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11节
苏允点头道:“我已经从州衙那边把回车院申请过来了,东西都已经收拾好了,若是不嫌仓促,甚至现在就可以去住了。”
苏迈吃惊道:“这怎么可能,你是怎么说服陈太守的,他连官舍都不让住,怎么会把驿站给咱们?”
苏允笑道:“怎么做到的你就别管了,再过几个月,叔母他们就过来了,二十几口人呢,没有大点房子可怎么住啊,就这样吧,我去找叔父,你抓紧将东西收拾一下,明天我们就搬过去,是了,给祝阿大以及田阿三说一声。”
祝阿大、田阿三两人还在黄州,他们的任务不仅包括将苏轼押送到黄州,还要继续监视着苏轼,直到上司来信召回。
苏迈欢天喜地的去给祝阿大两人通知去了,苏允看着苏迈轻快的脚步笑了笑,自己朝一侧走去,那里是苏轼的房间。
苏允与苏轼将事情讲了讲,苏轼亦是大喜,苏允此举不仅解决了他的燃毛之急,还解决了之后的隐忧。
这些日子,苏轼时时辗转反侧,就是因为家人没有落足之地。
苏轼感慨道:“苏允,还好有你啊,不然叔父可真就抓瞎了,不过,你是怎么说服陈太守将回车院给我们暂住的?”
苏允笑着将事情说了说,倒是没有怎么隐瞒,连给于公使以及陈主事银子的事情都给说了。
苏轼原本看不上这些蝇营狗苟,但苏允是因为自己一家人,给别人点头哈腰行贿,苏轼怎么可能责备苏允,反而心中充满了愧疚道:“苏允,其实当年先慈那点恩惠,就算是报恩,你也早就超过了,以后你不必再这般了。”
苏允摇头道:“叔父,侄儿此举是为了报恩,但也不全是报恩,侄儿在叔父以及大兄这里亦是感觉到家人的温暖,还请叔父莫要将侄儿视作外人。”
苏轼见苏允言辞恳切,心中极是感动,连连点头道:“没有没有,从你说是苏林堂兄的儿子开始,你在我心里便不再是外人了,以后你就是我的亲侄子!”
第20章 临皋亭
第二日。
苏轼与定惠院的方丈诚恳的感谢,并且告知已经有了住处,又因为朋友到来的缘故,因此要立即搬过去,实在是太过于匆忙,希望方丈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云云。
定惠院的方丈亦是十分理解,并且为苏轼感觉到高兴,虽然还是有些依依不舍,但还是积极帮着苏轼一家搬行礼。
当然,苏轼这边也没有什么行李可以搬的,不过一趟,便算是完成了,方丈与苏轼约定,以后请苏轼一定要多多去定惠院闲居。
也算是宾主相欢了。
苏轼搬进了回车院,高兴得不行,在驿站里面来来回回看了很多遍,看到干干净净的驿站,以及里面颇令人熨帖的家具,一颗漂泊不定的心,终于是有些安稳了下来。
有了这处落脚点,家中妻儿到来之际,总算是有落脚处了。
这解决了他心底下缠绕不去的难题,令得苏轼十分的欣喜。
但更令他欣喜的是,这回车院离长江不过数十步,他站在驿站往下看,当即文兴大起,与苏允苏迈几人道:“寓居去江干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上,此幸未始有也!”
苏允闻言而笑,这里的风景当真是绝佳,驿站建在一处突出江中的土地上,因此三面环水,而且地势颇高。
在这驿站里往外看,居高临下,长江的风景、晨夕的变化、附近的山峦,尽皆历历在目,是一处极为巧妙的观景台,也怪不得苏轼这么开心了。
苏允亦是在这里看过之后,便决定要住在这里,这里实在是太美了,看到苏轼这般开心,也不枉他花费了不少的心思了。
苏允笑道:“叔父给起个名字吧,我去找人造个匾额挂上。”
苏轼笑骂道:“你小子,造什么匾额,你还怕不够高调么?”
苏允笑了笑道:“有什么高调的,都沦落到了黄州,还不让我们自己自娱自乐了?”
