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72节

  “这些地方上的百姓,大多数说的都不是汉语,而大量的豪绅贵族,都被太子所审判了,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去行教化之道。”

  “咱们大唐的百姓,不说都能识字,但对于律法,也是知晓一二,因此无须太多官员,便能管辖过来。”

  “可辽东不同啊,这边一个官员能做的事情,那边则需两三人才能做完。”

  “况且越多的读书人去了,也能让大唐之文化,更快的传播于辽东大地,使其百姓归附。”

  “所以,臣建议,咱们大唐境内,应该多多兴办学堂,以培养更多的读书人。”

  “如今竹纸廉价,拓印方便,正是兴盛我大唐之良时。”

  魏征这么一说,李世民眉头顿时就舒展开来。

  对于太子的行为,也就理解了。

  也少了几分忌惮。

第247章 陛下还没驾崩呢,太子就搞新政了?

  两万官员,很多吗?

  李承乾并不这么觉得。

  王朝时代为什么这么少的官员,就能维持一个国家的运转,甚至有了两万多人,就感觉很是沉冗。

  让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运转起来既拖沓又耗费精力。

  尤其是王朝后期,官员数量一旦膨胀到一定规模,原本精简的行政体系就变得手续繁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被拉低。

  这是因为王朝时代以农业为支柱,经济模式固化,政府只需聚焦田赋征收、水利兴修这类基础事务,保障农耕生产,无需操心现代般繁杂的工业、金融、外贸等事务,职能少,用人需求自然低。

  基层大量依赖宗族、士绅自治。家族长辈依族规调解纠纷、管理日常,地方绅士靠声望维持治安、操办公益,填补了政府在乡村治理的空白,朝廷不用派遣大批官吏扎根基层,极大削减人力成本。

  彼时公共服务体系原始,教育多是私塾自筹,医疗靠郎中游走民间,养老靠家庭,政府介入浅,相应岗位的官员配置近乎于无。

  国家赋税收入低廉,财政支持有限,难以负担大规模官僚队伍薪资与办公开支,为保收支平衡,必须严控官员数量。

  而这里头,又存在一个问题。

  虽说总体官员少,但但高阶官员俸禄优厚,常伴有田宅赏赐、仆人配给,福利体系繁杂,限制朝廷扩充编制。

  简单来说,一个上三品的官员,不管是俸禄还是额外收入,所得到的钱财,可能比数百上千个低品级官员还要更多。

  尤其是皇权不下县惯例,县级为行政末梢,乡村地区依靠民间内生秩序,无需朝廷委派过多官吏,架构上就压缩了官员总量。

  在这方面,李承乾作为后世之人,就有着自己的看法。

  就后世完善的体系来说,广义的公务员数量,约占总人口的3.67%比例。

  这也就是意味着,如果是一千三百万人口,应该需要四十七万多的公务员。

  当然,李承乾也不可能召这么多人,全天下的学子加起来,有功名在身的,恐怕都没有这么多人。

  高丽也好,新罗也罢。

  站在李承乾的角度来看,这属于是一张白纸。

  在这白纸上,李承乾想怎么去作画,就可以怎么去作画,不需要受到大唐的约束。

  二凤那边,即便有所约束,估摸着也没啥用。

  所以李承乾准备着,在大架构不变的情况下,再实行一套新的行政体系。

  以县城为基础单位。

  在此前的县城,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把控在县令的手里。

  县令就是当地的土皇帝。

  所以首先,就是对县令权力的拆分。

  神武宫大殿。

  李承乾拿着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文书,讲述新的想法。

  这个时候也没几个官员,讲解起来也比较简单。

  “县令之权,当分为三。”

  “文,武,法。”

  “所谓文,便是县城之发展,水力,坊市,农业,赋税,诸多事宜。”

  “所谓武,便是县城之治安。”

  “所谓法,便是刑律。”

  “县令为文,县尉为武,县丞为法,三者之间,各尽其职,互不干涉。”

  “自此每县分为三大衙门,县令总领各项事务,县尉负责破案抓捕,县丞掌司法定形。”

  “县令之下,分设县学,掌教化。”

  “设课税司,掌收税查税。”

  “设农业司,掌水力建设,农业种植。”

  “设商业司,掌坊市杂务。”

  “另设审计司,依法审计各公廨用度,收入支出统计情况,核查监督各项开支使用。”

  “县尉之下,每十里地设治安司,约十人左右,管区域内各项治安。”

  李承乾不疾不徐的说着。

  这样的制度下,可以很好的制约县令的权力,不至于一个县令成为土皇帝,也能使得官府的管辖,能够真正的深入到百姓之中去。

  只是李德謇几人,听得是面面相觑。

  不过大家都是武将,带兵打仗在行,在政治制度上,可能就没那么理解透彻了。

  李道宗首先问道:“殿下,如此一来,岂非一个小县城,就有上百官员之多?”

