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385节

  褚遂良不能接受,太多世家之人,也不能接受。

  所以现在的褚遂良,细致点说,他不是反对太子登基,而是反对太子对权力的变革。

  如果太子愿意放弃新政,放弃那些不该有的想法,那么他还是坚定的嫡长子继承制的维护者,亦是太子党人。

  李世民看了眼褚遂良手上的文书,抬抬手,让张阿难接过,送在案几上。

  文书上,写明了百济愿意臣服大唐,成为大唐属国。

  且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投降。

  只请求大唐皇帝陛下的许可。

  短暂的沉默过后,李世民扫了一眼殿内的众人。

  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魏征,李靖。

  常规来说,李靖不算君臣议事的常客,只是最近西域作战打焉耆,经常会有军事上的事情,所以李靖也会在。

  “诸卿如何看?”

  

  李世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询问几个大臣们的意见。

  百济王太子扶余隆来到长安,时常关注辽东局势的李世民,又怎么不知晓。

  鸿胪寺的官员上报,李世民非是没空,而是置之不理。

  用脚指头都能猜到,百济国不对太子投降,反而是千里迢迢,让百济王太子来到长安请降,这里头的猫腻太直接了,算是阳谋。

  然而李世民却不想因此跟太子之间矛盾升级。

  新政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对太子的认可。

  大唐需要优秀的继承人,李承乾虽说有些大逆不道,可本身却让李世民觉得,也非是不可原谅。

  只是碍于局势跟各方面的因素,也不可能说拉下老脸来。

  因此让太子顺利兼并辽东,对于大唐,对于李世民,都是有利的。

  那些贵族的消亡,也能够更加方面大唐对整个辽东半岛的顺利统治。

  长孙无忌率先出列,微微躬身道:“陛下,百济此举,看似诚心归降,可内里藏的心思昭然若揭。他们绕过太子,直奔长安,无非是想在朝堂上寻得几分庇护,不愿被太子新政的锋芒波及。”

  “但臣以为,辽东之地,太子既已着手经营,成效渐显,此时若贸然插手,恐让太子心生间隙,于大局不利。再者,百济既表臣服,那便是我大唐囊中之物,不妨先准了,后续再徐徐图之,也好让太子能安心将辽东诸事料理干净。”

  长孙无忌这些话,说了又等于没说,看似要接受百济投降,却又把决定权丢给太子。

  话里话外,摆明了还是站在太子阵营。

  之所以这样,也是长孙无忌看明白了,如今太子势大,陛下又舍不得,恐怕这皇位的继承人,最后还是要落在太子手里,他也懒得当墙头草了。

  前些日子,长孙无忌跟长孙冲父子交谈,说起了关于晋王的事情。

  也是那次谈话,让长孙无忌明白,只要不是魏王上位,不管是太子还是晋王,他都能稳坐钓鱼台,如何也波及不到他。

  恐怕就世家这门子事,最受打击的是五姓七望,长孙家族作为皇亲国戚,怎么也差不到哪里去。

  魏征捻须点头,接口说道:“长孙公所言极是。”

  “陛下,当下西域军事正酣,李靖将军在此间费了不少心力,若此时因百济之事再生波折,难免分散精力。”

  “况且太子整治辽东,本就是为大唐的长久基业考量,打击当地贵族,为的是政令畅通。”

  “百济既愿无条件投降,不妨大方接纳,再下一道旨意,令太子兼管百济事宜,一来全了百济的面子,二来也让太子的权威得以稳固,于公于私,都是良策。”

  魏征的话,让李世民微微皱眉。

  大家都明白百济的想法,而魏征这般提议,从某种程度上,就是逼迫陛下,站在太子那边去。

  如果接纳百济投降,又交给太子,无疑是在对外传递一个信号,陛下选择了太子。

  这样的消息传开,对于五姓七望,魏王党的打击,可就是无与伦比的。

  褚遂良看情况不对,连忙拱手作揖道:“陛下,此事还需斟酌。虽说百济主动来降是好事,可太子在辽东行事,手段未免过于激进。”

  “世家大族在各地盘根错节,辽东亦不例外,太子如此大动干戈,已引得诸多不满。如今西域战事又岂,周边各国心思各异,太子之强势,会让太多人害怕担忧。”

  “不如另派能臣暂管百济,由朝廷直接负责,待局势平稳,再做长远谋划,也可借此安抚一下各方人心。”

  让朝廷接管百济,从很大程度上,就是阻止太子兼并百济实行新政。

  假若太子强行攻打百济,这就跟作乱没有多大区别了,失去了名义。

  很显然,所谓朝廷接管,其实就是把百济这块地方,交给魏王。

  以此让太子跟魏王再行争夺之事。

  李世民依旧是沉默。

  从权力的平衡上来说,褚遂良的提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是以前,李世民就会这么做了。

  可现在,他不得不考虑一个事情,百济投降大唐后,太子真的就会放弃兼并百济吗。

  倘若太子出兵攻打,他这边要如何去做?

