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晋末长剑

晋末长剑 第613节

  老者信步出了院门,走到大路旁的柳树下,看着水波不兴的河面,欣赏着青翠欲滴的花草,良久后满足地感叹了声:“若能归隐此处,倒也不失野趣。”

  “纪公谬矣。”另一人摇摇晃晃出了篱笆门,左右看了看,说道:“你看这些农家,天光未大亮之时,便要荷锄离家,日暮之时方回。这般筋体之劳,我是受不了。”

  “幼舆,你还年轻。”纪瞻失笑道:“等你到老夫这个年纪,心境、想法就不一样了。春种园蔬,夏种瓜豆,秋割蒲草,冬食芜菁。这样的日子不好么?”

  “不好。”谢鲲很干脆地摇了摇头。

  不远处出现一个挎着竹篮的妇人,黑是黑了点,但胸前鼓鼓囊囊,又有着一副好生养的大屁股,谢鲲不由地眼睛一亮,吹起了口哨。

  “嘶——”没成功,有点漏风。

  纪瞻哈哈大笑。

  谢鲲有点尴尬,但也就是一点而已。他在面对女人的时候,脸皮尤其厚,凭借着世家身份以及可称优秀的才学,经常唬得妇人一愣一愣的,很是占了不少便宜。

  “幼舆,你觉得此间如何?”纪瞻问道。

  谢鲲收起色色的表情,仔细看了看。

  此时薄雾已有所消散,他干脆绕着院子走了一圈,说道:“地旷平远,陂池众多,有农田灌溉之利。”

  “远看那粳稻,长势便很不错,显然精心打理了。”

  “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池塘,屋后有河。池塘之畔,有桑树,水中还栽着芋头。池中又有鱼,冬日捕上来非常肥美。”

  “河边有蒲草、芦苇,割倒后可做席。”

  “屋后有竹林,可收笋,可制竹器。”

  “河流四通八达。纪公请看,村后这条河,与村西、村东之河连通,或行不了大船,但弄些小舟,载运起来粮肉果蔬、器械铠甲,不比牛车强?”

  “西边百里外还有山,山有山货,亦可种茶。”

  “纪公,仆看来看去,只觉宝地也。”

  纪瞻听了,微微点头,然后又叹了声,道:“惜无人。”

  从八王之乱开始,就不断有北人南下,总的算下来,十年间三十余万人总是有的。

  这些人给南方带去了知识、技术、文化,意义非常重大。

  但还是缺人啊。

  若有充足的人力,江南能开发更多的土地出来,产出更多的钱粮、牲畜、兵甲,打造更多的战船、车辆,训练更多的水陆兵士。

  当然了,比起缺人,江南更大的问题是进取心不足,喜欢偏安一隅。

  偏安一隅本没什么,纪瞻也不觉得有太大的问题。但偏安一隅的前提是,你有足够的阻滞敌方的能力,能保住江南大地。

  琅琊王南下也很多年了,经过多年经营,在南渡士人以及他们这类相对开明的南方豪门的支持下,基本已经站稳脚跟。

  即便是对琅琊王不满的江东土人,现在也不会明着反对了——除去年年底爆发了一次叛乱以外,已是稳定多年。

  说白了,即便是东吴那会,江东也是需要一個首领的。这个首领可以是孙氏族人,也可以是司马氏后裔,都无所谓,只要能保证他们本地人的利益就行了。

  矛盾肯定是有的,但在王导等人的积极斡旋、裱糊下,大体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

  这么多年下来,江东慢慢形成了一个以司马睿为共主,南渡士人、江东豪族勉力媾和的政治局面。

  这样一种体制,注定是松散的、低效的,同时也是偏安一隅的。

  就江东豪族来说,他们巴不得司马睿赶紧与洛阳朝廷切割,别再掺和北方的战事,大家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好吗?

  你拿出天子的密旨承制,任命这个任命那个的,严格来说都是有问题的,但我们不都承认了吗?天下之事,首在于人和。

  让邵勋和匈奴打,互相拼个两败俱伤不好吗?如果洛阳朝廷没了,我们支持你监国乃至更进一步,如果洛阳朝廷还在,那就维持现状。

  大晋朝廷,已被匈奴和邵勋玩弄得毫无威信了,你还留恋个什么劲?难以理解。

  这便是江东士人的心理状态——或许分别到个人不太一样,毕竟每个人的性格、价值观不一样,但呈现出来整体意识就是如此。

  纪瞻对此很清楚,他总体上也是持赞成态度,但细节上有分歧。

  他认为,要想保住江南的局面,淮水一线至关重要——事实上,这也是东吴时代的共识与底线,魏吴在寿春一带的争夺堪称惨烈。

  幸好,他的这番意见,受到以王导为首的南渡士人的支持,因此,他很快走马上任:“都督扬州江北诸军事”,治寿春,总督扬州江北一带的防务。

  这会便在上任途中。

  “都督、谢司马,粥已经煮好。”有亲兵过来提醒。

  “好。”纪瞻点了点头,与谢鲲回到民家小院内,吃起了粳米粥。

  吃饭的时候没人说话,但都默默想着心事。

  院外的大路上已经有兵马开始赶路。

  人数不多,不过万余罢了,大部分是江东豪族私兵,少部分是南下流民、北方士族部曲。

  随着邵勋在河北的高歌猛进,建邺内外也紧张了起来,开始了缓慢的动员——这个时候再不紧张,再没有行动,那就是傻子了。

  动员的首要目标还是稳固淮水一带的防线,这是江南的命脉,重中之重。

  纪瞻负责的是寿春一线。

  “幼舆。”吃完粥后,纪瞻起身道:“谢氏乃陈郡名门,可有消息传回?”

