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79节

  在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原本不够团结的百济贵族们,纷纷听从扶余义慈的命令。

  这大概是扶余义慈一直梦寐以求的中央集权。

  而现在,确实整个百济的权力,都已经掌控在了他的手里。

  曾经他费尽心思,想要通过改革达到的目的,现在这些百济贵族们,自己亲自给送上门。

  甚至在很多方面,比当初扶余义慈改革的目的,还要更加离谱。

  总之就是一句话,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什么赋税啊,兵权啊,只要大王想要的,都给,全都给,一点都不带含糊的。

  对此,扶余义慈也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忧愁。

  

  是百济贵族傻吗,白白的把权力都给让出来。

  不,是因为他们怕。

  他们怕大唐太子真的拿下百济。

  高丽跟新罗贵族现在所过的日子,是他们一辈子都不想看到的,即便是能够苟延残喘的留下命,也是全部身家都要被夺走,自身被审判,最次都是贬为庶民,徒数年刑。

  高丽是战败的,那也不多说了,可新罗呢。

  新罗女王都跑到神武宫去请罪了。

  但是结果呢。

  结果新罗国内的贵族,依旧是跟高丽境内的一样,被大唐太子一网打尽,难有漏网之鱼。

  这可谓是,连投降的机会都不给。

  所以百济的大贵族一思量,这投降可真是投不得啊。

  大王要是投降了,说不定还有几分优待,可他们这些贵族,大唐太子完全没有可能放过。

  百济贵族们,比扶余义慈还要更加担心投降的事情。

  已经是决定死战到底了。

  百济王宫。

  扶余义慈脸色阴沉。

  在上次的计划里,是要拉拢一批新罗大臣为他们百济所用。

  计划那是进行得相当顺利。

  听闻消息的新罗大臣,根本不用扶余义慈派出去的人招呼,纷纷收拾行礼,一个个全部投奔过来。

  不仅是文官,甚至是包括新罗边关的武将。

  这些武将甚至带着不少兵力直接过来投靠,仅仅月余时间,百济凭空都了好几座城池,包括上万兵力。

  大唐太子的审判,可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文官,包括武将方面,尤其是将军级别的,同样如此。

  新罗的大部分中央军军队高官,一个个都被下了大牢。

  所以新罗边关的武官们,也只能是想办法出逃。

  按理来说,这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扶余义慈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大唐太子那边,对于这等事情,好像完全不在乎。

  扶余义慈知道,这是因为大唐太子有着足够的自信,能够完全覆灭百济。

  扶余义慈看着堂下站着的几位肱股之臣,重重地叹了口气,打破了屋内的沉闷:“诸位,如今这局面,你们也都清楚。本王原以为招揽了新罗那帮臣子,能多几分胜算,没成想,那大唐太子压根没把这当回事儿。廉老将军,您征战多年,有何高见?”

  廉成皱着眉头,上前一步拱手道:“大王,老臣以为,当下之急,是要整军备战。虽说多了些新罗的兵力,但他们才归附不久,军心不稳。当务之急,是加紧操练,把这些人真正融为咱们百济的军队,让他们能为百济卖命。”

  文臣朴顺桢捻着胡须,微微摇头:“将军所言固然有理,可光是强军怕是不够。大唐国力雄厚,那太子又手段狠辣,新罗、高丽皆在其手,咱们再怎么练,兵力上怕也难与其抗衡。依臣之见,得想法子从外交上破局,看能不能拉拢几个帮手。”

  扶余义慈面露难色:“帮手?如今周遭谁还敢与大唐为敌?新罗已降,高丽覆灭,倭国倒是有些动静,可那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未必真心帮咱们。”

