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209节
作为清河崔氏的长公子,未来的家主。
崔盛玉的梦想,理想,就是带领清河崔氏再次伟大。
得到皇帝的认可,造福社稷,造福百姓。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这么强大的清河崔氏,为什么不造反自己当皇帝了。
毕竟以整个清河崔氏的实力来说,即便是李唐也能分庭抗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臣权压制皇权。
甚至是大唐三百六十州,几乎都会被清河崔氏影响到。
直接造反,岂不是更为简单。
这就涉及到清河崔氏的传承根基了。
李世民眼里的清河崔氏,是整个北方望族的领导者,是大唐舆论风气的带领者,是国中之国,是拦路虎,是皇权统治路上的巨石。
可清河崔氏自己可不是这么想的。
清河崔氏推崇儒家思想,以儒学传家,儒家倡导的忠君爱国、等级秩序等观念对其影响深远。
家族成员自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将对君主的忠诚视为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种思想观念使得他们从内心深处抵触造反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
即便是崔盛玉这个长公子,又或者是现任的清河崔氏家主。
如果哪天脑子一热,对所有族人说,我们造反吧,我们造反自己当皇帝。
那么他将会面临什么?
是族人的拥护,清河崔氏上下一心,谋反建国吗?
不,恰恰相反。
哪怕族人对其再是爱戴,也会立即众叛亲离。
族中的长辈们,会集体对他进行轮番的训斥,年轻人会怒斥这个家主失去了德行。
他将会遭受到整个家族的唾弃。
甚至是会被关起来,作为典型,进行批斗,审判。
为什么他们的家主会有这样大逆不道的想法。
这才是真正的清河崔氏。
几乎所有清河崔氏的读书人,在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在他们的思想里,便是天地君亲师。
对皇帝的忠诚,是刻在骨子里的。
听起来有些可笑,可在如今,这就是他们的坚持。
历史上,清河崔氏虽然强大,但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什么谋反,不臣之心的事情。
相反,清河崔氏一直都是大唐的忠实拥护者。
纵观整个唐朝,清河崔氏出了十二个宰相,不计其数的家族子弟,入朝为官。
秉承着上报效朝廷,下无愧黎明的思想准则,兢兢业业效力,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君主的统治为己任。
为大唐的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大唐中后期,社会阶级矛盾加剧。
唐德宗贞元初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后,节度副使刘辟意图谋反,曾试图拉拢当时在邛州为官,出身清河崔氏的崔从。
但被崔从严辞拒绝,刘辟恼羞成怒出兵攻打邛州,崔从坚守城池奋力抵抗。
所以看待有些问题,站在历史上的角度上,要从辩证的观点出发。
清河崔氏从巅峰到没落,一直是皇权的拥护者,从未有过叛乱的迹象。
相反,大多数担任官职的清河崔氏族人,洁身自好,清洁廉明,办事公正。
支持魏王夺嫡,这也不过是政治需求,毕竟魏王也是皇帝的嫡子,有继承权。
历史往上看看,嫡长子继承制是没错,但真正嫡长子继承皇帝的,屈指可数。
这就算不得什么了。
至于土地兼并,隐匿人口,偷税漏税这些。
不过来自权力的小小任性罢了。
亲亲相隐,官官相护,这都是人情感上,最为正常的事情。
“太子殿下觉得,我们不,我应该如何合作。”
崔盛玉感觉心神都在颤抖,下意识吞了口唾沫问道。
如果真的能成,这对他,乃至于整个清河崔氏的影响太大了。
“那就要看崔公子的诚意有多大的了。”
李承乾淡定的回道。
崔盛玉想了想,迟疑问道:“难道太子殿下就不怕.”
话没说完,但意思李承乾领悟到了。
“孤为什么要怕呢,难道其他世家,就不会做大吗。”
“养出一头老虎,去吃掉另一头老虎。”
“还是会有一头老虎在这里,费劲了这么多心思,最后又有什么意义。”
“与其一虎独大,不如两虎相争,崔公子觉得如何。”
李承乾这话很直白了。
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门阀,现在有了政治庇护,正在飞速的成长。
等他们成长起来,彻底压住五姓七望后,不过又是新的五姓七望罢了。
崔盛玉听到这话,心里松了口气。
他明白太子的想法,也清楚了太子的执政理念。
这是要让五姓七望跟关陇门阀进行争斗。
对于这事,崔盛玉并不排斥,原本政治斗争,主要讲究个平衡之道,这也是帝王术。
太子有意在朝堂上,形成两党斗争的政治格局,这对于崔盛玉来说,反而是个好事。
之所以李世民不这样做,是因为李世民关陇门阀,很大程度上跟李世民是一体两面。
关陇门阀本质上是军事贵族,长孙无忌是代表,而李世民就是领导者。
但太子跟关陇门阀却不能算成一体。
这么看来,扶持清河崔氏,对于太子来说,并非是坏事,而是好事。
“殿下希望我该如何做。”
崔盛玉的语气变得恭敬起来,态度也更加的端正了。
因为这一刻起,他已经是投靠了太子。
李承乾微微沉吟,道:“以前是怎么做的,往后就如何做。”
“崔公子应该清楚,魏王对孤来说,算不得什么,孤真正面临的阻碍,是陛下。”
“当然,如果崔公子在魏王那边,发现什么比较重要的消息,自然要及时的告诉孤。”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孤希望崔公子能够给予支持。”
崔盛玉恭敬道:“请殿下示下。”
转换身份对于崔盛玉来说,没有丝毫阻塞,很是自然。
李承乾问道:“关于孤要在晋州开采石炭的事情,崔公子应该已经听说过了吧。”
崔盛玉不由道:“殿下的意思是,让我们清河崔氏也参与进来。”
李承乾道:“是要你们参与,但不是现在这个时候。”
“如果在这个时候,清河崔氏支持孤而抛弃魏王,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所以很多事情,孤只能相信你,也只能跟你说。”
“开采石炭,在孤看来,同样是造福社稷之事。”
“一棵大树的成长,需要数年,乃至于十数年,然而将其砍伐,不过几炷香的功夫。”
“长安百万人口,每日消耗的柴火,是个天大的数目,长安周边的树木,正在不断的消失。”
“为百年千年计,孤这才决定大力开采石炭,替换柴火,以供长安,乃至于大唐全国所需。”
“个中盈利,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壮大这个产业罢了。”
崔盛玉肃然起敬,他没想到太子志向如此高远。
“臣愿意为殿下贡献绵薄之力。”
李承乾点点头:“如此甚好,便是不知道崔公子能拿出多少来。”
崔盛玉想了想道:“臣本来是准备了一笔钱,用作于开展商业所需。”
“如今正好进献给殿下,约莫有三万金。”
李承乾微微沉默。
一两银铤,便是一贯,千文钱。
一两金等于五两银。
三万金,便是十五万两银,1.5亿文钱。
当初,仅仅是花费了七万钱,张玄素就上告陛下,斥责太子挥霍无度。
长孙无忌那边,凑几千万还犹犹豫豫。
如今李承乾准备到清河崔氏打打秋风,结果开口就是三万金。
这就是百年望族的底气?
崔盛玉见太子不说话,以为是少了些。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