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73节
“人才一事,确是难题,却也不是无解。”李承乾停下脚步,望着宫墙之外的市井烟火,“当下大唐崇文之风日盛,各地书院林立,有学识的后生不少。”
“咱们先从选拔一批,加以培训,令其熟悉新规。再者,朝堂之上,也有不少年轻臣子,心怀壮志,渴望有一番作为,辽东历练。时日一长,人才自会源源不断。”
李象眼睛一亮:“原来父亲早有绸缪。只是,父亲,这文官、武官、法官体系互不干涉,虽说能防专权,可万一遇事推诿,又当如何?”
李承乾轻轻皱眉,这一点他也思索过:“所以才设监察司,专职督查。一旦有事推诿,监察司便可彻查,论责惩处。不仅如此,孤还打算制定详细的政务章程,明确各部门诸事办理的时限、流程,让他们有规可循,推诿也没了借口。”
李象钦佩不已,拱手道:“父亲思虑周全,孩儿受教了。”
说完,略微迟疑道:“只是这般大刀阔斧,祖父能应允吗?”
这话就比较牵扯大了,也只有李象敢问。
其他大臣,李德謇也好,李道宗也罢,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十分忌讳的。
从小的方面来说,李承乾改革制度,是对高丽新罗地方因地制宜。
但从大的方面来说,无异于在大唐朝廷之外,另外设立新的朝廷。
要知道陛下可还活得好好的,太子就开始搞新政了。
李承乾仰头望天,长舒一口气:“此事,为父自会向父皇禀明利弊。父皇雄才大略,只要能让大唐地方吏治清明,百姓富足,想必会支持的。况且,改革哪有不担风险的?为父身为太子,自当为大唐的长远谋福祉,有些风浪,也得迎头而上。”
李象听明白了,父亲这是根本没打算去跟祖父商议,先斩后奏。
祖父那边同意不同意,父亲都会继续干下去。
这样一来,使得李象心中不免有几分担忧。
他其实是不想看到父亲跟祖父的矛盾闹得太大。
总归是一家人,更何况他也是皇长孙。
当然,在立场这块,他肯定是要站在父亲这边。
魏王夺嫡,按照传统的继承制度来说,应该是他这个皇长孙上,可就大唐眼下这情况,父亲倒下去,他也就跟着倒下去了。
祖父更爱四叔,而非是他这个皇长孙。
神武宫外。
李道宗随着李德謇一同走向公廨。
今天太子交代的东西有点多,他们这边也需要加班加点,把详细的章程都写下来。
太子定了框架,然而细节的制定和执行,可都是他们来做。
这毫无疑问是一项不小的事务。
比如每个官员的选拔名单,还有各个地方,建立三个衙门的选址,对于太子新政的推广,官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都是他们来统筹安排。
“李公子。”
李道宗走到公廨大院前,突然喊了一声。
李德謇也停下了脚步,看向李道宗。
不需要多说,李德謇其实很清楚,李道宗要跟他聊什么。
“郡王,这是太子的吩咐,你我只能听从。”
李道宗问道:“卫国公会如何作想?”
听到李道宗说起父亲李靖,李德謇略微沉默。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现在已经站在了父亲的对立面。
“父亲会体谅我的。”
说完,李德謇不欲多说,径直离开。
李道宗在原地站了很久,最后长长的叹息一声,往公廨里走去。
不管是怎么去想,对于现在的李道宗来说,也只能是按照太子的吩咐行事。
不过在处理政务之前,李道宗开始写密信。
没错。
自从太子放开对他的监管之后,李道宗就经常会把太子这边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写信告诉远在长安的陛下。
李道宗是李世民最忠诚的小弟,几十年的感情,不是太子这边短短几乎话就能改变的。
只不过李道宗这才提笔写了一段话,就停下来了。
看了看自己信中的内容微微皱眉。
这番话下去,似乎感觉是在告诉陛下,太子立新政,好似有跟大唐分庭抗礼之嫌。
把纸张揉碎,想了好一阵后,李道宗这才重新开始写。
斟酌用词,尽量避免陛下那边可能会产生的误会。
第248章 东北王
贞观十八年,正月二十七。
李世民昭告天下。
原高丽之地,正式更名于大唐辽东道。
即便是年关时节,大唐前往辽东道的学子,依旧是络绎不绝。
过年团圆是好,可比起仕途来说,就差很多了。
高丽破灭的事情,到了今日,已经是通传了整个大唐,在这个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就只是这样了。
不过即便是落后闭塞之地,基本上也都知晓了太子在辽东,大力招收学子的事情。
这让天下读书人,蜂拥而至。
辽东城,颇有些人满为患的感觉了。
大量的人口移动,也意味着经济的发展。
而对于高丽百姓来说,去年跟今年,犹如是两个时代。
随着李承乾颁布的新政执行,直接就对辽东道各个城池进行改制。
对于早一步来到这里的学子来说,简直是一步登天。
稍微有些政绩的,直接就进行提拔了。
昨日还是县令,今日就可能会升为刺史,这要是放在大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在辽东,许多人都见怪不怪了。
因为官职的增设,大量公廨的增加,这让官员的需求量也变得更大。
李承乾在春耕前比较注重的两个事情,便是清查人口跟丈量土地了。
没有了地方贵族的阻扰,这让事情变得很是顺利。
虽说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财富会逐渐被集中起来,但就现在来说,地主豪绅的出现,自然是没这么快的。
而高丽百姓,也开始跟官员产生了直接的接触。
首先就是农业司了。
农业司要负责春耕事宜,包括水力建设在内。
他们是直接跟百姓面对面打交道的。
曲辕犁的推广,各种种田提高收成的方式,农业司的人会对百姓直接进行教导。
没有种子跟器具的,官府这边也可以提供租用。
阶级的洗牌,意味着大量的高丽百姓,分到了足以自给自足的田地。
谁还想去过曾经的苦日子,被贵族肆意辱骂鞭打呢。
各地的田野上,曾经眼神麻木的高丽百姓,现在有了精神头,眼里也有了光。
大唐太子的名声,还在进一步的加剧影响。
从官员增设的角度来看,部门更多了,似乎负担更大了。
但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那就是权力真正的落到百姓身上,打破了皇权不下乡的传统。
——
神武宫。
李承乾再次发布教令,对于还兵于农的政策。
辽东,便是后世的东北。
这里土壤肥沃,后世著名的黑土地,便就是在这个地方。
新罗算是彻底完了。
虽然名义上还在,可实际上新罗朝廷上,大半的官员涉及各类犯罪,大量的被拿下地牢,最次也是要判个劳役之刑,起步徒三年。
徒三年的徒,并非是流放的意思,换个说法就是劳动改造。
大唐太子,还是很仁慈的。
对于这些犯罪的官员家庭,除了没收财产外,只要能识得汉字汉语的,便会安排到学堂里,按照定下来的教学方式,对曾经的高丽百姓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导。
实际上虽是抓了很多人,但除非是恶贯满盈,否则基本上都是徒刑,而不是直接处死。
他们会被分配成工人,老师,为辽东道发光发热。
二月中。
冰雪渐融,万物复苏。
春耕的到来,让整个辽东道都变得忙碌起来。
开荒,种田,成为了主流。
这可是东北平原啊,天下土地最为肥沃的地方之一。
大唐最为先行的种田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推广开来。
今年本来是要征讨新罗的,但现在新罗已经被掌控了,也不就不存在征讨这回事。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