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256节
不过一个铁匠打造每天打造两副还是问题不大的。
一开始的进度要慢些,等打个几天,进度自然就会加快。
这里头比较麻烦的是,是对于马蹄尺寸的把握,需要进行测量。
不过现在东宫已经在运用高精度的卡尺,只需要记录马蹄四肢,然后把数据送到工匠手里,直接进行打造就行。
这其中李承乾还需要安排数百人,对于现有的马蹄进行修整。
毕竟在没有马蹄铁的年代,大多数的马蹄底部并不平整,不能更好的适应马蹄铁。
总体下来,十五天的时间里,也是相差不大了。
为此李承乾总共调动了两千余人,负责完成这次的项目。
太极宫。
太子打造马蹄铁的事情,很快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
“给马穿个铁鞋?”
马镫,高桥马鞍成熟于汉代。
唐朝时期,已经有一套相对成熟的马具体系。
这些马具在骑乘和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对其较为熟悉和依赖。
其实隋朝时,就已经有马蹄铁出现了。
只是作为一种新出现或未被广泛认知的马具,其重要性可能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唐朝的骑兵在作战中,更注重马鞍的舒适性和稳定性,以及马镫对骑手的支撑作用,而对马蹄的保护相对忽视。
长期以来,人们对马的养护主要集中在喂养、训练和疾病防治等方面,对于马蹄的保护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
在传统观念中,马蹄被认为是较为坚固的部位,能够承受一定的磨损和压力。
因此,即使在唐朝这样一个开放和创新的时代,也没有意识到马蹄铁的重要性。
而更注重马匹的品种和训练,以提高马匹的速度和耐力,而对于马蹄的保护则相对次要。
李世民对于太子的动作,很快就重视起来。
不是他认识到马蹄铁的作用,而是对于太子的熟悉。
种种迹象表面,太子的很多动作,都有着极强的目的性。
突然大规模的打造马蹄铁,则意味着马蹄铁的作用可能超乎自己的想象。
“陛下何不叫太子过来,询问一番呢。”
张阿难提议道。
李世民点点头:“召太子觐见。”
李承乾来到太极宫,听到陛下的问话,也没多说什么。
叫了个熟练的铁匠来,打造马蹄铁。
先是让李世民骑着没有打造马蹄铁的战马感受一番。
然后再给按上马蹄铁,再骑着感受一番。
李世民的马术自然是满级的,这一番对比下,顿时就了解到马蹄铁会带来的巨大作用。
当即就决定,在军中普及马蹄铁,所有大唐军队中的战马,全部都配上马蹄铁。
第186章 是谁要把长安城的百姓一网打尽?
六月二十。
长安城,务本坊。
“父亲,我们还不动手吗,再过十天,太子就要出征了。”
“眼下是最好的时机。”
房遗直开口问道。
他知道父亲已经掌控了很有利的证据,可以很大程度上证实太子谋反。
在出征前,定下太子谋反的事。
那么陛下肯定会收回太子兵权,不让太子出征。
哪怕不能直接废掉太子,也能很大程度上遏制太子的势力。
陛下肯定不会让有谋反嫌疑的太子带兵出征。
那么魏王的赢面就很大了。
房玄龄听到长子这么说。
变得迟疑起来。
确实,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如果他想助力魏王夺嫡的话,现在是下手的最好时机。
如今整个大唐的军队,民夫,都已经在调动了。
东征高丽的事情,肯定是停不下来了。
这个时候把太子踢出局,魏王将会占据绝大优势。
但房玄龄还要考虑到一个问题。
如果去指认太子谋反,那么肯定要牵扯到侯君集。
而侯君集,已经被陛下钦定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
而现在,侯君集已经出发了。
如果指认太子谋反的情况下,侯君集得到消息,会不会有可能直接造反?
这将会对整个大唐都形成动荡。
陛下那边,肯定会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房玄龄此刻在心中,反复推演,权衡,自己如果做出这个决定,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看到父亲沉默,房遗直道:“父亲,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房玄龄考虑良久,最后还是摇头道;“再等等吧,现在还没到时候。”
房遗直不解:“那要到什么时候。”
房玄龄叹息一声:“如今太子掌有五千重骑,长期带在军营中。”
“太极宫中,亦是有不少太子眼线。”
“一旦我进宫上报陛下,以陛下的性子,很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就收走太子的兵权。”
“消息泄露的话,太子则很有可能直接出发东征。”
“那些骑兵了,都是太子讲武堂的学子统领,他们对太子极其忠诚。”
“在这个时候,必然会跟随太子谋反。”
“五千重骑啊,以太子秉性,会配合陛下的审查吗。”
“若其与侯君集汇合,必当会天下大乱。”
房玄龄终究还是没下定决心,直接揭露太子谋反之事。
这些话,与其说是他的担忧,不如说是他给自己找的借口。
房遗直面色焦急,再次开口劝说父亲:“父亲,此时不行动,更待何时?”
“魏王对父亲寄予厚望,若错过此次良机,日后恐再难有如此好的机会助力魏王夺嫡。”
“父亲所虑侯君集之事,虽有风险,但并非不可控。陛下圣明,若我们及时揭露太子谋反,陛下定能迅速做出应对,未必会让侯君集有造反之机。”
“即便侯君集真的得到消息欲反,各路大军,可不见得会跟随。”
“再者,太子虽掌有五千重骑,可陛下若得知其谋反之事,必然会采取措施。”
“长安城中尚有诸多兵力可调配,未必不能阻止太子。且那些重骑虽忠诚于太子,但陛下之威,天下皆知,他们未必敢真的跟随太子谋反到底。”
“父亲,我们已经走到这一步,若此时退缩,不仅前功尽弃,还可能会遭到太子日后的报复。”
“魏王若不能登上大位,我们房家的未来也将充满变数。为了家族的荣耀,为了大唐的稳定,父亲应当当机立断,揭露太子谋反之事。”
房遗直目光灼灼地看向父亲。
房玄龄微微抬眼,看着满脸急切的房遗直,缓缓开口道:“直儿,你只看到了眼前的局势对魏王有利,却未深思这其中的凶险。”
“陛下的心思深沉难测,若我们贸然行动,一旦出现差池,房家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房遗直急切道:“父亲,孩儿自然明白其中风险,可若不冒险一试,又怎能为魏王争得那至尊之位?”
“如今太子势大,若任由其出征高丽,等他得胜归来,那更是如日中天,到时候魏王还有何机会?”
房玄龄微微摇头道:“你只想着魏王的前程,却忘了陛下对太子亦有父子之情。”
“即便陛下得知太子有谋反嫌疑,也未必会立刻废太子而立魏王。”
“陛下或许会选择先稳住局面,待查明真相后再做决断。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房家便可能成为太子眼中钉。”
“若太子发狠,未必不会直接对我们房家下手。”
这是房玄龄一直比较担心的。
太子先前的种种行为,显然是百无禁忌。
若告发太子,在查证的这个阶段,则很有可能遭到太子的疯狂报复。
房遗直咬咬牙道:“父亲,难道我们就这么坐以待毙?眼睁睁看着太子势力越来越大?”
房玄龄轻叹一声道:“为父并非坐以待毙,只是此事需从长计议。”
“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的情况,而不顾及长远的后果。”
“且太子身边也不乏能人志士,若我们的证据不够确凿,很可能会被反咬一口。”
房遗直皱眉道:“那父亲打算如何?难道就这么放过这个机会?”
房玄龄沉默片刻,道:“等太子离开长安。”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