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76节
五姓七望原本以为,太子是会想在高丽哪样,对所有世家不分大小,进行审判。
谁没想到,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让五姓七望感觉到了危机。
对于家族的传统来说,嫡庶主次,是很关键的问题。
嫡系若不能压制庶出,反而是庶出高于嫡出,那怎么去区分嫡庶,家族岂非是要一团糟了。
要是庶出太过强势,指不定还要分家自立,再开族谱。
一两人,那叫家族荣耀。
若成了现状,主次不分,家族又怎么能团结传承。
这不仅是五姓七望,还有其他望族,也是如此。
俗话说得好,族望留原籍,家贫走四方。
现在都往外跑,家族如何能兴旺。
所以大世家都急了。
五姓七望,都顾不得魏王那边的事宜,只能通过各方面的人脉关系,推动朝廷这边,形成对太子的限制。
在这个事情,其实读书人并不多。
譬如大唐科举,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学子,大约在千人以上,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这都已经很是说明,李世民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了。
可到了太子这里,只要有资格参加进士科的学子,去到辽东直接任命为官。
一招就是一两万人,等于是把大唐未来十余年学子参加科举的人数都给包圆了。
站在学子的角度,参加大唐科举,百人选一,十年苦读,最后大概率当不上官。
可到太子那边,直接跳过科举入仕。
傻子都应该知道,要怎么选吧。
即便是对自身有学问抱负的学子来说,太子那边百废待兴,各级官员空缺,上等官员更是能凭借本事上位。
只要有能力,连胜三级轻而易举。
这跟大唐不同,大唐这里勋贵贵胄太多,就算是干得好,当上面全是人,想上也得等别人下。
不是每个人都会盯着宰相这个位置的,即便是科举入仕的状元,同样还不是要熬资历。
曾经的大唐科举第一位状元孙伏伽,现在也才走到大理寺卿这个官职,从三品,距离宰相遥遥无期。
反观太子那边呢,据说去年还是九品的,今年已经升到七品了。
这才一年不到的时间呀,也就几个月,连升三品。
你说权力变小了。
可对于学子们来说,不入仕途,连官籍都不是,什么权力大小又有什么关系,能当官,有权,施展心中抱负,那不就行了。
哪怕是有状元及第之才的学子,现在都有些坐不住了。
要知道在大唐,进士及第,可不是说就能当大官。
一般来说,只会被授予从九品上的官职。
孙伏伽名气这么大,还是在大唐初官位缺乏的时候,也才是从五品上的刑部郎中。
后边进士及第的,一批批更小了。
相比起来,自然是更愿意去太子那边。
现在正是机会,错过了这次,以后等到太子那边官职不缺,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就是风口,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所以,莫说是旁支庶出了,嫡系都在心动。
可若是家族中的青年派都跑到太子那边去了,五姓七望这边,还谈什么去跟太子较量。
当然,嫡系也不是很想去,本身也纠结。
因为他们过去,是没有优待的,等于是跟旁支庶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所以有些难为情。
这个事情搞来搞去,最后就闹到朝廷这边来了。
“诸卿有何想法?”