苏轼闻言亦是笑了起来道:“也是,都沦落了黄州了,还能把我往哪里贬谪,没错,咱们反正无事一身轻,自娱自乐便是了!”
几人一起大笑了起来,连站在屋内看着外面几人的祝阿大田阿三都笑了起来。
苏轼笑容稍歇,仔细思量起来,思虑了片刻,道:“不如就叫临皋亭吧?”
苏迈立即叫好道:“这皋便是水边的高地,临皋亭,这个名字很合适,真好!”
苏允笑道:“这名字一听,却是再无半点回车院的意味了,哈哈哈,好好,叔父,要不要下去江边打水漂漂?”
“嗯?”
苏轼苏迈父子尽皆诧异看着苏允。
所谓打水漂漂,这是湖滨水乡的少儿常玩的一种游戏,名为“打漂漂”。
虽说这种游戏很需要技巧,玩得好的可以让石弹在水面上连跳十几步,水花起落,铮铮有声,否则石弹落水便沉,索然无味。
但这不过是小孩子玩的游戏而已,你让苏轼这个苏太守去玩?
苏允却是不等苏轼回应,自己便自顾自的走了下去,苏轼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随后也跟着下去。
苏迈也笑了起来,跟在了后面,甚至很快便超过了父亲,与苏允先比起了谁扔得更远了。
这一日,苏轼父子与苏允,三人在长江边上,扔了许久的水漂漂,笑声在江面上回荡。
少年渔夫架渔舟经过,看到两个青年一个中年在兴致勃勃地打水漂漂,诧异道:“苏允,你们羞不羞啊,都多大的年纪了,还玩小孩子玩的玩意呢?”
苏允大笑道:“没错没错,很幼稚的游戏,你玩不合适,我玩就最好啦!”
苏轼二人又再次大笑了起来。
少年渔夫有些无奈,架舟便要离开,苏允喊道:“阿回,今天有鱼获吗?”
少年渔夫便是阿回,苏允去了阿回家里几次,知道了他的名字叫阿回。
至于为什么叫阿回,是因为在江山打鱼亦是有危险的。
阿回的母亲希望阿回的父亲每次出去都能够回来,因此阿回出生之后,便给阿回取名叫阿回。
只是阿回的父亲终究是一去不回了,连尸体都没有找着,所以阿回只能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开始自己打鱼了。
阿回笑道:“今天有一条鲥鱼,这鱼做汤极为鲜甜,你一会去我家里吧,我做好了给你留着。”
苏允笑道:“你就在这里作罢,阿回,以后我跟叔父他们就住在这里了,你来我家里给我们做行不行,我叔父也想吃鱼汤。”
阿回看了一下临皋亭,知道这里乃是官人所住的地方,顿时也知道苏允的身份有些不简单了,顿时有些拘束了起来,期期艾艾的不知道怎么说了。
苏允笑道:“好你个阿回,竟是个胆小鬼么?”
阿回一听,心里顿时不服气了,驾着渔舟靠岸,一下子跳了上来,随后将渔舟系好,在舟中摸索了一阵,摸出来一条颇大的鲥鱼,然后大步走到苏允面前道:“前面带路!”
苏允一巴掌扇在阿回的脑袋上,笑骂道:“前恭后倨,都是心中不自信的表现,你装什么装,给我自然点。”
阿回趔趄了几步,顿时回头怒目而视。
苏允笑着拦着阿回往临皋亭走去,苏轼与苏迈父子二人笑了笑,亦是跟着回了。
阿回第一次进入临皋亭这样装饰华美的所在,顿时有些手足无措,苏允也不说了,以后来多了,自然就放松了。
阿回算是苏允这辈子的第一个朋友,他自然不会让阿回一直当一个渔夫,以后有机会,自然要帮帮这个身世可怜的朋友。
苏允带着阿回来到了临皋亭的厨房,这里的厨房设备颇为完备,而且原本的厨具都留了下来。
阿回看到了十分精美的厨具忍不住赞叹道:“怪不得人人都要当官,就做饭的家伙什,便比一般人家要强上许多了,阿允,你常说的叔父,就是一个大官吧?”
