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239节

  按理说这样的战果已经是不错了,之所以没能灭国,也有李世民求稳的原因。

  毕竟隋朝百万大军三征高丽都没灭掉,他这里才十万大军。

  久攻不下安市城时,有将领建议绕开安市城,转而进攻乌骨城,进而渡鸭绿江直取平壤。

  不过长孙无忌反对,认为这样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

  为了区区一个高丽,就让陛下去冒险,任何差池都不值得。

  李世民觉得也是,所以选择继续围攻安市城,最后无奈退兵。

  第二次进攻高丽,只是为第三次作准备,采取了小规模袭扰的战略。

  第三次李世民准备了三十万大军,伐木造舰,造海船以及双舫1100艘。

  因为制造船舰花费物资巨大,以至于有些百姓需要卖田地房屋才能上缴物资,导致百姓无法供养子女,米面粮食价格骤然上涨。

  此次东伐使百姓生活质量大量下降,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有州县山僚出来反抗,但是李世民却并没有放弃此次东伐。

  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三十万军攻打高丽,必能将其一举歼灭,李世民很有信心。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高丽就要灭国了。

  但偏偏就出了意外。

  次年春季,李世民病重,五月驾崩,第三次征讨高丽也就无果而终。

第176章 前车之鉴,先取盖牟城

  太极宫,两仪殿内。

  群臣正在进行军事讨论。

  也不是一人说两句,主要是李靖,李世民在聊。

  毕竟在军事战略上,李靖跟李世民毫无疑问的是最为顶尖的。

  其他人的旁听,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熟悉自己的军事目标。

  李靖指着地图说道。

  “朝廷兵力自长安出发,抵达洛阳,再从洛阳沿着太行山东侧北行,经定州到达幽州。”

  “自古中原地区通往辽东地区,向来以行此道,其地势较为平坦,周边各州粮草辎重,也可以从此路汇集。”

  “出幽州后,大军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入营州整顿兵力,秣马厉兵,打造器械。”

  李世民点点头:“朕已下诏契丹、奚等部协同配合,届时可在营州集结,增强兵力。”

  “如今且看,大军至营州后,是先取辽东城,亦或是盖牟城。”

  辽东城是高丽门户,而盖牟城高丽在辽东的重要军事重镇,占领盖牟城可以打开通往高丽腹地的通道。

  长孙无忌沉思片刻提议道:“此番东征,当吸取前朝之鉴,隋炀帝当年第一次攻打高丽之时,便是主攻高丽门户辽东城,然辽东城城池坚固,为高丽首重,囤有数万精兵。”

  “如今又吸收前朝遗民,加固城防,若大军先攻高丽,易耗时良久,于士气不利。”

  “臣建议,可先主攻盖牟城,相比之下,盖牟城比之辽东城更易攻克,首战告捷可士气如虹,也可威慑高丽,震慑其军民之心。”

  李世民闻言,微微颔首,而后看向李靖。

  李靖点头道:“长孙司徒之策在理,先攻盖牟城,也可振奋三军,然若直接攻向盖牟城,辽东城必然救援。”

  “我军可先佯攻辽东城,引其兵力,乱其军心,再强攻盖牟城,如果辽东城守将定然不敢随意救援,为我军攻克盖牟城创造良机。”

  进攻高丽,其实并非只有辽东城跟盖牟城,其他的方向也可以。

  但从地理角度看,辽东城位于交通要道之上,是中原王朝军队进入高丽腹地的必经之路。

  控制了辽东城,就等于打开了通向高丽核心区域的门户。

  如果不能攻克辽东城,后续向平壤等重要城市的推进就会受到侧翼威胁。

  最主要的是,辽东城周围地势相对平坦,适合大规模军队的集结和作战,是一个战略要冲。

  其他道路都是小道,别说十几万大军了。

  便是一两万人,都延绵十多里地,根本难以照顾首尾,大规模兵团的战斗力也难以发挥出来。

  只有占据了辽东城,就可以形成稳定对高丽的不断输出。

  打辽东城难,可打下来后,守起来也变得容易。

  盖牟城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拿下盖牟城可以切断高丽在辽东半岛北部防线的相互联系,使敌军不能相互支援。

  同时,盖牟城的占领能够提供物资补给,城内储存的粮食等物资可以缓解大唐军队长途行军后的补给压力。

  所以打高丽,不管是怎样的军事方针,都绕不开辽东城,盖牟城。

  李世民看向其他将领,问道:“诸君可有异议?”

