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12节
有一次,回四川老家,他带着两名艳丽如花的侍女,叫她们身着青巾玉带红靴,一身戎装打扮,骑着骏马四处游玩,每到风景佳胜处,便盘桓数日。
这件事在风气保守的小城传为奇闻,陈慥也因此被父亲视为浪子。
苏轼当年与其山中相遇时,正是他与陈知府水火不相容的时候。
但是两个年轻人却性情投合,一见如故,当时就并肩揽辔,极论用兵与古今成败,以一世豪士相推许。
十几年过去,昔日饮酒击剑的游侠、携妓浪游的公子,已经变成了学道求长生的山中隐士,只有那股精悍之色还在眉间隐隐显露。
每日里苏轼与陈慥谈天说地,谈的开心了要喝酒,谈得落泪了也要喝酒,有时候半夜三更,还要秉烛夜游,有时候要自己架舟去江山游玩。
别的也就算了,喝醉了要自己架舟去江上游玩,苏允可不会由着他们。
而是让阿回寻村里有稍微大些船只的人家租了船,然后叫上祝阿大、田阿三,让阿回跟着,又让船只主人驾船,这才算是放心。
苏允管理着家里的各种后勤的工作,闲时便在旁边听着苏轼陈慥二人瞎扯淡。
苏轼也不当苏允是个小孩子,有时也会问苏允,后面苏允也不藏拙了,天南海北的跟着二人聊了起来。
若是聊诗词歌赋文章这些,苏轼自然是碾压苏允的,但若是侃大山,以苏允后世人的见识,以及他曾经玩过的稀奇古怪的东西,亲身体验过的诸多事情,苏允简直是降维打击。
苏陈二人无论是聊什么,苏允都能够插得上嘴,而且常常让苏轼、陈慥二人,哦,不,后来连苏迈、阿回、祝阿大、田阿三等人都跑来旁听,因为苏允说的东西实在是太有趣啦!
十来天的时间,苏轼与陈慥说的最多的话是:听苏允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矣。
苏允也没有当苏轼与陈慥为长辈,实际上他的心理年龄与这二人也相差不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过虚无主义考验过的人,其思想深度以及心理年龄都会更深更大一些。
因为他们常常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类的一生是否有意义,人跟蝼蚁有什么区别,什么婚娶生育又有什么价值……
一个正常人思考这些自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他的确会让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变得与常人不同。
苏允喜欢跟苏轼陈慥这样的人瞎扯淡,因为在彼此的心灵上是更加贴近的。
第22章 孝义无双苏大郎
苏轼被贬谪,如今的心态便是繁华之后的落寞。
而陈慥少年时候夸诞,如今隐出世外,自也是经历过这等心理上的变化。
二人与苏允的心态事实上是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的。
因为在这里有志同道合的人每天一起聊天,实在是太开心了,陈慥都住得不想回,若不是家里还有河东狮,陈慥可能都不回了。
住了二十来天,圈里的鸡鸭鹅都吃完了,陈慥这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苏轼亦是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竟是送出了几十里,再送就要到岐亭,这才恋恋不舍的回家。
苏允见苏轼不开心,笑道:“叔父若是想念陈叔,过段时间,咱们去陈叔家里玩不就好了?”
