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255节

  现下讨论的是关于行军路线和时间。

  兵部那边,已经有提案过来。

  在行军路线上,向来是会有严格的要求。

  比如日行多少里,多少天内,要抵达什么地方进行补给,这些都是早就要商量好的。

  李承乾这边的行军路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从长安到洛阳。

  大约路程在八百里左右,考虑到前期军队状态较好,路程平坦,按照要求是十天之内抵达。

  然后从洛阳出发,到相州、魏州,再到幽州。

  预计是二十天左右抵达,要求则是二十五天内。

  最后再从幽州到营州,要求是半个月的时间。

  三段路程,每段路上会途径什么站点,城池,而后进行补给,休整。

  在兵部给出的路线图上,都会有具体的说明。

  因为是国内行军的关系,所以安全程度上有很大的保障。

  基本上所有的将士都是脱甲行军。

  苏定方捋须沉吟片刻,沉声道:“殿下,从长安至洛阳这一段,虽路程平坦,但如今正值六月,天气炎热至极。”

  “士兵们身着单衣尚且汗流浃背,长途跋涉之下,极易中暑。”

  所谓行军打仗。

  打仗是一方面,行军更是一方面。

  优秀的将领,换个角度来说,也是个非常优秀的保姆。

  要照顾到士兵的方方面面。

  否则等到打仗的事实累得够呛,哪还有什么战斗力。

  行军宿营,在一定程度上,比两军交战还要更加重要。

  《武经总要·卷五》:“凡军行在道,十里齐整休息,三十里会乾粮,六十里食宿”。

  这是说大军行军,走十里地,就需要整顿休息,三十里地,就要吃点东西,乾粮是干粮的意思。

  六十里地后,就要开始扎营,埋锅造饭了。

  日行六十里,是对于大军的要求。

  李承乾道:“此番行军,孤已筹备马车两千余辆,所有随从,粮草,辎重,皆有马车拖运。”

  “当然,苏将军说的也是在理,六月炎热,各类补给不可少。”

  “除中暑之药外,孤亦是制冰之法,配备凉水。”

  李承乾手里还有部分的硝石,这些没有制成火药的硝石,也会被随军带上。

  虽然不能说直接制成冰块,但用来给水降温,还是很有效果的。

  在大热天行军的时候,士兵们能够喝上一口凉水,将会极大的提升士气和精力,也能很大程度的避免中暑情况发生。

  苏定方惊喜道:“若有足够的马车跟凉水,定然能更快抵达营州。”

  太子的话,让苏定方感到有些震撼。

  在众人之中,他是最有带兵打仗经验的,毕竟当初攻打突厥的时候,苏定方就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承乾向兵部要求,把苏定方调到自己的军中来,也是得到了陛下同意。

  李世民也考虑到,太子这边的人,多数没有长途行军作战的经验,有苏定方协助,就不会出现什么乱子来。

  而且苏定方也是太子心腹。

  只是苏定方没想到,行军还能这样,全马车行军,路上还能喝凉水。

  当年他带兵行军的时候,可没有这些待遇。

  李德謇提议道:“殿下用马上万,马匹的照料,也是个中关键。”

  李承乾点点头。

  这次预计一万一千多匹马,战马就有五千多匹。

  行军途中,对马匹的照料,显然是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配备了上百兽医,应对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马匹疾病情况。

  帐内,其他人也逐渐开始讨论发言。

  根据路线的情况,推测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要提前进行的准备。

  除了除了马匹照料外,粮草的妥善保管亦是重中之重。

  夏日炎热潮湿,若不注意,粮草易霉变生虫。

  所以需要专人负责检查粮草状况,确保每一批粮草在使用前都处于良好状态。

  且应准备足够的防潮措施,在扎营时妥善覆盖粮草。

  水源的寻找与保护同样不可忽视。

  虽有马车携带部分饮水,但在长途行军中,可能会遇到水源不足的情况。

  路线上哪些地方能够提供充足的水源,这些水源能不能喝,同样也是要提前制定。

  对于,李承乾会安排在路线的补给点,会对马车上携带的蜂窝煤进行补给。

  很多水源直接喝是很容易生病的,而烧开之后再喝,对于士兵的身体健康就能有所保障。

  李承乾这还是全马车行军,如果是加上大量步兵的话,可想而知遇到的情况有多么复杂。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太子这样的配置,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步行。

