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134节

  因为有苏辙操心,苏允便像是牵线木偶一般,放弃思考,任由摆布,可即便是如此,苏允依然觉得很累。

  章家是福建大家族,章惇作为这一辈中最有出息的一个,女儿要出家,章家特别重视,虽然说在老家的人没有办法过来,但在汴京的章家人基本都出息了。

  章惇有名有姓的同辈兄弟就有章孚、章会、章阅、章庆、章崧、章棠、章恢、章忱、章慥、章珪、章局、章弼、章淳、章华、章达、章怡、章革、章恽……嘿嘿,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除了在州县为官没有来的,其余基本都来了。

  还有长辈啊,晚辈啊,每次章惇那院子都满满都是人,每次到了问候家人的礼仪中,苏允整张脸都要笑僵了。

  虽然说知道这些天马上就要公布进士榜,已经是尽量在减少流程,以免与公布进士榜有冲突,即便如此,流程依然很是繁琐。

  苏允甚至怀疑,宋人不愿意和离,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结婚这种事情一辈子一次就足够受了!

  苏允又想起来,为什么当年苏轼的母亲要资助自己的父母结婚,这会儿才算是明白了。

  这么繁琐的婚礼,没有钱根本就操办不起来好么!

  苏允这边每一个环节都是花钱如流水,若不是他来京之后搞了个鸡蛋灌饼,现金流充沛,估计连婚礼都没有钱搞了。

  实际上章惇那边也难受,苏允要花钱不假,他嫁女儿花钱一样也不少。

  嫁妆只是其中的大头,实际上在这些程序之中,什么纳采、什么纳币之类,亲属都会到场,到场就要摆宴席,亦是花钱如流水。

  章惇志向远大,因此为官上也是清廉,基本不会在钱财上动手脚,靠的基本上是自己的俸禄。

  虽说宰执的俸禄很丰厚,只是一大家子用钱的地方也多,储蓄并不算很多,操办起来这些亦是有些吃力。

  苏允知道这个情况,在彩礼之外,又给章惇送过去大笔钱,毕竟彩礼都会让女儿嫁过来的时候一起带过来的,章惇也花不得。

  章惇感慨道:“好在自己只生了一个女儿,不然连女儿都嫁不起了。”

  苏辙闻言沉默了。

  他最近又生了一个女儿……加起来已经有五个女儿了。

  他这次帮苏允操办婚礼,不仅知道结一次婚男方家要花多少钱,女方家要花多少,他大约心里也有了底。

  不能再生了!

  这是苏辙这会儿的想法。

  苏允见苏辙模样,肚子都要笑痛了。

  他想起历史上苏辙晚年的时候,还真的是嫁女儿嫁穷了。

  苏辙生了三个儿子,五个女儿,后来他已经是当上了宰执,但却连汴京的房子都买不起。

  “子由有五女,负债如山积。”

  在与好友章惇通信时,苏轼想到弟弟苏辙的近况,不由这般写道。

  就在前不久,为给小女儿陪嫁,苏辙不得不“破家卖田”,得9400贯钱,方才凑齐了一份嫁妆。

  嗯,宋人生女儿当真就是赔钱货。

  自隋唐而上,世人无论入仕还是通婚,首看家世门第。

  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也就是说,宋人娶亲嫁女,已不太看重家世。

第183章 授官宣义郎!

  既然不看重家世门第,又看重什么呢?

  司马光在注《书仪·亲迎》时候道:“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至于立契云:某物若干,某物若干……”

  资财已经取代家世,成为宋人通婚以前的首要评判标准。

  这个事情到了南宋也是一样,南宋名臣李光“喜”得爱女,友人写信向他道贺。

  谁知李光却满脸愁苦地回复道:“我家有五个女儿,这下可好,盗贼都不会来‘光顾’了。”

  所以,宋人喜欢生男孩甚过于生女孩,而在民间底层百姓,最怕生到女儿,甚至有生了女儿直接扔掉掐死的。

  不过,苏允笑归笑,心里却是有些想法,须得给苏轼苏辙两位叔父置办一份产业才是。

  苏辙自不必多说,三儿五女,到嫁人娶妻的时候,他都能脱一层皮。

  至于苏轼嘛……哈,给他置办一份产业,到时候预留着给他贬谪的时候用。

  嗯,给苏迈几兄弟买几套小院子吧,免得到时候结婚还得寻人借房。

  这是真事,苏轼儿子结婚的时候,苏轼找好朋友范镇借的房子。

  嗯,苏迈年纪也不小了,也该结婚了,元丰八年,苏轼一家就要回来了,到时候阿迈也要结婚了吧?