  百济跟倭国往来很多,对于倭国的情况自然比较了解。

  别看倭国有着几百艘战船,实际上这已经是倭国的全部了。

  而且倭国士兵的战力,更是拉胯得很。

  寻常时候,也许能有些威慑,但遇到大唐太子这样的,扶余义慈可不觉得能有什么大的作用。

  顶多不过是摇旗呐喊罢了。

  倭奴王也绝对不会舍得,把这些战船全部投入到对大唐太子的对战中去。

  届时大战一起,首先跑路的,恐怕就是这些倭人。

  扶余义慈端坐在百济王宫的王座之上,眉头紧锁,眼神疲惫又焦虑。堂下,老将廉成、文臣朴顺桢和大臣金洪吉静静伫立,室内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扶余义慈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沙哑:“诸位,如今这形势,想必不用本王多言。新罗、高丽先后折戟,咱们百济独木难支,再对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本王思来想去,唯有向大唐皇帝投降,兴许还能保住百济的宗庙百姓。”

  廉成一听,瞪大了眼睛,急切地上前一步:“大王,这万万不可啊!咱要是投降,将士们的血岂不是白流了?咱们还有几座坚城,十数万儿郎,拼上一拼,未必就毫无胜算。”

  扶余义慈苦笑一声:“廉老将军,您的忠心与战意,本王明白。可您看看如今这局面,大唐太子手段凌厉,新罗、高丽的贵族们下场凄惨,咱们即便奋力一战,能撑多久?到头来,还不是城破人亡,百姓受苦。”

  文臣朴顺桢微微颔首,轻声说道:“大王所言极是。当下,咱们已无回天之力,主动投降,向大唐皇帝表明忠心,或许还能求得几分怜悯。只是这投降之事,需谋划周全,不能莽撞行事。”

  金洪吉也附和道:“朴大人说得对。大唐如今太子在外作为颇多,听闻大唐朝廷里也有不同声音。咱们此时向大唐皇帝投降,没准儿正合了某些人的心意,能让咱们少受些刁难。只是,该派谁去当这个使者,又拿什么表明咱们的诚意,还得细细斟酌。”

  廉成虽心有不甘,但也知道大势已去,闷声问道:“大王,若真要投降,咱这几座城、这些兵,都拱手让人?还有咱的粮草辎重,全给出去?”

  扶余义慈站起身,踱步缓缓说道:“这可不见得,大唐皇帝跟大唐太子中间的那点事,前往长安刺探情报的人也回来了。”

  “有人暗中透露,太子在长安,本来就有谋反之意,而后一直鼓动东征,趁机探手兵权。”

  “据说原本大唐太子手中也才五千兵马,是在攻打高丽辽东城的时候,趁机把其他大将的兵权吞并。”

  “大唐皇帝担心发生内斗,这才一直退让。”

  “如果我们向大唐皇帝投降,那么大唐太子,还能有理由来攻打我们吗?”

  “想必大唐皇帝,也不会愿意大唐太子这般坐大吧。”

第252章 大唐也在推行太子新政了(元旦快乐)

  扶余义慈一直在思考如何破局。

  毕竟他对战胜大唐太子,是真的没有一点把握。

  尤其是在新罗就这么被大唐太子吞并的情况下,顿时让扶余义慈有些慌了手脚。

  先前的计划,一下子就彻底作废了。

  原本还想着,新罗临阵叛乱,直接俘虏大唐太子,甚至还有机会谋取到霹雳火。

  现在全都化作梦幻泡影。

  扶余义慈端坐在王座之上,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开口打破了沉闷的寂静:“如今局势紧迫,向大唐投降这步棋,必须慎之又慎,派去长安的人选更是重中之重,诸位有何高见?”

  使者的人选很是重要,这涉及到整个百济的安危。

  一个不好,大唐皇帝那边不重视的话,整个百济都要成为现在高丽,新罗那样。

  扶余义慈不能接受,百济官员贵族更不能接受。

  朴顺桢率先出列,拱手说道:“大王,臣以为鸿胪寺卿郑文焕可担此任。他久历外交之事,熟悉各类出使流程,与大唐官员也曾打过交道,经验十分老到。”

  一旁的老将廉成冷哼一声:“郑文焕太过绵软,咱们这次去,不单是递降书,还得想法子搅乱大唐宫廷,他那性子,唯唯诺诺的,能成什么事?”

