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102节
刚刚他们看到张璪怒气冲冲而去,不知道与王珪发生了什么冲突,但听说张璪乃是从崇德殿出来便脸色不好,看来在官家那里是碰了钉子了。
张璪去干什么,蔡确与章惇用屁股想都知道是为什么,无非便是忌惮苏轼归来呗,至于王珪现在的心态是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王珪此人看似油滑,实则阴险,之前欲置苏子瞻死地之事便可见一斑,他此去小经筵,可得小心他给苏允使绊子。
王珪亦是笑呵呵的道:“好了,老夫的事情也处理得差不多了,今日也是乏了,先回了。”
“王相慢走。”
蔡确与章惇拱手相送。
王珪摆了摆手,挥舞着大袖离去。
晚上章惇回了章府,苏允已经在他这里等候了,这是章惇昨夜交代他过来的。
章惇将今日的事情说了说,然后道:“张璪与王珪这两人应该都会参与小经筵,须得小心他们在经筵上给你使绊子。”
苏允点点头,笑道:“若只是辩经,我自是不怕他们。”
章惇点点头,对于苏允辩经上的能力,他当然也是放心的,这些时日,他旁听苏允与苏辙二人辩经,有时候都在想,苏家人的天赋是不是都点在嘴巴上了,怎么就那么叭叭的能说。
那苏辙也就罢了,骂起人来入木三分,这个是他之前就知道的,但这苏允,看着身材魁梧、那张脸又像极绣花枕头,怎么也那般能说?
只能归结于眉山苏氏族人都有这般天赋了,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能解释的。
“还是得小心一些,他们未必会跟你堂堂正正的辩经,说不定会在其他方面使绊子。”
章惇叮嘱了一番。
七月二十日,苏允早早起来,然后跟着章惇一起去皇城,到了皇城之后,兵分两路,章惇去上早朝,而苏允则是跟着小黄门前去迩英殿。
迩英殿是举办经筵的一个重要所在,乃是比较正式的场所,也有在崇政殿讲的,但在崇政殿叫说书,重视程度还是有些不同的。
赵顼将经筵安排在迩英殿,意味着这是更加正式的经筵,一旦诸公有所赞许,那么这《孟子集注》,便算是取得了皇帝、宰执的认可了。
苏允被带进迩英殿,赵顼以及诸公还没有来,苏允可以在里面先行做些准备。
苏允带来了一沓孟子集注,这是届时分给诸公临时阅读所用的,而小黄门们则是准备其他的茶水点心之类。
苏允正低头熟悉讲经资料,忽而有人靠近,苏允抬起头一看,嘿,不是那个去通知自己进宫,还收了自己一片金叶子的……甄时选么?
甄时选笑道:“苏公子,还记得我么?”
苏允哈的一笑:“这不是甄中贵么,好久不见啊。”
甄时选十分高兴道:“苏公子竟还能记得小人,小人实在是三生有幸矣。”
苏允笑道:“甄中贵这话我可不敢当。”
甄时选十分感慨道:“小人当时见苏公子便觉得是人中龙凤,想着几年后必定能够高中,十来年后,定然会跻身权贵之中。
没想到不过短短数月时间,苏公子摇身一变,竟已经是一个经义大家了,小人当时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苏允见得甄时选一脸的钦佩以及意想不到,顿时有些失笑,道:“这也没有什么,不过是备考科举时候,研究了一下经义,觉得前贤解读圣人之意并达,便试着解说一番。
没想到这书竟是流传出来,让官家看着了,官家给予我这个机会来讲经,实际上我内心亦是惶恐矣。”
甄时选嘿嘿一笑,低声道:“公子别太谦虚了,官家对您极为看重……”
他左右看了看,低声道:“……官家看您的三国演义不下五遍,您早就简在帝心了,您今日只管大胆的讲,其余的自有官家为您做主。”
苏允闻言一惊,想要起身为甄时选行礼,感谢他透露这个关键信息,甄时选却是一下按住了他的肩膀,低声道:“您别起来,以免引人注意。”
苏允微微吸了一口气,道:“甄中贵,您屡次帮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
甄时选连连摇头,道:“我们都是官家的人,官家喜爱的人,便是我们尊敬的人,官家厌恶的人,嘿嘿。”
甄时选脸上露出厉色,那句嘿嘿意味着什么,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苏允忽而想起来皇城司那个特务机构,心道这甄时选大约便是里面的人吧。
后世的人一说起古代的特务机构,第一时间想起来的便是锦衣卫,东西厂,但宋朝的皇城司其实并不亚于锦衣卫。
赵匡胤当时能够黄袍加身,便是利用当时后周没有一个可靠的信息渠道。
当时后周的宰相范质收到消息说辽国联合北汉政权要南下进攻后周,没有办法验证这个消息的真假,所以只能直接安排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御敌。
赵匡胤便是利用这个,将军队都抓在手里,随即发起政变,夺了后周的天下。
赵匡胤有鉴于此,于是重建武德司,也即是后来的皇城司。
赵匡胤得国不正,因此心思极为敏感,自然而然,皇城司也借此大肆扩张其势力。
而后来赵光义登基,赵光义得位亦是不正,抢了侄子的皇位,还逼死了侄子,他的内心比起赵匡胤更是敏感,于是皇城司迎来了第二次的大发展。
经过两代帝皇的大力支持,皇城司早就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根系扎入朝廷的方方面面。
苏允顿时对这个甄时选既是有些忌惮,又有几分重视。
别看他外表是个小黄门,可能还是个大特务,触手可能触及汴京的方方面面了。
苏允等候了将近一个时辰,外面天色大亮的时候,赵顼带着章惇等人前来了。
之所以说是带着章惇等人,是因为其他的人苏允并不认识。
不过瞧其在赵顼身后的站位,左一应该是王珪,右一当是新任枢密使孙固,而王珪身后的当是蔡确,然后与章惇并排而走的便该是张璪了。
今日是小经筵,除了宰执之外,其余的人都没有来,范围并不大,但并不意味着这场经筵的分量就轻了。
苏允忽而理解了为什么张璪会对自己的出现那么紧张,因为孙固乃是坚定的旧党,他忽而取代冯京为枢密使,这很大程度表达赵顼的态度,现在赵顼又为自己开办小经筵,在某些人看来,政治风向已经在改变了。
不过苏允其实知道,赵顼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他的坚持,直到他驾崩,依然在坚持变法改制。
不过苏允忽而想起,之前他听章惇说赵顼生了一场大病,卧床好一段时间,最近才算是好了些。
结合孙固的上台,苏辙的回归,给自己开办小经筵……苏允眉头挑了挑——跟赵顼生病有关系!