  按照大唐的情况,一个县城里,主要是有县令一人,县丞、主簿、县尉等视县的等级和事务繁简而设,此外还有司户佐、司法佐等吏员,人数大概在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哪怕是上县,也就是人口上万的县城,官员也不会超过五十人。

  但在太子这里,可能随便一个两三千人口的县城,官员就超五十人了。

  若是上县,乃至于可能接近两百人。

  这还仅仅只是县城,上面可是还有州府的。

  “孤是在安排,不是在商议讨论。”

  “往后辽东之地,所有县城,都按孤所定下的制度行事。”

  李承乾可没有想跟李道宗去拉扯的意思,直接强势命令道。

  闻言,李道宗想说的话,也都被卡在了喉咙里。

  无奈作揖道:“是,殿下。”

  李承乾也知道他想说什么,无非是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而且这么多公廨,真的能起到作用吗。

  李承乾不想太多解释,这些东西解释起来,说上一整天,也不见得能让人明白。

  且对于李承乾本身来说,更多还是在照描画虎,摸着石头过河。

  毕竟政治制度这个东西,不能是直接套用的,只能是借鉴,效果到底如何,哪怕是李承乾自己,心里也没底。

  但终归比现在的制度要更加的完善,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实行之后,再有什么问题,再去解决就行了。

  除了县城外。

  还有对州府的制度改革。

  在县城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增加监察司,负责对州府内,包括县城官员的监督审查。

  州府对县城,也并不是进行垂直管理。

  文官为文官,武官为武官,法官为法官。

  自下而上的三套体系。

  跟之前县令可以直接任命县尉不同,州府增设都察院,为县尉的直接上司。

  都察院的上边,则对应刑部。

  另州府增设司刑寺,为县丞的直接上司,对应最高为大理寺。

  三套不同体系的官员,理论上来说不会相互流动,只在各自的体系内升迁。

  总体来说,县令的官职要比县尉跟县丞大半品,但没有权力直接任命或革职,即便有所渎职,也是由都察院,司刑寺来进行处理跟安排。

  把大概的框架定下来,接下来的章程,就是重新任命的事情了。

  只是暂且来说,还是比较粗糙的。

  毕竟大唐的学子,也没有对口专业的说法。

  这都是后面慢慢发展的事情了。

  散朝后。

  

  李象不由问道:“父亲这是把朝廷六部,都搬到地方上来吗。”

  李象都能看得清楚,其他人自然都能猜到太子的意图。

  新的政治改革,根子还是在如今大唐的三省六部制上。

  李承乾微微颔首,目光透着几分沉思之色,缓声道:“象儿,你能瞧出这与六部的关联,倒也聪慧。如今大唐地方治理,弊病渐显,县一级诸事繁杂,却权责不清,州府监管亦是笼统。六部之制运转于中枢,成效斐然,可地方若想长治久安,照搬不行,化用却是良策。”

  李象小步跟上李承乾的步伐,歪着头又问:“父亲,只是这一改,牵涉甚广,官员们能顺遂接纳吗?儿听闻,官场最忌变动,稍有不慎,便会怨声载道。”

  李承乾嘴角浮起一丝淡笑,拍了拍李象的肩膀:“变动之初,抵触在所难免。但为父并非鲁莽行事,辽东之地,地广人稀,又新归王化不久,正是试行新规的好所在。”

  “若在此处能磨合顺畅,往后推广,阻力也会小些。况且,如今大唐国力蒸蒸日上,也经得起这一番尝试,总不能因噎废食。”

  李象若有所思,片刻后道:“父亲所言极是,只是这新设诸多司署,人才从何而来?儿担心仓促拼凑,反倒误事。”

首节 上一节 372/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