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173节
苏允只觉得好玩。
王舜臣的成名战便是种朴这个主将被伏杀后,他大发神威,将军队带出绝境。
但现在两人却可能不再有太多交集的机会了。
种朴倒是没有太多的将门子的傲气,也可能是因为面对苏允这个状元郎,将门子也得收拢起爪牙。
种朴忧心忡忡告诉苏允,他的父亲种谔自从永乐城之后,背上生了痈疽,病得很重,并不是故意怠慢苏允等人。
苏允忽而想起,好像种谔的确是背上生了痈疽,在永乐城之败后,很快就死去了。
那这种朴的确不是说谎。
苏允随后关心的问候了一下病情,问了一下有没有寻名医云云,关心了一番,随后便跟种朴告辞。
“苏钤辖请稍后。”种朴叫住了苏允。
苏允回头看向种朴。
种朴问道:“苏钤辖是要去绥德军么?”
苏允点点头道:“我的差遣之中便有一个知绥德军,所以我打算日常便在那边了。”
种朴点点头道:“您若是能够留在延州的话就更好了,当下我父亲重病在床,无法视事,有许多事情都不太好决定,您是兵马钤辖,这些事情您来做主更好一些。”
苏允笑道:“延州事自有都督厅治,鄜延路军事亦有五司厅治。
种经略无法视事,自然有都总管、副总管、都监同签书等共同治事。
某虽然为兵马钤辖,但在军事上不过一新人,又懂得什么,留下来也做不了什么,就怕给经略司添乱,还是算了吧。
所以某打算去绥德军做些治民的工作,也近距离学习一下军中事务。”
第222章 初抵绥德军
苏允不知道种朴是不是在试探他,但苏允所说的话却是真心话。
他的确不想留在延州,而是想去最前线看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必须去最前线看看,才能够明白到底大宋朝面对的是什么东西,又或者说,大宋朝的军队又是什么东西。
种朴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竟是劝了几句,但见苏允态度坚决,便只能作罢。
第二日,苏允从延州出发去绥德军。
出了延州城,一路上堡寨密布。
这是大宋的堡垒进筑的结果。
也是宋朝失去了横山这道最后的屏障的结果。
康定元年,李元昊率十万大军南下,一路攻破延州北部的金明寨,并乘胜包围延州。
延州十万火急,知州范雍马上派人四处求援。
结果,李元昊“围点打援”,在三川口埋伏从周边赶来的一万多宋军,将其全部埋葬在三川口。
幸好此时天降大雪,西夏后勤补给不济,被迫撤军,延州才得以保全。但延州以北以及横山一带都被李元昊所占。
三川口之败,让宋廷上下一片哗然。
失败也让宋军前线的指挥者们出现了严重分歧。
韩琦认为,宋军在西北虽有几十万之众,但分别守在那么多城寨,反而容易让西夏人各个击破,不如主动进攻,寻觅战机。
范仲淹则认为,主动进攻是军事冒险,应该采取“持重防御”的策略。
宋廷这边各说各话,而李元昊并没有停止入侵的脚步。
康定二年,他又率十万大军进抵渭州。
韩琦急忙派大将任福率一万八千人前往抵御。
结果,任福轻敌冒进,在好水川中了夏军的埋伏,他本人战死,宋军几乎全军覆没。
好水川之战后,宋廷对范仲淹“持重防御”的观点愈加认可。
而在当年,李元昊再次领兵十万,进攻镇戎军。
结果,没有吸取教训的渭州知州王沿,派遣葛怀敏率军一万主动迎敌。
葛怀敏被西夏人诱到定川寨的埋伏圈中。
因为寨中无水,葛怀敏只能率军突围,结果其本人战死,余部近万人被俘。
李元昊于是乘胜大举入寇,深入宋境六七百里,烧伤劫掠,如入无人之境。
三战全败,一时间大宋朝廷上下尽皆患上恐夏症。
大宋朝廷上下,尽皆认为,绝对不可以与西夏打野战,于是这堡垒进筑的战略彻底成为了国策。
苏允对此亦是十分了解,也对这个策略比较认可。
因为这与西夏人大战的特点有关。
西夏人战时当兵,闲时为民,装备衣食全部自给。
他们出征时,往往只带一个月的口粮,除了作战部队,还配备战斗辅助人员随时掠夺军资、粮草、俘虏、牲畜、财物,以解决军队给养不足和本国劳动力、兵员短缺问题。
这种后勤补给方式,让夏军拥有轻便灵活的特点,夏军的精锐骑兵“铁鹞子”,既可以快速进军,长途奔袭,也可以在西北的丘陵沟壑中辗转腾挪,让只靠两条腿跑路的宋军望尘莫及。
不过,夏军也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后勤保障能力极差,无法持久用兵。而且,出战兵力越多,其持久力就越差。
而只需要利用夏军补给不济的特点,坚壁清野,坚守不出,以避其锋,便可以让西夏军无功而返。
而这种作战方式运用得最为成功的乃是种世衡以及范仲淹。
种世衡镇守延州时,因外围堡寨被大量遗弃,延州已无险可守,岌岌可危。
