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晋末长剑

晋末长剑 第114节

  “那一年日子宽松多了吧?”

  “是。”

  邵勋看着蜿蜒向北的渠谷水,心中有了决定。

  如果说此时小麦的种植面积只有一分的话,到南北朝时慢慢变成了二三分,到唐代变成了四五分,唐末五代十国已经变成了七八分。

  老百姓为何如此狂热地要种植小麦?

  一個是此时小麦的亩产比粟高,但这只是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是,可以多收一季粮食。

  隋唐时期,两年三熟制在北方旱作农业生产中已经颇为成熟,这个种植传统是自南北朝演变而来的。

  魏晋传统的一年一熟,两年内只可收两茬粟。

  隋唐的两年三熟,第一年春播种粟,秋收后种小麦,来年五月收麦子,收完后种一季杂粮,下雪前收获。两年时间内,可收一茬粟、一茬小麦、一茬杂粮(主要是豆子),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产量也大大提高。

  这样的种植模式是如此之普遍,以至于官府都改了收税制度,出现了夏税、秋税,一年两税。

  夏税征收丝、绵、麦子及现金(一户250文),秋税收稻、粟、豆类和干草(一般是10束)。

  从收税对象就可以一窥农业生产模式。

  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后,围绕其的种植、加工、烹饪技术会慢慢出现,这个都不需要你操心。

  就此时而言,贵族庄园里以小麦为原料的食物多的是,金谷园更是有水碓三十余区,每一区甚至修建了专门的道路运送各种粮食,加工技术门清得很,只不过不传播出去而已。

  这也是邵勋为什么要拿下金谷园的重要原因,灌溉水渠、加工设备都是现成的,只不过人跑光了。乱兵也对这些东西没兴趣,他们要的是金谷园内的财货。

  开花馒头这种东西,不能永远只存在于士族庄园里。

  “春播尽快,勿要拖延了,尽可能多种一些,就种粟。”邵勋弯下腰,攥起一把泥土,仔细看了看后,说道:“春播完成后,开始挖沟、筛土。”

  “诺。”金三、李鱼、邱大三人一起应道。

  河岸边还放了一些牲畜。

  其中,五匹马、十三头牛,外加数十只羊在河左岸,悠然自得地吃着草,这应是贼寨原本畜养的牲畜。

  河右岸还有二十余匹马骡、七八头牛,那是银枪军的役畜,由几名士兵管着。放养牲畜之余,他们还在收集干柴树枝,十分勤快。

  “牲畜粪肥怎么处理的?”邵勋突然问道。

  “捡回来堆角落里。”

  “走,去看看。”

  李鱼、邱大二人有些惊讶,但不敢怠慢,前头带路。

  朝廷大官,居然要主动看粪,不知道说什么好。

  邵勋嘴角含笑,咋了,我就喜欢这样。

  王衍之妻郭氏还专门把府中婢女派出去,看看路上有没有粪,有的话就赶紧捡回家。

  这才叫持家有方,经营有道。

  牛棚、马棚、羊圈位于山寨内部。这可以理解,牲畜是重要财产了,病死一头都很肉疼,更别说让人抢走了。

  靠近牛棚时,邵勋远远就闻到了一股气味。

  他眉头都没皱,仔细看着一堆牛粪。

  看样子堆了一段时间了,外面还不怎样,里头怕是已经“熟”了。

  时人捡粪回家,基本都是这样扔在一个角落堆着,过一阵子再清理。

  邵勋也不知道这样好不好,感觉不太行。

  他又进入了牛棚,里面的气味更加感人,仿佛从来没清理过一样。

  他终于绷不住了,皱着眉头,问道:“为何不打扫牛棚?”

  “粪都铲了啊……”李鱼看到邵勋皱着眉头,有些害怕。

  “这样吧……”邵勋沉吟了一下,道:“我说几件事,形诸文字,以后定成规制。”

  他这句话是对金三说的,因为他识字,会写字。

  “诺。”金三立刻让人搬来案几、木牍、笔墨。

  “其一,一年内的粪不准用。”

  “其二,河道、水渠清淤时,挖出来的淤泥和于粪便之中。”

  “其三,厩里定期清扫,每半个月撒上一层土,清理一次,然后撒在肥堆上。”

  “邵师,这是为何?”金三一边写,还有心思发问。

  邵勋也不是特别懂,只能说道:“掺了土的粪肥更持久。”

