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240节

  在任命完后,李世民跟李靖讨论一番,定下了行军路线。

  佯攻辽东城,先取盖牟城是前期的军事战略目标,不是进攻行军路线。

  水路进攻比较简单,自莱州,也就是后世山东集合后,渡海直指平壤。

  陆路这边,就相对比较复杂了。

  李靖跟李世民经过长时间讨论后,这才敲定下来。

  “兵分三路,侯君集自幽州兵发柳城,向怀远镇虚张声势,而实则潜师北进,从通定渡过辽水,进至高丽玄菟城。”

  

  “李勣自营州出发,先行进逼高丽新城,渡辽水趋建安城,而后两路行军会攻盖牟城。”

  “李道宗自营州出发,造攻城器械,佯攻辽东城。”

  “张亮渡海后,袭占卑沙城。”

  四条路线,三实一虚。

  李世民跟李靖,也是充分为太子跟魏王考虑。

  侯君集这边的行军路线跟作战目标,首先就要假装打柳城,再吓一吓怀远镇,然后偷偷渡过辽水去吓玄菟城。

  吓完玄菟城后,再进攻打盖牟城。

  李勣首先威逼高丽新城,如果高丽新城敢应战,那就打,不应战就渡辽水吓一吓建安城,最后再同侯君集会师打盖牟城。

  兵法之道,虚实并进。

  之所以吓完这个吓那个,就是为了在攻打盖牟城的时候,这些其他的城池不敢发兵救援。

  让高丽统方面不清大唐行军的真实意图,不知道兵力该往哪边进行防守。

  毕竟唐军这边总共兵力才十万,只能集中力量,先行攻打一座关键点的城池,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隋朝就不一样了,百万大军,数百万民夫。

  开局就是对辽东前沿的几乎每个城池同时攻城,一点也不用给你玩虚的,全是实实在在的。

  隋文帝输,是天气不好,海上风暴让大量船只沉默。

  陆地道路状况差,是一边修路一边行军,还没开始打,隋军就损失过大,未能取得实质性战果。

  不过高丽王高元被隋军的声势所震慑,上书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

  隋炀帝派遣九路陆军,声势浩大,一路猛攻。

  但开战前,隋炀帝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一决策严重束缚了将领们的指挥,导致隋军在战场上行动迟缓,错失诸多战机。

  隋军在辽东城下久攻不下,尽管多次将该城包围,但每当城池即将被攻陷时,高丽守军便使用缓兵之计,声称投降。

  而隋将因隋炀帝的训令不敢专擅,只能派人向隋炀帝请示,这就给了高丽军队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防御。

  水军方面前期吸取教训,还算顺利,但在进攻平壤的过程中,中了高丽的诈败之计。高丽军队假装战败撤退,引诱隋军深入,随后趁隋军队伍混乱之际发动伏兵攻击。

  第三次打就很顺利了,隋炀帝再次吸取教训,连续攻城二十余日,与高丽的军队皆伤亡惨重。

  可后院起火,后勤总管杨玄感先是迟迟不为杨广运送补给,并且趁机在后方起兵造反。

  隋炀帝得知后,被迫撤军回国镇压叛乱,第三次进攻高丽也以失败告终。

  实际上还有第四次,但现在这个时候的高丽王高元大为恐惧。

  高丽因连年倾国与隋作战,已困弊不堪,民不聊生,国内大片大片的壮年死亡。

  于是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在杨玄感造反后逃到高丽的斛斯政交还给隋炀帝。隋炀帝接受了高元的投降,遂班师还朝。

  不过,高丽国王高元却并未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隋朝也未能真正实现对高丽的征服。

  相对李世民对侯君集跟李勣的安排,李道宗跟李承乾这边就轻松多了。

  直接从营州出发,进军辽东城。

  也不需要真的打,只需要佯攻,牵制辽东城的兵力,让辽东城守将不管派兵去支援盖牟城就行了,几乎没什么危险可言。

  魏王李泰那边也相对轻松,虽然要打卑沙城,但张亮这边有五万兵力,而卑沙城防备并不算强,打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让太子跟魏王身陷险境的。