苏轼听了笑了起来,点头道:“没错,过段时间咱们便去。”
反正都闲得很,想去就去呗。
然而虽然苏轼管不着官场事,但可不闲。
苏轼来到黄州之事渐渐传扬了出去,陈慥的到来只是一个开始。
先是旁边村子有仰慕苏轼才华的邻人,先是之前租船的主人,名叫郭遘,郭遘家里有一条大船,船是用来运送药材的。
苏轼与陈慥隔三差五就租船出游,久而久之,与这郭遘也算是熟了。
郭遘十分仰慕苏轼苏允的才华,陈慥走后,郭遘尝试邀请苏轼苏允去家里吃饭,原本只是试一试,没想到苏轼竟然不嫌弃。
郭遘大喜,赶紧请了好友作陪,他的好友一个叫潘丙、古耕。
潘丙是个屡试不第的书生,早已绝意功名,卖酒为生;
古耕道为人热心,四处揽事,颇有侠义心肠,苏轼戏称他为唐代侠士古押牙的子孙。
虽然都是市井中人,但是豪爽、讲义气。
他们热烈地仰慕苏轼的才华和人品,亦是十分喜欢苏允,在喝酒之中,苏轼将苏允的事迹讲给他们听,他们十分钦佩苏允的为人,称苏允为古时侠客。
于是郭遘请客之后,他们又分别请苏轼苏允去他们家里吃饭。
吃了别人家的酒肉,那自然要礼尚往来,于是苏轼亦是请他们来临皋亭喝酒,一时间,苏轼的日程竟是满满,与那些官员日常应酬都要多了。
在这期间,住在长江对岸武昌车湖的王齐愈、王齐万兄弟,也慕名前来拜访。
王氏兄弟祖籍四川,是苏轼的同乡。
这一日,苏允起早,今日没有人宴客,也不需要宴客,他便打算今日与阿回去钓鱼。
他自己去是空军概率颇高,但与阿回去又不一样的,阿回知道哪里有鱼,什么天气去哪里钓鱼,用什么饵料,阿回都一清二楚。
不过正准备出门的时候,便听到外面有声音:“请问苏使君在家吗?”
苏允出门一看,两个样貌相似的中年人,一看便是兄弟二人,两人看到了剑眉朗目的苏允,尽皆目露欣赏之意,年纪稍大一些的男子笑道道:“小哥可是苏使君之侄苏允苏小哥?”
苏允顿时有些诧异道:“客人怎么知道小子?”
年轻一些的男子笑道:“苏小哥却是不知道,附近的人都知道苏使君寓居黄州临皋亭,而苏使君侄儿苏允,受滴水之恩,而以涌泉相报,都说苏允小哥颇有古时侠客之风,因此我兄弟得以知悉。”
苏允顿时有些哭笑不得,听这话还不知道吗,肯定是郭遘等人与苏轼来往之后,与友人吹牛逼的缘故呗。
不过说来也是正常,就算是后世,普通人家谁要是有机会与当过大官的人有所来往,谁不愿意与朋友吹嘘一番,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而自己这样颇有传奇意味的人,更是要大吹特吹一番,才能够显得他们与苏轼的交情颇深才行。
苏允的诧异不过片刻,毕竟以苏轼的名气,就算是一条狗在他身边,很快也能够传播大名,何况自己呢。
苏允赶紧行礼道:“二位客人可是来拜访家叔而来,未请教二位客人高姓大名?”
年长的人笑道:“我叫王齐愈、这是我弟弟王齐万,我们亦是蜀人,便住在长江对岸武昌车湖,听闻苏使君寓居临皋亭,便冒昧前来拜访。”
苏允闻听此言,顿时喜道:“原来是老乡,二位客人快快请进,我叔父正在读书呢,若是知道有乡人来访,定然要开心得很了。”
苏允赶紧将二人请进临皋亭,苏轼听说有老家的人来,果然很是高兴,兴高采烈的与之交谈起来。
苏允笑了笑,今日看来是钓不了鱼了,赶紧叫祝阿大田阿三跟着阿回去整饬酒席。
最近苏迈去南郡了,临皋亭这里有苏允在,不用苏迈多操心,苏轼担心家人,于是让苏迈回去南郡照看,到时候与苏辙一起来就好了。
祝阿大与田阿三两人的职责本是来监视苏轼的,没想到这些时日竟是被苏允当成了仆人使唤。
不过二人不仅没有不开心,反而做事十分积极,其中缘由无非是一旦有客人前来,他们二人可以混上一顿好吃好喝不说,有时候苏允开心了,还会给他们一些赏钱。
这些时日,什么竹笋、野菜、蘑菇之类的采摘,尽皆是二人负责的,有时候阿回忙不过来,他们还会帮着杀鸡宰鹅,已经成长为两个十分出色的家丁了。
苏允安排完事情之后,便回到了客厅,陪着王家兄弟一起聊天。
王家兄弟见到苏允,十分热情,与苏轼谈起现在苏允在外头的名声。
“……子瞻,你知道么,现在外面都知道你这个好侄子,不仅长得颇类狄武襄之子,关键是其孝义无双,现在外面都知道苏使君身边有一个孝义无双的苏大郎呢!”
