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100节
再怎么说都好,打架都是不对的,官家可得好好斥责他们才是。”
赵顼听完后似笑非笑的看着孙思恭,道:“苏允贿赂你了,怎么让你来求情来了?”
孙思恭一听顿时扑通跪在地上,哀声道:“官家,老奴可不敢啊,老奴与那苏允是一点接触都没有,更是没有半点干系,官家请明察啊!”
赵顼呵呵笑道:“起来吧,朕当然知道你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倒是好奇,你怎么会帮他求情?”
孙思恭赶紧爬起来,谄笑道:“奴好读三国,苏允写得好,情不自禁便想着给他辩白。
太学斗殴一事,苏允并无参与其中他,但孟子集注终究是他所写,维护他的人亦是表白了老奴心中所愿,所以老奴情不自禁便有所倾向了,老奴真是该死啊!”
赵顼闻言顿时笑了起来,这老奴才真是会投人所好,知道自己喜好三国,便时不时拿三国来说事,不过,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倒是正常,也怪不得他。
赵顼抖了抖孟子集注,道:“这书你看过没?”
孙思恭不好意思嘿嘿笑了笑,道:“老奴看了,看了没有几页便睡着了,嘿嘿。”
赵顼忍不住笑了起来,道:“不学无术!”
孙思恭叫冤起来,道:“官家,这可怪不得老奴,老奴虽然识字,但学字是为了不睁眼瞎,这经义乃是真正的读书人才能学会的。
而且,老奴可是听说了,这本集注水平极高,连许多经义大家都出来公开评论,虽说有不少是很尖锐的批评,但老奴想,若是这本书水平不够高,恐怕连半点波澜都是引不起来的。
所以,老奴看不懂是正常,看得懂,那才叫奇怪呢。”
赵顼骂道:“说你不学无术还冤枉了你是不是,哼,罚你抄写孟子集注一遍,好好反省反省去。”
孙思恭顿时愁眉苦脸起来。
赵顼呵呵一笑,这倒是引起了他不少兴趣,只是身体倦怠,也没有什么心思看书,斜倚在椅子上,随意翻着看看。
但翻着翻着,不由自主坐直了起来。
这一看从中午看到了晚上,连晚餐都是一边吃一边看的,孙思恭有些担忧赵顼的身体,连着劝了几次休息,赵顼烦了,直接将孙思恭给赶出去了。
不过他的精力终究是不足,看了半本书后,已经是眼花缭乱,只能无奈放下书。
孙思恭在门口偷瞄了许久,见赵顼放下书,这才赶紧端进来一杯茶。
赵顼喝了一口热茶,感觉身体活泛了一些,随后起身在殿内走了走,神思也渐渐活泛了起来。
孙思恭搭话道:“官家,这书……挺有意思?”
赵顼瞟了一下孙思恭,道:“这等注疏圣人经书的书,怎么能用有没有意思来形容,讨打!”
孙思恭嘿嘿笑着,作势打自己的嘴巴,道:“老奴该打!”
赵顼不管孙思恭作怪,神色渐渐有些沉凝起来,不知道是说给孙思恭听,还是在自言自语,道:“拥儿不小了,也该给他物色几个老师了,苏允这经义上的造诣,倒是有资格给拥儿当老师了……”
苏思恭听着听着,心下却是骇然。
这事情一般人听了可能觉得寻常,毕竟给儿子找个老师,这也是正常的事情。
但在孙思恭这个近臣听来,却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
赵顼现在还活着的儿子只有一个,就是第六子赵佣(哲宗)。
但现在只有五岁多,虽说皇子都是六岁开始读书,但赵佣身体不是很好,赵顼也一直说晚点读书,但现在怎么着急给他找老师了?
其次是,苏允现在连个功名都没有呢,从没有皇子讲师是没有进士功名就能够当任的,立国以来便没有这个先例。
所以,官家这个想法其实是很不合理的。
事出反常必为妖。
孙思恭立时想到赵顼近来身体不好,加上赵顼一直都极为欣赏苏允的事情,难道……官家已经开始在为六王子准备托孤大臣了?
当然,托孤大臣有些夸张了,苏允目前来说身份太低,连个功名都没有,想要托孤也得是个大臣才行,但至少是将苏允纳入辅助六王子的行列了。
所以,官家已经开始在准备后事了?
孙思恭不敢搭话,悄悄将自己的身体缩了起来,期待赵顼忽略他,然而赵顼却道:“秋闱快开始了吧?”
孙思恭松了一口气,赶紧道:“官家,还有不到二十天时间。”
赵顼点头道:“明日安排解试主考官来见朕。”
孙思恭赶紧领命,随即赵顼摆手道:“算了,你将《孟子集注》给他,跟他说,朕很喜欢这孟子集注。”
孙思恭赶紧领命,官家的意思不难猜,便是怕苏允科考出意外,让主考官注意一下,就算是水平稍微差一些,也要让他过了解试。
官家这是无论如何,都要给苏允一个功名了,有了功名,才好让苏允成为六王子的讲师。
孙思恭悄悄离去,赵顼扶着额头想了许久,又召回孙思恭,道:“朕前些时日身体不好,导致经筵也许久没有开了,安排一下吧。”
孙思恭赶紧问道:“是小经筵还是大经筵,请哪位讲官前来?”
赵顼轻声道:“小经筵,请……苏居正来讲《孟子集注》吧。”
孙思恭心中大震。
看来官家是当真要重用苏居正了,不仅给安排功名,还要给他站台孟子集注,一旦孟子集注在经筵上被认可,那么这孟子集注的份量可就要大大增加了!
