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晋末长剑

晋末长剑 第687节

  纪瞻倒是没甘卓那么过分,只偶尔自寿春北上,进入谯国境内,看看有没有掠夺人丁、资粮的机会。抢了就跑,和土匪差不多。

  王敦出兵的规模是最大的。秋收之后率军北上,攻破了随国,威胁义阳、新野。乐凯集结兵马南下,双方正在随县一带对峙。

  王玄也听说了这些事,整体——比较尴尬。

  但世家大族么,分仕各方很正常,不用太过羞愧。

  汝南周氏不就有人为梁公效力,又有人为琅琊王效力?

  范阳祖氏六兄弟,甚至早早就决定好了,老大、老二、老三留在北方,老四、老五、老六投奔建邺。

  这个世道,不分仕各方容易导致家族覆灭啊。

  “你清楚就好。”邵勋说完,又提醒道:“汝南比较复杂,有些豪族对我不满,你留心点,别被人所趁。”

  当然,即便有汝南豪族造反,把王玄抓了,送到王敦那里,多半也死不了——不过也难说啊,王敦这人心理扭曲,历史上不就杀了王衍的亲弟弟王澄么?

  这就是个烂人!

  王玄求得官职后,心满意足。

  大晋朝的度支尚书谁爱当当去,他是不愿意了。

  梁国的田曹尚书,注定是得罪人的,但他扛得住。再说了,梁公让他管田曹,本来就是存着利用王家的心思,不然的话,听闻吏部尚书还在斟酌人选,怎么不考虑他王玄?

  至于曾经许诺过的青州刺史什么的,王玄想清楚了,不如汴梁六曹尚书。

  “重阳佳节,就不要这般勤政了。”裴灵雁走了过来,递给邵勋一块点心,道:“来了这么会,还没吃东西吧?”

  庾文君脸一下子红了。

  到现在为止,都是夫君给她剥葡萄,自己还没吃一个。

  邵勋左手悄悄拍了拍妻子,右手接过糕点,尝了一口,笑道:“好吃。”

  王玄知趣离开了。

  裴灵雁好气又好笑地看着邵勋的小动作,白了他一眼,

  邵勋脸皮厚,笑着遮掩过去了。

  王玄很快下了吹台,却见到了妹妹惠风。

  王惠风站在草地上,默默看着远处的睢阳渠。

  河面上舟楫连天,一艘接一艘的船只向北驶去。

  船吃水很深,满载粮食军资。

  这些船抵达浚仪北边后,会折而向东,往高平、至彭城方向输送资粮。

  去年打光了河南的积储,今年秋收后好不容易有了点家底,马上又送到东边了。甚至这还不够,还把明年五月的夏麦算进去了。

  战争一场接一场,无有尽头。

  “二妹在想什么?”王玄走了过去,问道。

  王惠风回头看了一眼,没说什么。

  “听闻阿爷把设计勋官的事交给你了?”王玄没话找话道。

  说完,还看向离吹台不过数里的某座营寨,那是吹台龙骧府的驻地,下意识说道:“吹台、八角、仓垣三个龙骧府就三千六百人了,听闻还把濮阳、东平缺的一千二百人补上了,哪来那么多部曲?”

  “河东、平阳闹了蝗灾,许多百姓奔至并州、河内、弘农。至河内者,又有人奔往河阳三城。”王惠风说道。

  “那岂不是说匈奴无力攻河南、河北了?”王玄喜道。

  王惠风没回答,但事实上明摆着的。

  这事动摇不了匈奴根基,但却会让他们一时间无力在大河南北发动攻势。

  其实,河南、荥阳、弘农、河内等地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蝗灾,但广阔的河南腹地未受影响,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

  此消彼长之下,或许可以尝试着攻打汲郡、河内,将太行山外的匈奴据点尽数拔除——大家都有部分地区遭灾了,但我没遭灾的地方更多,这就是钱多欺负钱少。

  “兄长当了田曹尚书,清丈田亩之余,别忘了推广农技。”王惠风转过身来,说道:“前些年梁公下令改进桑麻种植之术,到现在只有洛南、襄城、陈郡等地有官吏推动了。田曹掌农事,若把这些弄好了,梁公一定另眼相看。”

  “再者,桑麻多了,黎元的生计便不会那么艰难了。”王惠风看着河面上的船只,道:“其实梁公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没有足够的人帮他……”

  王玄若有所悟。

  片刻之后,他忍不住问道:“阿妹,你是不是……”

  王惠风摇了摇头,道:“我怎么想不重要。南边打仗,北边打仗,东边、西边也打仗,梁公不容易的。”

  王玄闻言叹息。

  妹妹提到的改进桑麻种植之术,其实就是把《种麻子》、《植桑要术》等农书里的知识推广出去。

  这算是博采众家之长,把世家大族压箱底的绝技掏出来,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进而提升整体水平。

  要做到这点其实很难,也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这年头,有没有知识不是最关键的,最难的是如何推广出去。

  一个简单的两年三熟制,明明能提高粮食产量,但累死累活这么多年,还没有全部推广开来。

  有的官员水平低,自己就不懂,也不知道怎么推广。

  有的官员懒政,不当回事。

  有的官员倒是当回事,但庄园主、坞堡主不当回事。

  有的庄园主、坞堡主积极推广,但他派出去推广的典计、庄客头子们又不当回事,或者不太懂怎么弄。

  总之,这需要上上下下的节点全部打通,一件事才能办成。

  上头给个想法,出个主意,就能把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办成,简直异想天开,完全没考虑执行层面的问题,根本没意识到事情是靠人来做的。