  朴顺桢面露不悦:“廉将军,出使大唐,靠的可不是舞刀弄枪,言辞交锋、洞察人心才是关键,郑文焕的沉稳,正能应对复杂局面。”

  大臣金洪吉作揖道:“大王,臣举荐镇军将军朴勇俊,他为人果敢坚毅,有勇有谋。若遇突发状况,他既能护住自身安危,又可随机应变,不至于被困在长安城中,任人拿捏。”

  朴顺桢连连摇头:“糊涂!咱们这是求和、离间,又不是去打仗,带个浑身杀伐之气的将军,怕是刚踏入长安,就被大唐视作挑衅,还谈什么使命?”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扶余义慈听得心烦意乱,抬手猛地一拍扶手:“够了!都别争了,你们说的这些人,要么缺了胆识,要么少了谋略,如何能成事?”

  这时,角落里一直沉默的老臣金在贤缓缓开口:“大王,老臣斗胆进言,太子扶余隆其实最为合适。”

  金在贤已经年迈,平时很少发言,算是三朝元老。

  正常情况下,都是在家养老,不会参与百济朝廷的决策。

  只是这次关系重大,若是有什么问题,整个家族都要蒙难,所以他也坐不住了。

  太子扶余隆,便是扶余义慈的嫡长子,也是最为重视的儿子,日后百济的继承人。

  这个太子的称呼,还是延续汉朝时期的喊法,非是皇太子,而是王太子。

  一直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制定新的朝贡体系,周边国家受大明王朝宗藩体系以及儒家文化影响,在强化继承人地位合法性、遵循严格册立程序时,倾向于把原本通俗称呼的“太子”,改用更契合礼制规范的“世子”之称。

  此后太子便成为中原王朝唯一继承人的称呼。

  原本纷扰的殿内,因为老臣金在贤的一番话,顿时变得安静下来。

  扶余义慈阴沉着脸。

  良久才问道:“非是太子不可?”

  老臣金在贤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讲述道:“太子身份尊贵,乃我百济未来储君,大唐皇帝势必会以礼相待,给几分薄面,不至于连面见大唐皇帝都没有机会。”

  “大王没去过长安,并不知道在长安,不管是哪国的使臣,想要面见大唐皇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等上数月半载,也是寻常,若真等了那般久,恐怕大唐太子的大军,已经打过来了。”

  “再者太子聪慧好学,心思玲珑,文治武功,皆是出色,有太子出面,比之其他人也能更为完成使命。”

  “同时,也能让大唐皇帝,感受到我们投降的决心。”

  “当初,高丽像隋朝反复投降,以至于现在中原对于投降之事,极其谨慎,只有太子前往,才能打消大唐皇帝和大唐百官的疑虑。”

  众人纷纷侧目,扶余义慈面露犹豫之色:“隆儿年纪尚轻,从未经历过这般复杂诡谲的局面,我实在是放心不下。”

  金在贤上前一步,轻声劝道:“大王,正因太子年轻,才更容易让大唐放下戒心。咱们暗中选派几个机灵能干的谋士跟随,一路提点辅佐,不愁大事不成。此刻危机关头,也唯有太子才能在大唐那里博出最大的机会。”

  众大臣都低着头,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他们也明白,这是一场豪赌,把太子送出去,就等于把百济的未来交到了大唐的掌心。

  扶余义慈依旧眉头紧锁,内心天人交战。

  最开始他是想让大唐皇帝跟太子之间矛盾加深,好让百济从而脱身。

  可是现在,说是让太子去充当使者,实际上就要让太子去大唐当质子。

首节 上一节 379/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