  李勣,李道宗,刘弘基,张士贵,尉迟敬德等人纷纷摇头。

  “我等没有异议。”

  其实这一套打法,不管是汉武帝攻卫士朝鲜,亦或是隋炀帝三征高丽,已经是很成熟的打法了。

  李世民点点头,随即下达诏敕。

  “命侯君集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胡族兵马。”

  侯君集作揖:“是,陛下。”

  “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左副大总管,领步骑两万。”

  李勣作揖:“是,陛下。”

  “命李道宗为辽东道行军右副大总管,领步骑两万。”

  李道宗作揖:“是,陛下。”

  陆路行军敲定后,李世民继续道:“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五万,战舰八百艘。”

  这一点大家没什么意见。

  虽然是水陆并进的策略,不过主动方向是陆地,大唐水军的军事目标很明显,一是绕到朝鲜后方,与陆军形成夹击之势。

  二是在登录后,占据要点,会师陆兵,并且为之提供足够的粮草,相当于打辅助。

  张亮作揖:“是,陛下。”

  之所以选择张亮,是因为他熟悉水战,并且性子沉稳,善守不善攻。

  几条主线敲定后,李世民把目光看行太子跟魏王。

  而后道:“太子率精骑五千,归辽东道行军右副大总管旗下。”

  对于这样的安排,李承乾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是,父皇。”

  李道宗是宗室名将,是太上皇李渊李渊的堂侄,李世民的堂弟。

  有他照顾太子,李世民也能更加放心。

  即便战场上会出现什么意外,也不可能会伤及到太子这边。

  这一点李承乾跟李道宗都很清楚。

  李世民继续道:“魏王率精骑五千,归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旗下。”

  李泰作揖:“是,父皇。”

  李泰对于这样的安排很满意,他先前一直担心侯君集会从中害死他。

  现在去了水路,危险上就要小很多了。

  至少在水陆合兵前,他是安全的。

  八百艘战舰里,有四百艘是世家给魏王李泰造的。

  看似李泰只有五千兵力,实际上能够掌控的兵力更多。

  当然,他要是要受到张亮这个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的节制。

  李世民对两个儿子还是很上心的。

  两人都是五千精锐骑兵,在总共十五万的大军里,战斗力必然是顶尖的。

  即便李承乾这边,主要兵力都是来源于长安附近的折冲府。

  但从大唐全免的情况来看,长安附近的折冲府府兵,是整个大唐最优质的兵源。

  其他地区折冲府的府兵,不管是在个人素质还是作战经验上,都要比之长安周边的差上一截。

  五千精骑,足可抵挡数万步兵。

  在几乎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在战场上来去自如。

  而且这次大唐是作为进攻的一方,高丽那边不可能放弃守城优势,出城跟唐军野战,这样太子跟魏王的安危,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命尉迟敬德为辽东道行军马军总管。”

  “命刘弘基,张士贵为辽东道行军前军总管。”

  马军总管就相当于骑兵统帅。

  前军总管相当于步兵统帅。

  古代将军领兵作战,一般来说名将可掌控的兵力,大约也就在三万人左右。

  其他的兵力则是由麾下大将分别统帅行军。

  看似只有一两万人,实际上行军的时候更多。

  因为这些兵力主要是指能战之兵,此外还有大量的辅兵。

  这次攻打高丽,陆地兵力十万,还要配备四十万左右的民夫。

  侯君集作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管理十多万人左右规模的行军,就已经是极限了,再多就管理不过来了。

  所以侯君集直接统领的兵力在三万人,再配上十万人左右的民夫。

  李承乾作为太子,率领五千精骑,除此外至少还有两万民夫。

  当然,在调度上,李世民自然会更加照顾太子,李承乾麾下的民夫严格来说已经算辅兵了,不仅能运送粮草,还可以临时转化为步兵作战。

首节 上一节 239/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