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110节

  “……即便是一个妾,也不能以花魁的身份过去,否则他很难跟长辈交代。

  所以,首先我得先从良,你决定好了没有,从良就是要放弃花魁身份了,我们为了这个花魁身份付出东西可不少。”

  青年点头道:“那就从良!你从良了,加上还是完璧之身……

  嗯,不能先从良,要因为他而从良,而且是那种舍弃一切为他而从良,如此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便敲定了方案,随即两人又再次查漏补缺,直到外面天色蒙蒙亮,才算是最终确定方案。

  青年伸了个懒腰,露出疲倦的笑容,道:“大约是天衣无缝了,一个绝色花魁,为了他舍弃花魁身份,放弃多年积攒下来的体己钱,放弃所有的东西,就为了跟他在一起。

  嘿嘿,就算他再怎么铁石心肠,也不能拒绝这么一个女子,而且咱们所求也不多,仅仅是要一个妾侍的身份,不由得他不上当,哈哈。”

  柳香兰点点头道:“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青年洒脱一笑,道:“这个对我来说,易如反掌。”

  柳香兰点点头,自己这个搭档看似不靠谱,但实则亦是个天才人物。

  出身辽国权贵世家,在宋国潜伏将近十年,不仅没有暴露身份,还操控了许多大宋官员,连大宋宫里的事情,都能够轻松得知,可见其能力。

  而运作一个年轻人跟自己见面,想来亦是轻而易举,就算他是大宋朝最出色的年轻人亦是如此。

  苏允并不知道黑暗之中一张大网已经朝他兜来,他的生活十分忙碌。

  苏允没有实现他请文煌华等人连吃三天的诺言,因为中秋节第二天,太学就结束休假,开始上课了。

  苏允白天在太学上课,晚上要么去苏府,要么去章府,由苏辙与章惇轮流上课。

  苏辙与章惇已经给他准备了大量的题目。

  因为科举是熙宁年间改革,到现在只有五六年时间,三年一次科举,因此礼部试殿试的题型不多。

  但没有关系,苏辙与章惇利用关系,从州县收集这几年的题型。

  因为宋朝解试都是州县自主出题的,因此有大量的题型可以收集。

  但也有所选择,偏远州县的不要,因为他们教学水平低,出的题目相对也简单,指导作用并不大。

  所以苏辙与章惇收集的以江浙、福建、河南等这些科举重镇的题型为主。

  即便如此,收集了起来,也足足有数百份题型。

  而这数百份题型,苏辙与章惇要求苏允在这半年内尽数做完。

  当然,实际上并不可能全然做完,但里面是存在着不少重复的题型的,所以真正筛选下来,也就上百份题。

  即便是如此,也不可能在半年内做完。

  按照正常科举,一份题型的完成时间是三天,上百份题型,至少也要一年的时间才可能完成。

  所以要完全做完是不可能的,但苏辙与章惇也帮他规划好了。

  前期肯定是要进行高强度做题,中间则是以破题大意即可,到了快要考的前一个月,则是要按照科举的强度来做题了。

  所以,一百份题目,也就刚刚好而已。

  苏允刚开始还坚持去上课,但他很快就放弃了。

  因为太累了。

  然而就算是白天做题,晚上苏辙与章惇修改讲课,苏允依然累得半死。

  没办法,一份题本是分作三天来做的,他一天就得做完。

  然后做完晚上还得修改,这种强度之高,也就只有高三那年堪堪相比了。

  不过苏辙与章惇也说得很清楚,别人基本上都是童子功,从八九岁开始就开始学。

  然后十几岁开始参与科举,一路磨练到二三十岁,至少也是十几年的功力。

  而苏允之前花了半年时间,这会儿又只有半年时间,别人十几年功夫,你只花一年的功夫,就想跟那些十几年寒窗的人相比?

  是不是太不把天下人看在眼里了?

  而且,就算是如此强度,也就才有三分可能上榜,至于其余七分,只能交给天意了。

  苏允这般忙碌,却是让柳兰香苦苦等候了好几天。

  “今天还接触不到?”柳兰香问道。

  青年苦笑了一声道:“前天我让太学的一个学生去请苏允过来樊楼,人家当场就给拒了,说是已经开始在准备春闱了。”

  柳兰香顿时有些无语,道:“秋闱结束才几天啊,他这么快就开始准备了?”

  青年安慰道:“没事,马上就放榜了,他考中贡士,总得应酬应酬吧,到时候他总得来樊楼,我会密切关注着的,你只需要准备好你这边的事情就好了。”

  柳兰香点点头。

  八月二十三,这一日便是开封府放榜的日子,这一日,整个汴京的目光都看了过来。

  金水桥外北巷口,这里是外城最接近郊区的所在。

  这里比城内要破败许多,但却是宽敞了许多,有一些独立的小院子,院子后甚至还有菜园子可以种菜。

  一处小院之中,院中一棵柿子树,柿子还是小,而且都是青色。

  树下放着躺椅,一个身穿农家女衣衫的女子瘫在椅子上,晨光穿过树叶洒落在她的脸上,那是一张连粗陋的农家女服饰都难以遮掩的丽色。

  “姐姐!姐姐!我们今日去看放榜吧!”