  “伱说得对,农桑乃国本。本来还不知道该怎么理顺田曹诸事呢,现在知道了。”王玄说道:“琅琊王氏子弟,得有点拿得出手的成绩,不然的话,怕是要被别家赶上了。”

  “兄长可遣人回一趟琅琊,募一些精于农事的典计、庄客,越多越好。”王惠风提醒道。

  王玄暗暗点头,同时也更加怜惜妹妹了。

  她若是男儿身,成就一定比他大,可惜了。

  他下意识看了眼吹台上梁公阖家欢乐的场景,心中颇感无奈。

第641章 官僚系统(上)

  进入十月之后,天气骤然转寒。

  刚刚抵达河南、荥阳的流民顿觉支持不住,一片哀嚎。

  他们多为并州人,胡汉皆有。

  从河东、平阳两地出奔,一部分去了关中,一部分下弘农,一部分则去了上党。

  刘汉朝廷并非不赈灾。但正如邵勋苦恼行政效率低一样,刘聪也很蛋疼。再加上匈奴本身不富裕,底子薄,赈济粮很快就被消耗得七七八八,外逃的百姓还是一大堆。

  跑去关中的被刘粲吸纳了。

  关中东部和平了几年,也没遭什么灾,有点积储,吃下了很大一部分。

  跑到弘农的只能说还凑合。

  王弥打土豪分田地多年,清理出了不少田亩,积攒了部分钱粮,趁机吸纳壮丁健妇,授田安置,扩大自己的势力。

  是的,他只要壮丁健妇,老弱不怎么要,甚至还有被宰杀充当肉脯的。剩下的一哄而散,翻山越岭,跑到新安、宜阳一带,倒毙于途者不可胜数。

  这部分人被大将军府两位督护之一的邵慎收拢,将养一番后,送往广成泽。

  近几年大战,广成泽出动了很多屯丁,死伤惨重,再加上部分人改编为屯田军,种田人手奇缺。

  老弱妇孺固然气力有限,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种地,凑合着用吧。

  向东跑的流民,一部分人被上党、太原匈奴控制区的豪族、部落酋长吸纳,一部分投往晋阳。但去年刘遵带着胡汉百姓三万家南下,刘琨也没余粮了,根本吸不动。

  跑到这里,流民们的粮食已经消耗得七七八八,但没办法,只能继续向东,奔向河北,翻越太行山后,成功抵达那边的寥寥无几。

  另有相当一部分自太行陉、白陉、轵关陉入河南,被刘雅收拢了一部分,剩下的投奔河阳,进入河南郡,再被整体移送至荥阳安顿、休养。

  休养一段时日,恢复部分精力体力后,又被太守遣兵护送至陈留,今天来的是第一批,共五千户、一万二千余口人——正常来说,一户五人左右。

  枣嵩看着他们瘦得皮包骨头、双眼麻木的样子,饶是见惯了生死,也有些沉默。

  流民不会等到粮食吃光才逃荒,那样多半死于非命,也不会有在各处乱窜的流民军了。

  事实上,他们多半由地方士族、豪强带领,带上一切必要的东西,比如存粮、牲畜、农具、种子等,往没遭灾的地方逃。

  路上可能会劫掠,打破一个小庄园、土围子能获得粮食,打不破的话,能减轻粮食压力,死掉的人还能变成食物。

  有时候会在某地短暂停留,耕作数月、半年乃至一年,然后继续跋涉,有点类似游耕游牧的乞活军。

  这是大晋朝特色,组织严密的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流民军,甚至官方流民军……

  “……并州贼中,黎元饥馑,相率归顺。须资绥抚,乃得安存。今委河南尹卢晏、荥阳太守杜耽择便处安置,施粮赈济,并量置兵马防护,不得有误。”大将军幕府西曹掾楼休当众宣读了邵勋的命令。

  在场的荥阳太守杜耽、中牟令陆荣等人齐声应命。

  枣嵩作为梁国左民曹尚书,又小声补充了句:“流民将养完毕后,国中会派将官、军兵前来搬取。”

  杜耽笑着应是。

  楼休则多看了陆荣两眼。此人原为南阳叶县丞,今年刚被拔为中牟令,当时手续还是他办的。

  西曹掾主官吏任用,本身没有决定权,但手续要经过他们,相当于人劳部门。

  与之相对应的是东曹掾,主二千石以上官员的任用。比如杜耽出任荥阳太守,就由东曹掾办手续,西曹掾是办不了的,级别不够。

  东西二曹其实级别并不高,也没有决定权,不属于政务官,但却是相当关键的事务官,由陈留楼氏这种寒素士族出任,似乎成了一种趋势。

  作为梁公的门生,还是东海乡党,陆荣在叶县丞的位置上干得并不好。不是他不努力,实在是地方上错综复杂,作为一个东海人,在叶县还没有任何门路和人脉,他能干得出色就有鬼了,更别说县丞本身就是县令的佐贰官员了,天生难以出彩。

  但梁公依然信任、看重他,将其调到中牟这么一个曾被反复蹂躏的地方担任县令,足见爱护。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了。

  自长沙、河间、成都三王混战以来,荥阳就屡遭兵火。随后是东海王与匈奴的反复拉锯,再接着是陈公与匈奴在此拉锯。算算时间,差不多打了整整十年。

  长达十年的战争,其破坏性是巨大的,以至于李矩等流民帅看中了这片白地,以至于不少关西流民跑来此地耕作。

  陆荣到中牟担任县令,比叶县应该会容易许多。

  楼休宣读完命令,很快便离去了。

首节 上一节 687/8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云龙他哥,西北霸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