种世衡意识到堡寨的重要性,于是在延安东北二百里的地方,根据废垒兴建了新城,以强化点式防御。
在筑城的过程中,种世衡因成功解决了城市的水源问题,凿开地下的石头而得到泉水,因此将这座城市命名为清涧城。
种世衡在修建清涧城后,继续向前修筑新的堡寨,不断把宋军防御前沿向前推进,在延州形成了一个立体防御体系。
种世衡的做法启发了范仲淹。
于是,范仲淹又把清涧城的经验推广开来。
实际证明,这种战略是很有效的。
宋军由清涧城开始,步步为营,稳步推进,深入西夏境内数百里,收复大片国土。
有了种世衡的成功经验,范仲淹又于康定元年修筑了大顺城,打通了延州、庆州二州的联系,使得二州可以互相救援,而这里也成为宋军深入西夏的桥头堡。
苏允看着这些堡垒,心下有些感慨,怪不得大宋朝每年那么多的军费扔进去都听不到什么响动,看看这人造的堡垒,其中耗资之巨,着实是难以想象的。
苏允能够想象得到,若是此时能够从高空往下看,这密布的人造堡垒,应该是极为壮观的。
苏允等人穿过堡垒群,一日便抵达了绥德军。
绥德城亦是一座堡垒,扼守无定河与大里河的交汇之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绥德军是个非常经典的军事州县,级别其实是与县等同。
来迎接的官员中文官不多,只有一个县尉以及参军,县尉与参军通管六案、仓库、刑狱等事,而其他来的基本上就是武官了。
绥德军辖领城、寨、关、堡多达五六十个,每个堡垒里多则几千,少则数百人,而绥德城里则有一厢兵马,合计万人驻守。
因此来的武将不少,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以及都头等等,多达十几位尽皆来迎接了。
这些人为什么来得这么齐整,既是因为京营四厢都指挥使是从五品,边军厢都指挥要降两级,一般是从六品到正七品。
而苏允这个承议郎乃是正六品下的京朝官,比这边军厢都指挥使要高上一级。
而大宋的文官的地位比武将高得多,一个徐禧便可以压着种谔这种大将,更别说这些边军军厢都指挥使了。
而且苏允的差遣乃是鄜延路兵马钤辖,更是他们顶头上级。
所以说赵顼在官场上的手腕还真是厉害,给一个知绥德军事,让苏允可以避开种谔的钳制,可以放开手脚在绥德城这边行事,而一个兵马钤辖更是让边军将领不敢有所怠慢。
第223章 试验!
一行人在城门口稍微寒暄了一下,厢都指挥使祁克勇便赶紧请苏允等人进城来到绥德军衙门。
知军事押厅早就烧起了炉子,一进入便感觉暖烘烘的,又喝上了热茶,众人都感觉又活了过来一般。
经过一番寒暄,众人的气氛也还算是融洽。
祁克勇一路观察苏允,这会儿心下微微有些安心。
虽然这新来的兵马钤辖、知绥德军事看着太年轻了,风度与样貌都是上上之选,但行止稳重,为人也颇为亲和,常常是未语先笑,应该不是那种自视甚高,刚愎自用的人吧?
绥德军乃是对抗西夏的最前线,祁克勇每日亦是战战兢兢,毕竟这是打仗,稍微不慎,便是城破人亡的结局。
若是这新来的顶头上司是个马谡一般的人物,胡乱指挥的话,到时候听还是不听?
不听的话就是对抗上命,武将对抗文官,下场可好不了,尤其是听说这位可是官家面前的大红人!
今年年初才刚刚中进士入仕途,但现在已经是一路兵马钤辖,在这鄜延路中,已经是仅次于种经略使以及都总管之下的第三人!
听说这苏钤辖,刚做官不过几个月,便被拔擢好几次,连着升了好多级,恩宠之重,闻所未闻,这样的人,他怎么得罪的起?
不过,祁克勇依然还是有些不安,毕竟以他的经验,这种少年得志的年轻人,自视甚高的多,说不定这苏允这副模样也只是掩饰而已。
唉,多事之秋啊。
一个徐禧,便将西北军经营几十年的大好局面尽数葬送,现在他们这些守在前线的将领,人人自危,每天都是战战兢兢的,日子太艰难了!
官家这用人的方式,也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也好。
一个徐禧死了,立马来一个更加年轻,少年得志的……就还是个少年人,看着甚至比自己的孙子还小些!
便在祁克勇思绪杂乱之时,苏允也在观察这些将领。
祁克勇等人看起来都是满面风霜,一个个颇为苍老,且面色沉郁,苏允心中微微一沉,这些将领尚且如此,那士卒的士气如何可想而知。
不过苏允随即将这些想法尽皆压下,只是与祁克勇等人寒暄,间杂着问些前线的情况,不过都是浅尝辄止,初来乍到,手伸得太长,难免会令人反感,慢慢来便是。
苏允的举止有度,让一众将领心下稍微心安,再聊了一会,众人便纷纷告辞。
今日虽然是除夕,但这里是前线,谁也不敢太放松。
众人离去,只剩下徐进、王舜臣以及苏允三人。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