  人还没有到,但声音却是已经从院外传进来。

  元宝儿跃过门槛,跳进院子中。

  张清荷伸了一个懒腰,曼妙无比的身材展现无遗,慵懒着道:“有什么好看的,之前鄂州解试放榜的时候咱们不是看过么,有什么值得惊奇的?”

  元宝儿立即道:“那可不一样!鄂州的那些读书人要么又老又丑,要么就是土不拉几的乡下书生,就没有几个长得又好看,才华又横溢的青年才俊,看着忒没意思。

  但这开封府试可就不同了,这里是汴京,青年才俊如同过江之鲫,有不少都是出自世家大族,好看的,才华横溢的,那都是数不胜数!

  而且啊,这边可是有榜下捉婿的传统,嘿嘿,这个可有意思了!

  哦,我刚刚跟那边的李婶聊天,她说前些天城里就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就是那苏郎。

  从贡院一出来,被那些提前去踩场的捉婿人给盯上了,那些捉婿人冲击贡院,就为了抓住苏郎!

  吓得苏郎爬墙跑掉了,哈哈哈哈,笑死我了,我都能够想象到那家伙狼狈的模样!

  姐姐,咱们今天去看,要是能够看到那苏郎被捉婿人撵着跑,那可太有意思了,姐姐,咱们去吧,去吧。”

  张清荷支起半个身子,好奇道:“你说的是苏允么,都还没有放榜,别人捉他做什么,他一定能中贡士么?”

  元宝儿笑道:“就他那张脸,就算是没有考上,人家也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好不好。”

  张清荷想起苏允那张俊秀无比的脸,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道:“那倒也是。”

  说完她忍不住笑了起来。

第161章 放榜!

  元宝儿亦是大笑不止,忽而想起了什么,问道:“姐姐,我听说那苏郎最近好像又写了什么书,听说很厉害的样子,说是那什么子都因此进太庙了。”

  张清荷奇道:“什么书?”

  元宝儿皱起了眉头,笑了一会道:“孔子?栗子?反正是什么子,那大娘说不清楚,我也不懂,反正好像是好厉害的样子。”

  张清荷道:“曾子、孟子、颜子?”

  元宝儿眼神一亮道:“好像是孟子,然后是什么集注什么的,是了,是孟子,最近不是传说孟子进太庙了么?就是他!”

  张清荷笑道:“应该是进文庙吧,太庙乃是皇家家庙,除了帝皇,也就是功臣能进,孟子是儒家圣人,进的是文庙才是。”

  元宝儿嘟囔着嘴,道:“那我可不懂,什么文庙太庙,不都是庙。”

  张清荷笑了笑,心下却是吃惊,她不是无知小女儿,她从小是被当做花魁培养的,文人的事情,她是十分了解的,自然知道这个事情是何等重大。

  若此事是真的,那现在的苏允,可不是以前那个苏郎了。

  以前的苏郎,就是一个会作词,样貌俊美的青年才俊,而现在的苏郎,可是一手将孟子抬进文庙的儒家贤人,就算是大官权贵见了,都得尊敬的称呼一句大家!

  张清荷不由得赞叹:这才多长时间啊,认识他到现在也不过两年时间,他便从黄州一个贬官之侄一路成为闻名遐迩的江右才俊,现在又成了儒家大贤,可能再过几年,就是官场新贵了!

  “姐姐!姐姐!……我们去看嘛!我们去看嘛!”

  张清荷的思绪被元宝儿打断,回过神来,歪了歪脑袋想了想,反正有些无聊,那不如,去……看看?

  ……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随便金鸑鷟,三台仍借玉连钱。

  话浮酒影彤霞灿,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这是唐代徐夤的所写的诗,名曰《放榜日》,描绘的就是放榜之时全城轰动的景象。

  其实宋朝的放榜日比唐朝时候还要轰动得多。

  虽说今日放的榜只是解试榜,但其热闹之处依然不逊色盛唐。

  这里毕竟是开封府试,能够在开封府试中上榜的,在礼部试中脱颖而出的可能性也要大很多。

  开封府近水楼台先得月,无论是试卷难度也好,试卷的题型也罢,都是最为贴近礼部试的。

  开封府试的竞争很大,能够在开封府试中入榜的,基本上就没有水平差的。

  所以,开封府试榜上中上水准的贡生,基本上都能够中进士。

  这会儿就有人要问了,开封府试既然竞争这么大,那为什么还有许多外地考生非要迁入开封府参加考试呢?

  难道不是在地方上先过了解试,然后再去礼部试碰运气不更好?

  当然是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学子,所以州县解试还是有许多学子去考的。

  但总有一些心存高远的学子,在他们看来,开封府试竞争大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宋朝的解试跟后来的明清不同,明清时候过了乡试便是举人,举人是可以当官的,而且拥有许多的权利。

  但宋朝的解试只是礼部试的资格考试而已,过了解试,你只获得参加礼部试的考试资格,除此之外别无所用。

  所以,明清学子有不少是跑去竞争小的地方去参加考试,有的甚至跑去边疆地区,先把举人身份拿下来再说。

首节 上一节 110/2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