  包括在补给方面,也不可能这么丰盛。

  最简单的水源这块,就没办法做到喝开水,只能是直接喝河水,溪水。

  在长途跋涉的行军中。

  哪怕只有几千人行军,能够把每个人都健康,安全的带到制定地点。

  在这个时代,就已经是个出色的领军将领了。

  实际上在大规模行军中,通常会出现大量民夫生病,乃至于死亡的现象。

  民夫的死亡,向来是不会被进行单独的记载,也不会出现在史书上。

  比如这次李世民征调四十万民夫,单单就从抵达营州开始,死个两三千人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民夫通常负责运输粮草、辎重等物资,这些物资往往十分沉重。他们需要背负或推拉大量的物品,长途跋涉,体力消耗极大。

  运输粮食时,民夫可能要背负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粮食,每天行走数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程。

  在这样炎热的夏季,中暑更是寻常现象,在大规模行军中,军队的食物供应本身就面临很大压力,民夫的食物保障往往更加困难。

  由于民夫人数众多,粮食需求大,而运输和储存条件有限,很容易出现食物短缺的情况。

  军队首先保障是士兵的体力,而非是民夫。

  即使有医生,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军队中,民夫们很难得到专业的医疗救治。通常只有少量的医生负责军队的医疗工作,根本无法顾及众多的民夫。

  民夫们生病或受伤后,只能依靠一些简单的草药或民间偏方进行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行军途中,民夫们需要遭受饥饿、疾病和劳役的折磨,身体状况稍微差点的,基本上就没了。

  

  这年头,又有哪些民夫,是身体状况好的呢。

  但只要是发动大规模战争,这种现象就不可避免。

  如果因为心软,而去调集大量资源,救治民夫,或者保障民夫的粮食供应,那么军队的粮食和医疗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能打胜仗呢。

  所谓慈不掌兵,就是这么个道理。

  六月十七。

  太子返回东宫。

  同时下令召集八百铁匠,打造马蹄铁。

  马蹄铁对于马来说至关重要,战马在行军和作战中,需要长时间在各种地形上奔跑。没有马蹄铁时,马蹄容易磨损、开裂,甚至受伤感染。

  而马蹄铁的安装可以有效地保护马蹄,减少马蹄的损伤,使战马能够更长时间地持续奔跑,大大增强了战马的耐力。

  在长途奔袭的战役中,装备马蹄铁的战马可以在数天内连续行军数百里,而没有马蹄铁保护的战马可能在较短的路程后就因马蹄受损而无法继续前行。

  马蹄铁可以使战马的体重更均匀地分布在马蹄上,减少局部压力。这样战马在奔跑时,马蹄所承受的压力得到了更好的分散,从而降低了疲劳程度。

  就如同人类穿着合适的鞋子跑步,可以减轻脚部的压力,提高跑步的持久性一样。

  马蹄铁的形状和纹路,可以增加战马在不同地形上的抓地力。

  在平坦的道路上,马蹄铁能够让战马更好地发力,快速奔跑。

  在泥泞或沙地等松软的地形上,马蹄铁的纹路可以嵌入地面,防止战马滑倒,使战马能够保持稳定的速度。

  在战场上,当战马需要进行冲锋时,良好的抓地力可以让战马在瞬间爆发出更快的速度,迅速接近敌人,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冲击。

  骑兵的冲锋是一种极具威力的攻击方式。装备马蹄铁的战马在冲锋时,速度更快、力量更大,能够对敌人的步兵和其他兵种造成巨大的冲击。

  马蹄铁的坚固性使得战马在撞击敌人时,自身的稳定性更好,不容易受伤。

  在骑兵与步兵的对抗中,高速冲锋的骑兵可以如同一把利剑般插入敌阵,打乱敌人的阵型,为后续的攻击创造有利条件。

  不仅是战马这块,包括驮马的运输,马蹄铁使战马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地形上行走,包括山路、泥泞地、河流等。

  装备马蹄铁的马可以更轻松的拉着满载物资的车辆,在各种道路上行驶,提高了后勤运输的效率。

  历史上,马蹄铁的大规模普及,一直到蒙元时期去了,距离大唐数百年。

  现在,李承乾把他提前发明了出来。

  马蹄铁的打造并不算复杂,东宫高炉产出有足够高质量的铁料。

  如果是熟练的工匠,打造一套马蹄铁大概需要一个时辰,如果在不熟练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两个时辰。

首节 上一节 255/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