苏允笑道:“以前是个大官,现在便贬谪了,就是一个闲官犯官了。”
阿回摇头道:“我才不信呢,犯官能住这么好的地方?”
第21章 陈季常来啦!
阿回口中说着话,但手上可没有停,一边清洗了大锅,给下了米生了火闷着,然后又快手快脚的处理起来鲥鱼。
因为这里是昨天收拾的,还留着米面油盐以及许多的调料在,甚至还有几罐的咸菜在,因此做一顿好吃的也不算难。
阿回一边做饭一边听着苏允讲官场上的事情,听得甚是津津有味,但还是有些疑惑:“阿允,你跟我说这些做什么?”
苏允笑了起来道:“这人要脱离自己的困境,需得有超过自己环境的认知,否则只能一辈子在原有的困境里面无法自拔。
你多听一些,多了解一些,对你以后有帮助的。”
阿回笑道:“我听了这些,不过以后跟村里的人多些谈资而已,还不是该打鱼打鱼,大约也是没有什么用的。”
苏允不置可否。
阿回做饭很快,到了中午时分,鱼汤便熬得乳白,米饭亦是蒸熟,挖了几盘子的咸菜,一顿饭便算是做好了。
苏轼苏迈父子,以及祝阿大两人一起过来吃饭,苏轼喝了一碗鱼汤,感慨道:“多日不曾吃鱼,方知鱼汤竟是这般鲜美。”
苏允笑道:“叔父,我看阿回做饭还是颇有一手,要不要留下阿回,帮我们做一段时间的饭?”
苏轼笑道:“这事你做主便是了。”
阿回有些局促道:“我还得打鱼呢。”
苏允笑道:“打鱼又能挣多少钱,我不仅会补偿你打鱼的损失,还多给你一倍的薪资。”
阿回顿时高兴了起来。
阿回这便留了下来,每日回去看望一下母亲,其余时间都留在这临皋亭,反正离家里也不远。
第二日,临皋亭在换了主人之后迎来了它的第一位客人。
来客便是之前来信的人,此人叫陈慥,字季常,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但若是说出此人的典故,大家或许便都很熟悉了,这个典故叫——河东狮吼。
陈慥身着道袍常服,骑着一匹瘦马,孤身一人便来了。
其身上带着淡然气息,不像是个世家公子,倒像是个隐世修行的隐士。
老友相见格外亲切,苏轼陈慥两人一相见,便有无数的话述说。
苏允见了笑了笑,随后便带着阿回张罗着招待客人的吃食。
先是去阿回村里找人家买了鸡鸭鹅,又去阿回家里捞了几条鱼,又使唤一些农人去山上采了竹笋、蘑菇、野菜等,这才算是置办了一桌子好菜。
也就是近来春已至,下了几场春雨,才有野菜蘑菇竹笋,不然就只能吃咸菜了。
苏允买了几十只鸡鸭鹅,带着祝阿大、田阿三在临皋亭旁边下风处扎了鸡圈、鸭圈以及鹅圈各一个。
至于为什么要分开扎,是因为怕它们打架,要是相互间咬死了,可就亏大了。
苏轼与陈慥经过,苏轼惊讶道:“苏允,你扎这么多的圈,这么多的鸡鸭鹅是作甚?”
苏允指着鸡鸭鹅笑道:“陈先生须得将这些鸡鸭鹅吃完才可以走。”
苏轼与陈慥两人相视大笑起来。
陈慥果真是安心地住了下来,他与苏轼乃是少年时候的朋友。
当年苏轼在他凤翔当官的时候,两人便已经相识,而且陈慥的父亲陈公弼便是苏轼的上司。
两人交情极好,陈慥是苏轼在黄州时候最好的朋友,也可能是一生之中最好的朋友。
而两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好朋友,关键还在于二人的性情相近。
别看现在陈慥道袍素净,神情淡漠,宛如世外之人一般。
他年轻时候,性情夸诞,使酒好剑,花钱如粪土。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