苏允又想起,听说历史上赵顼临终前,嘱咐高滔滔召回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以抗衡新党,以免孤儿寡母被新党裹挟。
所以,赵顼大病一场,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了信心,因此在做一些准备,防止有一天他突然暴毙,朝政不被新党彻底把控?
苏鱼皱了皱眉头,那赵顼抬举自己,难道真是因为欣赏自己?
毕竟若是做平衡朝政的准备,自己这个连小卡拉米都不算的布衣,自然不在这迫在眉睫的准备之内,所以,大约只是一个展示的风向标?
毕竟赵顼已经提拔了一个孙固,若是再给政事堂塞进去一个旧党大臣,那旧党的力量可能又壮实起来了。
赵顼毕竟还是想要变法改制,若是旧党大臣多了,到时候阻力又很大,所以,抬举一下自己这个小人物,营造一种风向,以敲打新党?
想及至此,苏允顿时心思通明起来。
倒不是他政治嗅觉有多么敏锐,很多事情知道结果,然后倒过来推,大约都能够推得七七八八。
嗯,事后诸葛亮,最是牛逼。
不过却是容不得他多想了,因为赵顼等人进来,苏允立即起身行礼,随后便开始进入经筵讲经了。
因为是小经筵,所以程序什么都挺简略的,甚至都没有给苏允介绍一下在座的是什么人,毕竟苏允只是个小人物,只有把小人物介绍给大人物知道的道理,哪有需要将大人物介绍给小人物认识的道理。
赵顼坐下后,略微端详了一下苏允,然后便示意苏允可以直接开讲了。
苏允心里倒是有所准备的,看着有些草率,但小经筵便是这般。
苏允按照他准备的教案开始讲,他在讲的同时,亦是在观察众人的神情。
赵顼与宰执们虽然坐姿还算端正,但神情各异,有的人若有所思,有的人神情有些不屑,有的人脸上有些赞赏,有的人面无表情。
若有所思的是赵顼。
神情不屑的是……咦,是孙固。
面无表情的是章惇。
咦?张璪脸上的神情是赞赏吧?
不对,这个人为什么会面露赞赏?
或许……这是一种阴险的神情?
苏允有些摸不着头脑,孙固是旧党,理应支持自己才对,毕竟自己是苏轼的侄子啊。
而张璪与苏轼有生死大仇,怎么会对自己一番赞赏,这根本不合理啊!
然而苏允却是猜错了,当他讲完今日的教案之后,赵顼道了一句受教,随后问诸宰执,道:“诸卿觉得如何?”
诸宰执没有人说话,赵顼正待说几句的时候,张璪忽然起身,大声道:“官家,臣聆听苏居正讲这《孟子集注》,此注极为精妙,将圣人所未发之话语尽解矣,这乃是大道之言!
臣建议,将《孟子集注》纳为科举题库之内,此为一事尔。
另一件大事,臣请朝廷追封孟圣人,将孟圣人请入文庙之内,与诸圣并列,且将《孟子》一书列为经部,与《诗经》、《周易》、《尚书》、《礼记》、《春秋》等五经并列!”
此话一出,迩英殿顿时哗然。
众人尽皆错愕看向张璪。
他们自然知道张璪与苏轼的过节,而且还是不同派系,这会儿却是力捧苏允……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王珪最为惊愕,瞠目结舌看着张璪。
张璪看到王珪的神情,心情一下子变得极为舒畅起来。
“直娘贼,你不救老子,老子便自救,我之前是得罪了官家,那我现在便顺着官家的心意,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第154章 政治荒诞剧!(51k,好消息,均订已经过三千!)
苏允亦是惊讶看向张璪。
张璪这番话已经不是简单地夸赞,而是力捧!
若是他所说的几个事情都被允许,那么他苏允便是凭借一本《孟子集注》,生生将孟子抬进文庙的大功臣!
这等成就,足以称为儒家大贤人!
赵顼对张璪的反应亦是有些惊诧,不过随即嘴角蕴含着笑意,看来,张璪是领会到他的用意了,很好,是个聪明人。
但是,亦是……个小人。
但赵顼并不在意。
张璪是个什么人,他心里清楚得很,此人为了往上爬,连之前关系不错的朋友苏轼都能够陷害,还不惜要置之于死地,其人品如何,他心里一清二楚。
史书上说帝皇用人要用贤,但那不过是宣传所需。
要用什么人,得看帝皇的需要,若是要做事的时候,用这种小人最合适不过,因为他们没有底线没有坚持,一切以帝皇所需为要。
但若是到了国家危难、新旧交接的时候,便须得用贤用忠,因为需要臣子一心为家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