  “哦。”金三应了一声。

  “还有,将来我是要养马的,马厩弄成这个样子,当然不成。”邵勋又补充道。

  养马有两种方法,一是在草场上放养;二是槽枥马,即“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槽枥”。

  说白了,就是圈养,定期放出去活动活动,有益于马身心健康。

  这种养马法在缺乏大面积草原的地方非常流行,是一个无奈之下的替代方法。

  后世南诏国就是如此。

  滇池、永昌两地之马为野放,不置槽枥。

  另选越赕马驹(腾冲马)数百至大理,三年内饲以米清粥汁,四五年稍大,六七年方成就。如此喂养之法下的马尾高,尤善驰骤。

  槽枥马可以精细管理,用粮食喂养,马匹质量高。

  正面冲杀的时候,可以把野放的马给冲得七零八落。

  成本也是真的高,一匹马吃的粮食至少是人的三倍,邵勋暂时没这么奢侈。

  但养马是必须的。

  哪怕不组建骑兵部队,别的用马之处也很多。

  一个斥候就要带好几匹马外出。

  夜间扎营之时,远远放出去的暗铺也要备几匹马,以便看到夜袭敌军时,能及时回营——换着马骑,以便有充足的马力高速奔驰,传回消息。

  战场信使要马。

  小股袭扰敌人的游骑要马。

  辎重部队要挽马或其他役畜。

  中高级军官要备好几匹马。一是战场冲杀,马力不足时直接横跨到另一匹空马背上,继续厮杀,另外就是逃跑时能有马换着骑,维持高速。

  高级军官的亲兵也要马,还不止一匹。

  纯步兵部队,也是配备着大量马匹的啊。

  “其四,在农田附近建牲畜栏,方便。若有贼人来攻,再行转移。”

  邵勋又一口气说了好几条,算是把他肚里不多的存货掏干净了。

  金三记录完毕之后,又拿给邵勋过目,确定无误之后,仔细收起。

  “你们若有好的点子,也可以提出来,验证有效之后,发放赏赐。”邵勋又道。

  形成文字之后,甚至可以集录成书,在自己名下的坞堡、庄园内抄录传播,主要面向参与实际管理的坞堡主、农庄典计。

  如果别的坞堡、农庄有独特的农业技术,也可以互相交换。

  他从不敢小看那些世家大族的庄园。

  他们多年管理,有的经历好几代人了。长期的农业实践之中,不可能不总结经验,关键是他们敝帚自珍,不肯向外人透露罢了。

  这和所谓的将门世家差不多。

  行军打仗的知识,只在家族内部流传,甚至有自己编纂的兵书,秘不外宣。

  所谓世家大族的底蕴,就在于此。

  他们如果愿意互相分享,一定能够大大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只不过没人愿意这么做罢了。

  开花馒头啥时候普及到民间的?

  邵勋并非世家大族出身,但他的底蕴来自后世,非常深厚。在某些特定领域,他一个人就抵得上世家大族几万人的庄园几代人的知识积累。

  他的坞堡,不会比别人差,甚至能经营得更好。

  这才是他的底气。

第115章 送粮

  第一批走得快的并州流民在第三天傍晚赶到了,时已二月初八。

  一时间,云中坞内外吵吵嚷嚷,乱成了一锅粥。

  金三气急败坏地集结了三队士卒,拿矛杆劈打那些不听号令的百姓。

  他已经习惯了军中严明的号令,初看到自由散漫的并州流民时,差点气得杀人。

  闹腾了好一番后,才算粗粗安定了下来。

  百姓们先搭帐篷,然后领取粟米蒸饭,一时间炊烟袅袅,别有种浓郁的生活气息。

  酉时,当糜直带着一队车马抵达云中坞外时,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副场景。

  他的目光锁定在邵勋身上。

  据说此君杀人时十分暴虐,此刻却抱着一个哭泣着的孩童,似乎想要安慰。

  兴许他不是什么好人吧,孩童被吓得不轻,直接哇哇大哭了起来。

  糜直不自觉地笑了。

  杜耽跟在他身后,仔细瞧着这个山寨。

  第一印象就是乱。

  山寨很小,但住进了太多人,于是帐篷搭得到处都是,从土塬下一直延伸到远处的竹海树林边。

首节 上一节 114/8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云龙他哥,西北霸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