  硬骨头交给侯君集跟李勣去啃,软一点的就交给张亮。

  太子跟魏王,只需要随军镀金就差不多了。

  “太子,行军打仗,当要多多向你皇叔请教,不可自作主张。”

  军事部署跟进攻路线敲定下来后,李世民对太子嘱咐道。

  太子在兵法战术上有很高的理解,但行军打仗跟兵棋推演并不是一回事。

  士兵是活的,兵棋是死的,行军打仗之中,有太多的其他因素影响。

  “是,父皇。”李承乾平静的回道。

  越是平静,李世民越是担忧。

  随后又对李道宗嘱咐道:“道宗,太子的安危,朕可就交给你了。”

  李道宗一脸无奈的回道:“是,陛下。”

  从名义上说,他是太子的皇叔,可他管得住太子吗。

  就现在太子的威势,行军的时候还好说,毕竟国内行军,基本上也不会出现什么状况。

  但到了打仗的时候,情况就不相同了。

  太子就是太子,国之储君。

  况且大唐的太子,权力上是很大的。

  从兵权的角度上来说,他是太子的上官。

  可太子到时候发一道教令给他,听还是不听?

  听,要是出了问题咋办。

  不听,那就是违背太子教令。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可现在君就在你旁边。

  你不听,太子教令直接将你革职,夺走兵权,那也啥办法都没有。

  其他将军还好说,毕竟麾下部将都是自己人,顶多是抗令不遵。

  等班师回朝,再请陛下做主,大概是没问题的。

  可偏偏是他李道宗。

  作为宗室将领,遵循皇权比打胜仗还要来得更加重要。

  太子教令对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然而李世民为了更好的保护太子,让太子跟他行军,这就很无奈了。

  想到这里,李道宗不由看向张亮的眼神中有几分羡慕。

  魏王跟太子不一样。

  一来魏王的军事能力摆在那里,不会干扰到张亮。

  二来魏王也没办法去命令张亮。

  李承乾此时,似乎感受到了李道宗的情绪,于是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眼神。

  李道宗心中郁闷,我能放心吗。

第177章 火力不足恐惧症

  两仪殿的军事议会结束后。

  李承乾就返回东宫了。

  现在的战略方针虽说已经定下来,但实际上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进行。

  兵部要负责对领兵的将军进行调度。

  李世民作为皇帝,任命各个行军总管,但下面的都尉,校尉这些层面的人选,就是兵部的事情了。

  户籍要开始统计人口,传令河东,河南,河北三地,开始集结民夫,为战争作准备。

  工部这边也要开始全面开工,赶造大军所需要的军备所需。

  大军团作战,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情。

  对整个大唐的影响都很大。

  “殿下,侯君集派人传话,所需战马,军备,可随时送来。”

  太子亲征,侯君集作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首先安排太子的战马,军备,这谁也挑不出理来。

  “好,尽快送到城外校场去,让将士们熟悉熟悉。”

  “另外,传孤教令,开东宫府库,全力购买消石。”

  李承乾吩咐道。

  内侍文忠不由道:“殿下,这样的话,制冰法怕是就要泄露了。”

  先前买消石的时候,李承乾都是混合其他一起买。

  现在单独买消石,有心人留意下,肯定能推测出制冰法的关键就在于消石。

  “没关系,泄露就泄露吧。”

  李承乾不在乎的说道。

  制冰的利益,现在已经有些看不上眼了。

  一天几万钱,确实不少,如果大规模开战,甚至能赚十几万钱。

  可这比起煤矿的收益来,就太小了。

  有这功夫,还不如多开一座煤矿厂。

  区区几万钱,挖几锹煤不就有了?

首节 上一节 240/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