,闻也未闻。

  本身词的发展就比诗逊色,现在这一句,抵过多少诗。

  李承乾继续踏出第二步,同时第二句也随之吟诵。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大唐的繁华,长安的狂欢,几乎全都被写进这一句中。

  整个会场顿时变得寂静无比。

  大儒,文人,学子,心神震撼。

  从来没有人想到,词竟然还能这么写,将长安的元宵盛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众多诗人原本对自己的诗词信心满满,但仅仅只是听到这两句,就感觉到自己的潜心创作的诗作,在这一刻黯然失色。

  大家都屏息着,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影响到太子的创作。

  李承乾走出第三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是对大唐女子的描写,大唐女子虽然较为开放,但也不是能随便抛头露面。

  只有在元宵节这块,没有这般束缚。

  这也是长安元宵能如此热闹的关键,平日里看不到的美人,在大街上比比皆是。

  就在大家期待太子走出第四步时。

  李承乾却突然转身,看向了太子妃苏玉儿。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苏玉儿一怔,随即美目含泪。

  众里寻她千百度,是太子在寻找心爱之人,自己是太子妃,却不是太子所爱之人。

  那名乐童,成了太子最喜欢的人。

  她妒忌过,也羡慕过,最后释然过,是因为听太子说,那名乐童,像他的母亲。

  蓦然回首。

  是乐童被陛下斩杀,太子这才回头。

  此时,苏玉儿周身,灯火通明,如何不是在灯火阑珊处。

  当然,其他人就没有这样的心境了。

  然而点不一样,更多人却可以共鸣。

  单单就听到这句,就有一幅画面在脑海中展开。

  繁华热闹的长安城里,在在热闹的人群中寻找着自己心中的那个人,经过无数次的寻觅却始终没有找到。然而,就在感到失望和迷茫的时候。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年轻诗人的感受。

  对于许多官员来说,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繁华喧嚣的世界中,人们往往追求功名利禄,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追求。而那个“灯火阑珊处”的人,或许代表着内心的理想和坚守。

  一时间,整个会场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沉浸在这首词中。

  片刻之后,会场中率先响起了一阵低低的赞叹声,随后这赞叹声如潮水般蔓延开来。评审的官员大儒们激动得面红耳赤,他们交头接耳,言语中满是对这首词的惊叹与赞赏。

  谷那律是这次评审团的主审,毕竟他在文人圈子里有着崇高的地位。

  此刻谷那律面色惊叹,起身向太子行礼:“太子殿下此词,真乃千古绝唱!以词绘景,以景抒情,意境高远,令人叹为观止。此词一出,必将为大唐增添一抹璀璨之光。”

  颜师古同样是文学大佬,起身作揖道:“开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以奇妙的想象,将元宵夜的花灯之盛描绘得如梦幻之境。”

  “此等笔力,吾辈望尘莫及。‘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更是生动地展现了大唐的繁华盛世,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此词一出,便是词之巅峰。”

  各国使臣们此时早已目瞪口呆,他们原本只是期待着一场皇室争斗的精彩戏码,却未曾想见证了如此震撼人心的文学佳作。

  大部分各国使臣,对于大唐的文化是很有研究的,除了特派使臣这种,很多使臣都是常驻长安,自然对大唐文学很有研究。

  下边的读书人,更是如痴如醉,反复品味着这首词中的每一个字,仿佛沉浸在一个美妙的文学世界中。

  有那长安才子激动道:“此词之妙,难以言表。太子殿下为吾等开辟了词之新境界,让吾等看到了词的无限可能。吾等当以殿下为楷模,努力钻研词之创作。”

  他人附和道:“此前吾等对词的创作还心存疑虑,认为词难登大雅之堂。但太子殿下的这首词,让吾等认识到词同样可以表达美妙景象,心中抱负。”

  杨妃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心中暗自庆幸这场诗会没有演变成一场灾难,反而因太子的这首词而成为了一段佳话。

  她看向吴王李恪,微微点头,对方才吴王的行为很是赞赏。

  魏王感觉自己现在就跟吃了翔一样的难受。

  太子这厮,写词也就罢了,还当众撒狗粮。

  这首词,今夜过后,必然会传遍整个长安,甚至是整个大唐。

  这个时候,吴王李恪顺手上一记助攻:“我想大唐的读书人,都要感谢魏王,若非魏王相逼,大兄又怎会创作出如此佳句,给大家品赏。”

  李泰面色尴尬,又要保持僵硬的笑容,此刻恨不得把吴王给生吃了。

  侧边,狄奥多西还在听粟特女翻译在进行翻译。

  把一首词翻译成希腊文,这可是个不小的工作量,女翻译头上汗水都出来了,叽里呱啦说了半晌都没能说完。

  狄奥多西看向太子的眼神中,满是惊叹。

  她当然不懂得这词的美妙,但罗马也流行诗歌创作。

  从在场这些人的语气和面容,她知道太子肯定是创作了一首跟罗马史诗那样的巨作。

  谷那律对颜师古说道:“太子这首词出后,以前所有元宵佳节的诗词都要被废掉了。”

首节 上一节 193/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