  届时,恐怕他跟太子之间的矛盾,将会变得更为尖锐。

  实际上来说,百济不管是在太子手里还是大唐手里,根本区别也不是很大。

  最终,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李靖头上。

  这让李靖感觉头皮发麻。

  他家的嫡长子,可是在太子麾下做事呢。

  这让他怎么说?

  站太子?

  不,他只能站陛下。

  “陛下,臣只懂军事,百济的事,臣没头绪。”

  李靖干脆利落的把自己撇开,管大家怎么说,反正就是不表态。

  闻言,李世民也没难为李靖,看向房玄龄。

  几个大臣,也只有房玄龄一直没开口。

  房玄龄心下思索一番后,不疾不徐道:“陛下,老臣以为,国之大事,应以稳固边疆、安抚百姓为重。百济来降,是增我大唐威名的契机,断不可因内部权衡而寒了外邦之心。”

  “至于太子作为,老臣也略有耳闻,其初心乃是富国强民,只是行事稍显莽撞。陛下不妨趁此机会,下旨褒扬太子功绩,再私下劝诫一二,让他行事更添几分圆融。”

  “至于百济,可先令鸿胪寺拟定细则,约束其内政外交,待太子在辽东诸事有个结果,再做统筹安排不迟。”

  房玄龄打了一手太极,他也不能太过于表态。

  从根本上说,还是不想让太子兼并百济,可这些话,却不能从他口里说出来。

  其实谁都知道,不可能说这文书一来,陛下就会定下,肯定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行。

  这里面,最终还有各方博弈,各显神通。

  看似几个大臣,是太子那边占了优势,可在朝廷上,支持直管百济的声音,自然会更大。

  房玄龄这番话,就是想把百济的事,最终放在朝会上去解决。

  李世民听着诸位大臣各抒己见,心中已有了计较,只是面上依旧不露声色,只淡淡道:“诸卿所言,朕都记下了,此事容后再议,先退下吧。”

  众人领命,鱼贯而出,唯有李世民还坐在御案之后,眼神幽深,不知在思量什么。

  ps:补更没补上,先欠一两天。

第257章 魏王:太子的所有东西,都会是我的

  魏王府。

  关于百济投降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李泰这里。

  听闻消息后,李泰阴沉的脸上都要滴出水来。

  “父皇怎能如此偏袒太子。”

  “原本只是东征高丽,现在高丽跟新罗,都已经在太子手上了。”

  “还搞了个推行新政。”

  “这些也就罢了,然太子在辽东本就势大,如今百济之事若没能拦住,长此以往,等他羽翼彻底丰满,可还有咱们的立足之地?”

  李泰眼神阴鸷:“不行,绝不能坐以待毙。”

  柴令武轻咳一声,缓缓开口道:“此事急不得。如今朝堂上陛下已有旨意,硬刚只会触怒龙颜。咱们得迂回行事,找个由头,让众人觉得把百济交给太子,隐患重重。”

  “况且百济的事情,知晓的人还不多,只要把事情闹大一些,即便是陛下那边,也不好圣心独裁吧。”

  “只要陛下没有立即应下,咱们就有希望。”

  朝廷百官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李泰摩挲着下巴,沉思片刻后点头道:“安排几个名声交好的御史,让他们寻机上书弹劾,只要闹得动静够大,父皇定然会重新考量。”

  “还有那个扶余隆,你去跟他商议个法子,最好在长安闹出点动静来,让百济要给咱们大唐投降的事情,多出一些风头。”

  柴令武闻言,提议道:“或许可以将百济投降的事情,刊登到长安邸报上。”

  李泰眼睛一亮:“邸报那边,你安排进人手了?”

  长安邸报是太子一手打造的,曾经谁也没有办法去干涉邸报的内容。

  但是现在,太子离开长安已经大半年了,这些在东宫当编纂的人员,本身也不可能说完全死忠于太子,见缝插针,威逼利诱下,终归会有漏洞。

  柴令武回道:“不辜魏王所托,已有两位编纂,暗中跟咱们联络过了。”

  李泰原本紧缩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好,甚好。”

  “若是太子知晓,他所创下的邸报,现在成了咱们手里的刀,不晓得会如何作想。”

  “真想瞧瞧他知晓这个事情的模样啊。”

  用太子的东西对付太子,想想就刺激。

  “对了,煤炭厂那边,可是有眉目了?”

  说到这个话题,李泰再次问道。

首节 上一节 385/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开局悟性逆天,掌控北洋

下一篇:皇帝互换朝代:祖龙开局一个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