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158节
“即使如此,你们俩也要坚持跟着?”
长孙延和尉迟循毓咽了口水,坚定地点点头:
“要哒!”
房遗则也在一边求情:
“明哥,他俩反正来都来了,对我来说也是个伴儿啊。”
你丫还说起风凉话来了……李明突然有一种一脚把三个熊孩子都踹下车的冲动。
他深吸一口气,无奈道:
“彳亍口巴。”
三小只低声欢呼。
韦待价在一旁掩嘴偷笑。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殿下也有今天……
李明视线向他一瞥,道:
“韦待价,这三只瘪犊子就由你照顾了。”
“咳咳咳!”韦待价惨遭躺枪。
“别咳了别咳了。”
李明正经了起来,从书堆里挑出基本资料,一人扔了一本。
“趁赶路的这几天,好好研读房相留给我们的材料,了解辽东的风土人情。
“你们仨也别跑,到时候我会考你。”
“啊?~”孩子们哀嚎起来。
李明的分贝陡然高了八度,朝他们吼起来:
“不想读书就给我滚回长安!”
孩子们哭丧着脸,被迫沉浸在沉重如山的“斤”囊妙计之中。
…………
此去经月。
一路车马紧赶慢赶,来到平州地界时,已是十月。
过了临渝关(山海关),一路景色虽比中原萧条不少,但也还算平静。
一边是宁静的渤海,一边是连绵的燕山山脉。
山海之间,农人们在狭长的土地上收获完麦子,正在补种蔬菜。
一片祥和的农家景象。
完全没有急报中兵荒马乱、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
不仅如此。
在一路途径的州县,李明一行也完全没有打听到,东北高句丽有异动的消息。
侯君集原本打算,在附近各个折冲府调集一些兵马,护送车队入平州。
然而,辽东风平浪静,根本没有必要摇人。
“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朝廷收到的情报是假消息,还是高句丽在酝酿一个大的?”
李明从窗外收回视线,问策于群贤。
群贤纷纷直抒胸臆,但中心思想概括就是:
我不道啊。
“唉算了,到平州再说。”
马车就这么畅通无阻,一路无事地进入平州境内,行至平州治所的所在。
卢龙县。
过城门时,李明好奇地问卫兵:
“最近可有蛮夷入侵?”
那卫兵黑着脸:
“我就是蛮夷,契丹人。”
“哦,我南方来的口音有点重。”李明轻咳一声:
“我是问,最近可有河水漫溢?”
这什么鸟问题……卫兵实在不想搭理这熊孩子。
但随从递上来的这份金光灿灿的通关文牒,以及这辆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大马车,让他隐约意识到。
车里大概坐着一位惹不起的大人物。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他还算耐心地回答:
“流经县城的滦河,在一个月前发了次大水。
“当时盛传高句丽即将入侵,所以堤坝一直没人修缮。
“可后来,高句丽又突然退兵了,所以堤坝也修起来了,河水不再漫溢。”
啊?
这则消息,让李明有种被放鸽子的感觉。
高句丽!我到平州了!你人呢?!
第113章 钓鱼执法
平州。
位于如今的冀东,相当于唐山和秦皇岛的部分地界。
是通往辽东和整个东北的门户。
平州下辖两个县,一是治所所在的卢龙县,二是临渝县。
根据房玄龄提供的贞观十三年户籍数据,平州全州共有户三千一百一十三,人口二万五千零八十六。
嗯,差不多一个小区的人口,像摊胡椒面一样洒在两座城市里。
“才这么点人,你说我是不信呢,还是不信呢?”
李明坐在车里,手搭着脑袋,望向卢龙县城的大街。
目之所及,和刻板印象不能说完全相反吧,也能算是不在一个图层了——
虽然远比不上长安那般繁华,但是卢龙县中,客栈、酒肆、铁匠铺、磨坊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
甚至还仿造长安的东西市,设有专门的集市。
至于路上行人,虽然称不上摩肩接踵吧。
但也绝不至于人烟稀少。
光一个卢龙县的县城,怎么看都不止两万多人的样子,这么点人口体量根本供养不起如此琳琅满目的基础配套。
更不用说,古代的城市化率极低,县城的住民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人口的大头还在县城下辖的乡里阡陌之间。
更更不用说,卢龙县之外,还有一个临渝县呢。
房玄龄是不是小数点点错了,少写了一个“百”?
“确实得亲自来一趟,这倒是一个意外之喜,人口多点好啊。”
而除了人口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意外之喜。
那就是气候。
亲身踏在平州的土地上,他才真正感受到。
和民间的刻板印象不同,辽东的秋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寒冷啊!
想来也是。
唐朝正处于间冰期,连地处秦岭淮河以北的长安,都温暖湿润,并没有让李明感到不适。
至于后来经济发达的江南和岭南,此时更是热得让人融化,充满热带风情。
唐初的经济仍然北重南轻,气候也是占有一定的原因的——
毕竟冷了可以穿衣生火,热了可不能扒皮啊。
甚至于,连原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青藏高原,都孕育出了能严重威胁中原的农耕文明。
比如打得没出息的大唐后生仔们连续换家的某吐蕃。
在这种千年难遇的气候条件下,没道理东北发展不起来。
这也是当时李明别出心裁,选定东北为基本盘的原因之一。
唐朝初期,也许是千年之内,中原奔向东北最后的时间窗口了。
如果错过这一趟。
下一趟就得等一千年以后,东北老铁入关,东北自己向中原奔过来了。
而平州街景的现实,也似乎印证了李明的想法。
治所卢龙县,人来人往,人丁还是比较兴旺的。
加上汉人胡人杂居,又是东北门户,商贸也比较繁荣。
而皇帝陛下答应李明、为辽东输送的人才和物资,在李明正式就任以前,还没有发放一个字儿呢。
也就是说,平州是完全依赖自己的自然禀赋,就发展到了这个程度。
客观来说,平州人民衣着简朴,面有菜色,显然生活清贫。
上一篇:开局透露历史,秦皇汉武都炸了
下一篇:从钢七连到合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