虽然说还是不可能止住外间的批评攻讦,但有了一层光环在,苏允就是皇帝认可的经义大家了!
第152章 暗流涌动!
便在外面关于《孟子集注》或是赞誉或是批评的时候,苏允却是埋头于准备应试之中。
章惇与苏辙轮流给苏允恶补诗赋、论策,苏允之前研究春秋孟子花费的时间太多了,他亦不是童子功,需要补的东西太多了。
苏辙与章惇一人拿着一首诗,一人拿着一份策,然后各自皱着眉头沉默。
苏允有些不好意思,静候着等着两人宣判他的死刑。
苏辙先开了口,道:“应试诗跟平时的诗的确是不太一样,只是,你这水平的确是……嗯,不拖后腿。”
章惇瞄了一眼,该说不说,其实写得算是不错了,格式、平仄、对仗等都没有问题,不过,大约是因为被苏允那些惊艳的词给吊高了胃口,因此再看这个就有点辣眼睛了。
苏允倒是舒了一口气,他自己什么水平是知道的,大约就是能够写出格式韵律合乎规则的打油诗,要写出什么传世诗词,嘿嘿,那真不行。
但只要能够敷衍得过去,也算是可以了。
听苏辙的意思,这诗大约也还是可以的,应该不至于拖后腿了。
倒是章惇对苏允的策评价颇高,道:“这策的水平倒是不错,子由你看看。”
苏辙拿过去看了看,眼睛倒是一亮,这策除了格式有些问题,但用词用典都颇为准确,而且言辞颇为优美,细读有汉书言辞之美,大约是因为抄写几遍汉书的缘故,关键是言之有物,立意颇高。
苏辙看向章惇道:“我来改?”
章惇笑道:“你改吧。”
苏辙当仁不让,拿起毛笔唰唰唰就勾勒,不过片刻,一张纸上便多了几十处需要修改的地方。
苏允瞄了一眼,顿时有些无语。
宋朝的策与后世的作文差不多,要求是不少于七百字,苏允这篇策的字数是八百字左右,然后苏辙勾勒了三四十处需要修改的地方。
还有改的必要么?
但实际上还真有改的必要。
苏辙拿着策论,一个一个的跟苏允讲解。
其实都是格式上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于,苏允在这一块上的培训太少了。
他真正进学以来,精力先是放在研究五经上,随后选定本经春秋,下了一番苦功,之后起了心思治孟子,更是前后花了半年的时间。
可以说,他的精力全放经义上了,对于诗赋论策是全然没有下过功夫的。
他倒是参加过太学的月试、季试,但章惇没有在意,他自己也没有在意,只是大约体验了宋朝的考试是什么样的,其他的就没有怎么深入了。
这会儿苏辙与章惇都没有责怪苏允,他们都知道苏允的进学情况。
一个没有怎么正儿八经上过学的人,只是稍微研究一下经义,便能够写出一本《孟子集注》的人。
诗赋写不好怎么了,策论写不好怎么了,考试考不好又怎么了?
嗯,这次科举就算是考不好,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与一本《孟子集注》相比,一次科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至于官家说就算是苏允考不好,也好给其授官,嘿,那可是万万不能的,官家若是敢下这等乱命,看到时候我们喷不喷你就完了。
这等奇才,自然是要走科举出身,你拿个荫官来,是要坏他前程是不是?
其实苏辙与章惇都劝苏允下一次再考,这一次时间太紧了,勉强去考估计也很难考上,解试就算是糊弄过去了,礼部试可没有那么好糊弄。
而且就算是过了,殿试也并不黜落,但若是取了个不好的名次,这对以后的前程也会有影响。
在苏辙与章惇看来,苏允最好是取个一甲进士,连二甲都不要考虑,如此进入前三名,天生起步就比别人要快。
宋朝官员升职是有分别的,最吃亏的是没有出身的,也就是不是正儿八经科举出身的荫官等。
他们的升迁是最难的,若是没有人提拔,光靠正常熬资历升官,可能一辈子到死都只是个中下层官员。
可若是有出身的,有正儿八经进士身份的,那升起来可比没有出身的快多了。
但若是状元出身,做到了太常博士后,直接特旨转待制出身,那升官速度就如同搭乘了火箭一般。
在章惇与苏辙看来,以苏允的才华,以及《孟子集注》的贡献,不考个状元郎都是浪费。
只是苏允却是拒绝弃考的建议。
苏允没有想那么多,他并不想花太多时间在科举上,他想尽快将四书给注出来。
有了四书集注,他苏允将会成大宋一朝最为牛逼的经义大家,都不用加之一了。
甚至可以尝试着将四书集注提前作为科举题库,这个事情比考个状元郎可有意义得多。
当然,苏允不想当状元是因为他不想吗?
嘿嘿。
对于苏允来说,四书集注只需要花时间花精力,他就一定能够写出来,但考状元么……只能说是嘿嘿了。
别人认为苏允才华横溢,是天才,但苏允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玩意。
无非是比别人多了千年的积累以及见识,然后这脑子还算是比较好用一点,其余的……嗯,武力值比较高,皮囊比较好看,腰缠万贯,腰缠巨蟒……但这些并不能保证他能够考上状元郎。
状元郎对苏允性价比太低,所以不要也罢。
啊,对对,就是性价比太低,所以苏允他不想当状元郎。
所以,只要糊弄过去,搞个进士出身,大吉大利矣。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