  “有。”谢鲲说道:“汝阴、陈郡极为空虚,若以舟师战舰溯水而上,可直捣邵勋老巢。”

  纪瞻摆了摆手,道:“大王并未允许擅启战端,还是等等吧。”

  “彭城有消息传来,有邵勋使者至,要求准备粮草、伤药、器械若干,大军不日将至。”谢鲲说道:“都这样了,大王还在犹豫吗?”

  “战事起来容易,要收手可没那么简单。”纪瞻说道:“到寿春后,先做好自己的事吧。劝课农桑、修缮城防、操训舟师、整顿陆军。做好这些,便可以不变应万变。”

  谢鲲大概有些明白了。

  就本心而言,江东士人整体上是不太愿意与邵勋起冲突的,哪怕现在是个很好的机会:以水师北上,不需要离开河道深入内陆腹地,直接破坏河道附近的农田、村落就可以了,而这里恰恰是邵勋安置流民的密集区域。

  真是糊涂啊!

  徐州那边指不定哪天就打起来了,建邺却还在瞻前顾后,实在是糊涂。

  “不过。”纪瞻又道:“有时候想要达到目的,未必就需要直接动手。”

  “纪公是说……”谢鲲似乎想到了什么,下意识问道。

  “嗯。”纪瞻点了点头,说道:“舟师入淮水,屯于颖口、涡口附近操练,伱说会怎样?”

  “舟师大至,则汝阴、谯沛震动。”谢鲲说道:“邵勋苦心经营的后方有警,腹背受敌。”

  “这便是河南四战之地的苦处了。”纪瞻说道:“沃野千里,有粮有兵,若还四塞以为国,那还得了?岂能所有好事都让邵勋占了?”

  “走吧,尽早赶到寿春,老夫要巡查诸县。”纪瞻拍了拍谢鲲的肩膀,说道:“也不知西边怎样了。”

  “杜弢几乎要被平灭了,王处仲请求攻宛城,建邺那边多半不同意……”两人渐渐远去,声音也慢慢不可闻。

第571章 浚仪

  浚仪有一条通往白马津的驿道。

  从北门而出,经陈留之封丘、长垣二县,经濮阳白马县,至白马津渡河,约一百五十里。

  由此渡河便进入魏郡的河防重镇黎阳。黎阳向北约六十里至荡阴,接入洛阳—邺城大驿道。

  如果走水路的话,浚仪西北过荥阳,直入黄河,连通各处。

  浚仪向南,运河通陈郡、汝阴至寿春。

  浚仪东南向,运河经梁国、谯国至钟离一带。

  浚仪向东,运河经济阴、高平、沛国接入徐州,沟通江东。

  曹操是个运河狂魔,他下令修缮的旧渠、开凿的新渠,已有后世隋唐运河体系的雏形。而在他的这条运河网络中,虽然百般照顾许昌,但没办法,因为地理的缘故,到最后还是便宜了浚仪,此为诸条运河的交汇点,十分关键。

  到了中唐以后,因为洛阳毁于战火,开封俨然成了关东第一大都会。

  以开封为治所的宣武军节度使兵额十万,雄踞河南。

  因为晚唐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商业大繁荣,运河沿线的开封、徐州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拥有这两地的朱温以之压服四方,一统河南、江汉、并州南部、关中大部,将手深入河北,令河北群雄被迫附庸,最终定都开封,建立后梁王朝,国祚十七年。

  到了北宋,开封因为优越的交通条件,商业愈发繁荣,继续成为国都,并臻于鼎盛。

  浚仪——或者说开封——被那么多人看中,不得不说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如果挑最简单的来说,那就是交通实在太便捷了。

  水路四通八达,调兵、调物资速度快、成本低。

  水运成本与陆运成本相比,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仅此一点就省了太多。

  另外,船只顺流而下时,在常年行走的河段,夜间亦可航行,综合算下来,速度比骑马还快,还没什么消耗。

  机动迅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凭空多出来不少部队,或者说可以少养很多部队。

  河南四通八达的水系,其实就是天然的高速公路。

  邵勋也看中了浚仪。

  “常年战火,一片荒芜啊。”远望着破破烂烂的城墙时,邵勋下马停驻。

  天空飘着细雨,浚仪郊外空空荡荡。

  乞活军陈午部已被迁往河北,浚仪人口锐减,几乎不剩下什么人了。

  走了许久,只见到眼前这么一个小村庄。一问,还都是乞活军老弱病残,不便远行,于是留了下来,村中寥寥数十户罢了,在此艰难度日。

  村中已有人在等着了。

  “明公。”新任陈留太守李矩、忠武督军邵慎、兖州幕府左长史潘滔以及浚仪的两个本地小士族边氏、王氏的子弟一齐上前行礼。

  “走吧,到村中再说。”邵勋一挥手,当先来到一户人家。

  亲兵们在廊下放了几個蒲团,众人跪坐而下。

  邵勋一开始没有说话。

  濛濛细雨自屋檐落下,在庭中溅起一朵又一朵水花。

  庭院中长满了杂草和野花,斜风吹来之时,轻轻摆舞。

  角落里挖着一口井,只剩半个盖子了,井沿长满了青苔。

  菜畦荒废了一半,剩下一半也满是杂草,长势比瓜豆还要茁壮。

  老妪在西边的木屋内生火做饭,沟壑纵横的话脸上满是苦难,浑浊的目光充满呆滞,仿佛已对生活失去了所有期待。

首节 上一节 613/8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云龙他哥,西北霸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