  过段时间有空了,倒是得准备给他们一家准备一套院子,再给阿迈准备一套婚房才是。

  十天时间,已经是对流程简化再简化,也仅仅是完成纳币,至于问期,也就是双方沟通结婚的时间,也还没有走到。

  因为这选择时间,是需要寻找良辰吉日,是要寻人去算的,算好了后,双方再商量一番。

  好嘛,十天时间,能够走到这个程度,已经是效率极高了。

  不过这也算是初步达成目标了。

  这会儿就算是让人给榜下捉婿了,也可全身而退了。

  四月二十日发榜。

  苏允照例没有去看榜,就在家里等着,阿回等人已经做好全部的准备,打赏报喜人的红包、打扫沾喜气邻居的铜钱,以及各种祭祖的东西等等,尽皆准备完毕。

  苏辙一家人以及章惇一家人,早早就来到苏允府上一起等候消息,大家吃吃喝喝的,倒也是快活。

  到得早上十一点左右,外面忽而响起爆竹声,阿回疯跑了进来,脸色狂喜,大声喊道:“状元郎!公子是状元郎!公子高中榜首,乃是今科状元郎!”

  大堂顿时沸腾了起来。

  章择几兄弟,苏辙家的几个孩子,尽皆欢呼跳了起来。

  章惇与苏辙相视了一眼,尽皆看到了彼此眼里的狂喜。

  中进士是有心理预期的,但中状元郎,他们却还是有些不太敢想!

  三元及第啊!

  大宋朝至今一百二十年,才有几個三元及第的?

  满打满算,也才六人!

  二十年出一个的旷世奇才!

  章若整个人都有些熏熏然:我家阿允,三元及第矣!

  虽然问期结果还没有出来,但大约也就几日时间,到时候她直接便是状元郎夫人了!

  章若虽然不愿意强迫苏允上进,但哪一个女儿家没幻想过自家夫君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在大宋,最大的大英雄便是东华门外唱名者。

  章若含情脉脉看向苏允,却见苏允与她一笑,随后与苏辙与章惇说笑起来。

  章择等人纷纷跑出去外面,看阿回给报喜人打赏,他们则是去撒铜币沾喜气去了。

  大堂里面顿时安静了下来。

  苏允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朝苏辙以及章惇跪下,口中道:“谢过二位叔父,若无二位叔父谆谆教诲,允无今日!”

  苏辙笑道:“你叫我叔父也倒罢了,你唤子厚什么?”

  苏允跪着抬头看向章惇,章惇端坐,捋着胡子,满意地看着自己,笑了笑,再叩首,道:“小婿见过岳父大人!”

  章惇笑道:“好了好了,自家人的,不用这么客气,若儿,快将你夫婿扶起来。”

  章若赶紧过去扶起苏允,扶起来后,双手也不拿开,身体紧紧贴着苏允的手臂。

  章惇见到女儿的小女儿态,心里不觉得恼怒,反而是大感欣慰:有婿如此,老丈人哪有不满意的!

  苏辙在殿试之后立即安排订婚之事是正确的,因为殿试结果一公布,苏允便忙碌了起来。

  中进士的快乐是激烈而持久的,这种快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被苏允更加清晰地感受到。

  先是参加“期集”。

  所谓期集就是在授官之前,新登科的进士聚集在一起举行一些活动。

  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朝谢、登黄甲叙同年、拜谒先师先圣、赐闻喜宴、编刊同年小录、立题名碑等等。

  随后是朝廷安排举办的赐绿袍靴笏、导从前引、朝谢皇帝、赐闻喜宴、赐御制诗、编登科录、立题名碑、释褐授官等恩荣。

  宋朝贡举期集颇为隆重,其中以朝谢、赐闻喜宴和释褐授官更为突出。

  原本唐代科举进士放榜之后,首先需要拜谒宰相,这样很容易造成结党营私、朋党之争,到了宋代明令禁止应举士人向知贡举谢恩。

  不过讽刺的是,宋代禁止应举士人向知贡举谢恩,但是党争却是历代之最。

  一连串的活动下来,即便是苏允身体之强健,亦是感觉疲倦不堪。

  倒不是身体吃不消,关键是他作为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几乎什么活动,他都是其中的中心,每天要应对成百上千人,精神上的确是顶不住。

  不过释褐授官之后,活动总算是消停了下来。

  宋朝贡举的最大恩荣是释褐授官。

  唐代明经、进士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不能直接入仕做官。

  必须再经过吏部铨选考试,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职,脱去粗麻布衣,换上官服,即所谓“释褐授官”。

  因而,唐代许多士人明经、进士及第多年之后,仍为一介布衣,未能释褐授官,以致有出身二十年而未获禄者。

  如一代文豪韩愈,就是这样的倒霉蛋。

  贞元八年他进士及第,因为吏部的考试不合格,磋砣三年,尚未入仕。

  于是贞元十一年他三次上书宰相而求仕,自称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希望能通过当朝宰相的论荐获得一官半职,结果是三次上书均不获垂怜。

  他只好离开京城长安,到宣武军节度使董晋的麾下做幕僚,被辟署为观察推官,才踏上了仕途。

  这样的惨痛经历在宋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宋初承袭了五代以来的规则,但自太平兴国二年开始,进士、诸科及第、出身者可以不经关试皆释褐授官。

  按照惯例,第一、第二等进士并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

  同出身进士及诸科,并送吏部,免选优等注拟初资职事、判司簿尉。

首节 上一节 134/2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