李世民也有些纠结,拿捏不准。
他乐意看到五姓七望吃瘪,可又不愿意太子那边过于坐大。
按照现在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太子那边以官职诱惑天下学子,长久以往,不出几年时间,岂非太子那边的学子比大唐还要多了。
天下读书人都跑到辽东去了,大唐还要如何发展。
别的不说,单单是今年大唐科举,就是个问题。
会不会出现参加参加科举的学子过少的现象。
以为都是上千人参加科考,今年会不会出现,连一百个学子都难凑出的可能。
先前为了支持太子在辽东的教化,大唐这边最高学府的六学二馆。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还有弘文馆跟崇文馆,大量的学子被派了过去。
尤其是崇文馆,这个隶属于东宫系统的学府,现在已经成了空架子。
面对陛下发问,几个大臣相互对视一番,最后是褚遂良作揖回道:“陛下,此事断不可放任自流。辽东之地,如今被太子这般施为,看似热闹,实则隐患无穷。大量学子未经严苛科举筛选,仅凭一腔热血便涌入辽东为官,长此以往,官场风气必乱。”
微顿,褚遂良神色凝重继续讲述:“我大唐科举,制度森严,层层选拔,为的就是能让德才兼备之人入朝为官,匡扶社稷。如今太子大开方便之门,那些资质平庸、只图官位的人混入其中,政务处理怎会得力?恐会生出诸多敷衍塞责、贪赃枉法之事,坏了我大唐根基。”
李世民微微颔首,示意他接着说。褚遂良清了清嗓子,又道:“再者,五姓七望之所以能绵延数百年,家族势力盘根错节,正是因其对族中子弟入仕把控严格。如今太子此举,引得其旁支庶出纷纷背离家族传统,长幼尊卑秩序大乱,极易造成世家内部裂隙加深,到时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世家体系动荡,朝堂也难安稳。”
长孙无忌闻言,打断道:“只是如今太子势头正盛,那些奔赴辽东的学子也尝到了甜头,贸然阻拦,恐怕激起不满。”
褚遂良冷哼一声:“长孙司徒,此事关乎大唐百年国运,怎能因怕一时不满就畏缩不前?当速下诏书,斥责太子此举不妥,令其即刻整改,召回那些未经正规选拔的官员,重新梳理辽东官场。再严令各世家管束子弟,不得随意前往辽东谋职,违令者严惩不贷。”
魏征略微迟疑后,还是站在了太子这边:“此举怕是不妥。太子在辽东推行新政,本意也是为了教化地方、充实治理,若强行召回官员,一则失信于天下学子,二则辽东刚刚起步的政务怕是要陷入瘫痪,于边疆稳定不利。”
第250章 魏王:把太子谋反的事情捅出来
针对太子的事情,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李世民态度不明确。
跟太子翻脸,还没有做好准备。
褚遂良其实也清楚,但不能不说,他可是拿了好吹的,不能只拿钱不办事。
事能不能办成,那就只能听天命了。
终归只能是先耗着。
散会后。
李治来皇宫进行汇报。
关于最近长安的情况。
来皇宫的次数,李治现在比李泰都要更多了,虽说名义上是禀告公务,可总归是两三日就能见上一面。
这大半年来,长安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
比如今年过冬,长安城内,几乎大半人家都在烧煤炭。
李承乾东征后,煤炭厂的生意可没有停下来。
汉王李元昌跟赵节,整日里四处奔波,大肆招收工人跟开矿事宜。
依照先前太子已经整理好的制度,照着模子去搬运,虽有一些小问题,但整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
因为太子东征的关系,李世民顺势就把煤炭厂的利润直接收进内帑。
这让李世民的腰包,一下子就鼓了起来。
当然,造船的事情也没有停下,江南各地开设了大大小小二十余家造船厂,专门打造用来运输i煤矿的大船。
煤炭实在是太赚钱了,哪怕是去掉各项成本之后,每个月进入李世民内帑的,都能有数万贯。
数万贯,可就是数千万钱。
一下子来这么多钱,让李世民都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花了。
还有关于水泥厂的事情。
长安城现在,过半的街道上,都已经改为了用水泥铺设,包括四面城墙,也全都用水泥覆盖了一遍,再到夏天,长安城就不会出现黄沙漫天的景色了。
现在的长安城,可谓是真正的文明之都。
所有外来的商人,都要被震撼。
尤其是异国外邦之人,进入长安再对比自己的国家的王都,这完全没有可比性。
殿内。
李世民接过李治递过来的文书,仔细的看了看。
这是关于长安城内各类案件的汇总。
按照现在的统计,大约七成的陈年旧案已经被处理干净。
还有三成,多是已经找不到人。
“办得不错。”
李世民看完后,满意的点点头。
对于李治,这也是自己的嫡子,自然是喜欢的。
只是相对太子跟魏王稍微差一点。
这个时候,李世民可没想过让李治来继承皇位。
“谢父皇夸奖,这都是我份内之职责。”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