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84节
话语间滴水不漏,并未透露太多。
百济投降大唐皇帝,挑拨跟大唐太子的关系,这等事情本来就是极为隐秘之事。
崔祐熙心中明白,这位王太子哪会只因几句传言就轻易现身,当下必定是遇上棘手难题。
赔着笑,往前凑了凑:“殿下有所不知,我虽一介商贾,却也念着家乡百济,但凡能为殿下解忧,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只是不知,是何事绊住了殿下的脚步?”
扶余隆沉默良久,目光在室内的名贵字画间游移,似在斟酌言辞。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袖口的纹路,那矜贵又纠结的模样尽显无遗。
投降大唐的事情拖不得,若是拖久了,大唐太子发兵后,可就都来不及了。
现在鸿胪寺那边渺无音讯,听人说有异国外邦使臣,等候几个月都没能见到大唐皇帝。
如今也算是走投无路了。
想到这里,扶余隆他长长吐出一口气,抬眼直视崔祐熙,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崔公既如此赤诚,我也不再瞒你。”
“大唐太子欲要扫荡百济之事,崔公应是已经听说了吧。”
说罢,扶余隆紧紧盯着崔祐熙,试图从他脸上捕捉到一丝一毫的情绪变化。
从商多年的崔祐熙,已然成了老狐狸,面色不懂丝毫。
“我自是听说过的。”
微微一顿,崔祐熙另外说起一些事情。
“想来殿下初至长安,对于长安的一些情况还不甚了解。”
“此番东征高丽,最初便是大唐太子挑起的事端,为的是压制魏王夺嫡。”
“没人想到,大唐太子手里会有霹雳火那等破城神器,从而让大唐太子声威大振。”
“只是这盖世功劳,压倒了魏王,却也让大唐皇帝陛下感到忌惮。”
“是以唐军都已经班师回朝了,可大唐太子却还在辽东。”
“眼下,因大唐太子在高丽做的那些事情,长安城内,魏王得大唐七大望族世家鼎力支持,正是最为威风的时候。”
“若王太子想要对抗大唐太子,或许可以跟魏王联络一二。”
“毕竟,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
“我想,魏王也许会想交王太子这个朋友。”
第256章 不能把百济给太子
魏王府。
李泰有些好奇的看着面前的扶余隆。
打量了一番后,将信将疑的问道:“你真是百济王太子?”
此前,百济商人崔祐熙,通过几番人脉关系,终于是联系到了魏王党。
听到是海东百济来的王太子,李泰也有了兴趣。
于是下令接待。
扶余隆就此见到了魏王。
面对魏王的疑问,扶余隆不敢大意。
这可跟见到一个商人不同,大唐魏王,嫡系皇子,要说地位的话,可比他这个王太子高太多了。
即便是他爹,百济大王,也要低上一等。
况且,这里是长安。
“魏王请看,这是我百济的国书,还有我的王太子印章,通关文书。”
“另,鸿胪寺那边,也可以为我佐证。”
扶余隆赶忙掏出了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微微低头弯腰,恭敬的交给魏王。
然而魏王却没有伸手接过,这让扶余隆有些许尴尬,空中的手有些不知所措。
直到李泰微微点头,旁边的柴令武这才上前接过。
而后开始仔细检查起来。
不多时,柴令武开口道:“魏王,确实是百济国的印信。”
其实这个检查流程没有多大必要,李泰也不觉得有人敢欺骗到自己头上。
之所以如此做,不过是为了给扶余隆几分压迫。
李泰缓缓开口道:“所以,你想见本王,是有什么事情吗。”
扶余隆赔笑道:“此番前来长安,家父特地交代,百济小国,愿意向大唐皇帝陛下臣服。”
李泰眉头一挑,顿时来了兴趣:“你要投降?”
随后又问道:“有何条件?”
扶余隆连忙摆手:“小国归降于天朝,哪敢有任何条件,一切皆按照魏王的意思来。”
当魏王问起条件的时候,扶余隆是有些心动的。
脑海里也想过,是不是可以提上一两条的。
但想起父亲的叮嘱,还是忍了下来。
只要大唐皇帝不让大唐太子去掌管百济,对于百济来说,其他事情,都算不得什么。
大唐太子,那是真的会把他们根基都给断掉啊。
李泰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出一抹满意的神色,悠然靠向椅背,手指有节奏地轻敲着扶手,似在思索。
片刻后,才又开口:“既如此,你百济有这番心意,本王定会在父皇面前为你们美言。只是,空口白牙可不行,这归降的诚意,还得有些实打实的东西来证明。”
海东的情况,李泰又怎么不清楚。
太子如今已经夺取高丽新罗,新罗之地,名义上虽未并入大唐,然通过消息也能知晓,现在已经被太子所掌控了。
新罗朝廷跟地方官员,现在可是被大唐赶过去的学子,一批批的换下来。
这些事,最近在长安可是最为热闹。
谁都知道,高丽新罗都没能扛住太子,区区百济,又有什么能耐能在太子的攻势下守住。
真有这本领,百济早就一统辽东了。
这次百济王太子过来,很显然就是因为太子的关系。
李泰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想法。
不过这对他来说,是好事。
只要是能给太子添堵的,都是好事。
扶余隆忙不迭点头,额上已沁出细密汗珠,在魏王这看似随意却暗藏威压的气场下压力倍增:“魏王明鉴,我百济愿岁岁上贡,第一批贡礼已在来长安的路上,皆是我百济的珍宝、特产,还有挑选出的能歌善舞的伶人,不日便会呈上,望能博陛下与殿下欢心。”
扶余隆很清楚,不管魏王这边是怎么想的,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如果魏王不帮他,百济这边再多的计算,都是空谈。
或许大唐皇帝也不想让太子势大,可太子是大唐皇帝的嫡长子,谁又能知道大唐皇帝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真是丝毫不顾及,也不会说鸿胪寺的上报,已经几天都没消息了。
也许大唐皇帝那边,根本没太当回事。
扶余隆来之前,父亲就跟他说过,这次来肯定会有诸多困难。
大唐太子跟魏王有矛盾,大唐皇帝也忌惮,然而话又说回来,大唐太子如果一统整个辽东地区,对于大唐来说,亦算是巨大的功绩。
这里头怎么去说,完全就是看人了。
李泰闻言,轻笑一生:“还算懂事。”
钱财什么的,他不在乎。
在乎的,是百济的态度。
更在乎的,是不让太子一统辽东。
——
数日后。
长安,皇宫大内。
君臣议事。
聊了下关于西域的事情后,房玄龄淡淡的看了一眼褚遂良、
褚遂良随即拿出一份文书。
“陛下,这是百济送来的,向我大唐的投降书。”
如今的褚遂良,很大程度上,已经站在了五姓七望这边,严格来也不算魏王党。
这里面的局势很复杂,褚遂良本身算是太子党人,但他同样也是世家人。
不想魏王赢,却也不希望五姓七望输得太惨。
这样的心态,其实很多大臣都是如此,他们更希望现在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他们现在,包括后世的子嗣,都是安稳有序的。
太子太能搞事了,尤其是打击高丽贵族,新罗贵族这块,让他们感觉到不安稳。
当年,陈胜起义,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后自汉朝金刀之谶后,似乎整个天下的流转,却一直都是王侯将相都有种乎。
中原王朝多次变革,却始终在世家的圈子里流传。
没人希望最底层的泥腿子爬上来。
可太子却这么干了。
若只是少部分,也就罢了,毕竟那只是少数。
然而太子的行为,却让他们意识到,在太子的眼里,没有皇帝与世家共治天下的想法。
太子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权在握。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