王齐愈笑道。
苏轼闻听此言,亦是十分满意点头道:“我这侄儿,帮我良多,这家里的事情尽皆是他在操持,我历来不通俗务,长子迈亦是不经事,若非有苏允在,我们父子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呢。
而且,我这侄儿不仅通俗务,其性情更是高风亮节,之前我们经过春风岭之时,我当时心情抑郁,于是写下一首诗,苏允见了之后说我不该消沉,还特意写了一首词安慰我,这首词是这么写的……”
第23章 江右苏郎
苏轼将苏允抄袭的词给吟诵了一遍,王齐愈兄弟二人听了一遍,顿时都十分吃惊。
他们十分赞赏苏允的孝义无双,亦是赞赏苏允精通各种俗务,但没想到苏允在诗词上竟然也有如此才华。
但随即意识到,这是苏轼要为这个侄儿扬名呢,这才专程在自己二人面前谈论这个侄儿的诗词。
也就是说,苏轼可能想要给侄儿谋一个好前程了。
王齐愈兄弟对苏允又看重了几分。
想来也是,苏轼才名天下扬,朋友遍天下,有苏轼在旁指点,这个苏允在文学上的才华不可能差。
一旦考上科举,有昔日的朋友照料,而且苏允其人又对俗务十分精通,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名臣良相的料子啊!
王家兄弟相视了一眼,尽皆明白了苏轼的意思,回去之后,他们自然要努力帮苏允扬名。
科举这个东西,算是很公平的了,但有名气跟没有名气,相差却是很大的。
就算是同时考中进士的两个人,一个人名气大,一个人没有名气,相差亦是极大的。
有名气的人,天生就会被那些大官眷顾,比起没有名气的人来说,其起点可就高很多了。
当年苏氏兄弟,先是因为张方平赏识,后又得欧阳修扬名,因此兄弟两个年纪轻轻便扬名京城,后来中举之后便一路青云直上了。
若非新旧党之事兄弟二人在仕途上的发展可能比现在要快得多。
苏允在旁边,以他对人情世故的了解,自然明白苏轼与王氏兄弟的意思,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他早就跟苏轼说好了,他并不想读书做官,但如今看来,苏轼并没有放弃这个想法。
不过苏允也懒得说了,反正他自己没有这个想法,苏轼总不能绑着他去吧?
苏轼与王家兄弟相谈甚欢,吃饭喝酒更是十分享受。
此时乃是三四月份,正是天气暖和的时候,苏允将案席安置在临皋亭临江的观景台上。
观景台边上用茅草挡住了北风,如此对着滔滔江水吃饭喝酒,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
这一次之后,王齐愈兄弟亦是时时前来,苏轼也常常扁舟独往,每次过江必定拜访王家。
有时遇上风起浪涌,不能当天回去,便留宿在那里,王氏兄弟杀鸡炊黍,热情款待,往往一留数日。
王家兄弟谨记苏轼的暗示,时时替苏允扬名,四月底的时候,苏轼让苏允跟着他一起去武昌,武昌人得知苏允去时,竟是令得王家一时高朋满座,据说都是来看宋朝‘人样子’是什么模样的。
苏允哭笑不得,心想你们兄弟两个是怎么扬的名啊,孝义无双你不扬,家学渊博才华出众你不扬,偏偏就扬了个相貌美呗?
实际上当然不是如此,王齐愈兄弟二人其实是盛赞苏允的孝义,又赞叹其才华的,至于相貌上也就是在结尾稍微点了点,说是什么【容貌奇美,颇类狄武襄之子】。
其实也是正常操作来的,但世人还是比较直接的,以孝义传名、才华出众的人多了,但长得【容貌奇美】【宋朝人样子】的人可不多啊!
这一看,武昌人心满意足了:果然称得上【容貌奇美】【宋朝人样子】!
于是江右苏郎大名传遍鄂州。
不过一月时间,大家都知道江右黄州贬官苏轼的侄子苏允【容貌奇美】,乃是【宋朝人样子】的美名,人人皆称江右苏郎。
于是这下子可就热闹了。
临皋亭原本就是长江边上的水上驿站,长江上经过的船只都可以在临皋亭边上停靠,江右苏郎的名声传开了之后,临皋亭天天有不速之客。
有些是从鄂州专门而来,将船停在岸边,然后人直接跑到临皋亭往里闯,就为了看一眼江右苏郎。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