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189节
这是苏允在做的一个试验。
晚间,到了晚上九点钟左右,篝火晚会便宣告结束,苏允以及齐英等人便在士兵们的瞩目之下,一起入住营房。
第二天一大早,随着铜锣声响,又是投入训练的一天,今天的内容与昨日并没有什么差别,而士兵们再次发现,伙食标准并没有有所改变。
而且今天在开练之前,苏允便安排着将这个月的粮饷给发了下去,而且是全额发放的。
这番操作,让士兵们的训练热情愈加高涨起来。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所有的都头包括齐英以及苏允,都没有退出这次集训,吃住练都同士兵在一起。
而伙食也没有有所缩水,实际上,大宋对军队的供养是非常丰厚的,只要能够将所有的粮饷都用于士兵的身上,是能够维持这种水平的。
这下子连老兵们都心生敬佩。
尤其是对苏允这个年轻人,他们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个月来,苏允没有一次缺席训练,而且每一次训练,苏允是最为认真的,而且是超量完成训练,比如说每天的上午与下午各两次的跑步,每次都跑满二十五圈,也就是十公里。
而在苏允的带动下,一个月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士兵基本都能够一口气跟着苏允跑下来。
而士兵们之所以能够跑下来,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原本就习惯用脚走路,只不过是他们原本营养摄入太少,缺乏营养的身体根本就支撑不了他们长跑。
而现在苏允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营养,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身体渐渐被养了起来,自然而然便跟上了。
身体一强壮起来,士兵们的精气神便不一样了,又经一个月的队列训练,现在列阵的时候,已经有了精兵的气质了。
其实不光是士兵们有了变化,就说齐英等武官,身上也有了一股以前没有过的精气神。
不过苏允知道,这种变化看起来大,但实际上不过是形似而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神。
一个真正强大的军队,必须要有精神信仰。
现在这支军队,不过是有了一副强大的体魄,他们依然没有自己的军魂。
所以,苏允接下来便要为其注入精神。
这一天晚上,校场上如同往常一般燃起了篝火,不过今晚苏允却没有安排唱歌,而是发起一场讨论:为什么国朝这么富裕,但大家的家里为什么那么困苦?
初听这个话题,齐英等武将尽皆大惊失色:苏总管要开始造反了!
糟糕,现在跑还来不了得及,或者说,将苏总管拿下,戴罪立功?
便在他们坐立不安之时,士兵们一个个踊跃发言,有抨击官员腐败的,有说官员土地兼并的,有说冗官冗费的,这倒是让苏允颇有些意外,这些士兵里面也是有些有见识的。
如此讨论了好一会,苏允这才出来,先是做了一个总结:“大家都说得有道理,国朝建立一百二十年,官场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都会存在,这也是导致百姓穷困的问题之一。
但你们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国朝乃是历朝历代当中对百姓最为和善的朝廷?”
此话一出,士兵们顿时大多数点点头,仁宗朝距今也只有二十年,从小家中父母无不盛赞仁宗皇帝仁慈的,他们从小这么听着,自然也是觉得朝廷还是很不错的。
苏允点头道:“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最近些年,税赋越来越重?”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有些茫然,连齐英等人也是竖起了耳朵。
朝廷上变法的事情他们自然知道,但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却是有些难为他们了。
只听得苏允道:“是因为我们这些当兵人的问题。”
此话一出,顿时许多士兵有些不满起来。
有胆大的道:“总管,你这话说的太过分了,满朝衮衮诸公你不去批评,却来怪责我们这些当兵吃粮的,我们又济得上什么事?”
苏允笑道:“嗯,你们知道朝廷每年岁入多少么?”
不等士兵们说话,苏允便说出这个数字,道:“熙宁年以来,每年朝廷岁入至少是六千余万贯,而你们知道朝廷每年要供应军队的军饷是多少钱么?”
苏允竖起了一个八的手势,道:“八成的岁入,也就是大约四千多万贯接近五千万贯的钱财都拿来供养军队了。”
此言一出,几乎所有人,尽皆瞪大了眼睛看着苏允。
苏允点头道:“因为我们一直打败仗,所以朝廷不得不接连增加军队人数,不得不每年都增加军费供给,而军费从哪里来?”
苏允摊了摊手。
“……只能从百姓身上来。”
第236章 强军的种子在茁壮成长!
“……国朝崛起于末代,而在国朝立国之前,幽云十六州已经让窃据中原政权的石敬瑭割让给契丹。
你们都是军人,也应当知道,幽云十六州意味着什么,那是中原防御蛮族的一道最重要的防线,而在咱们大宋建国之前,这道防线已经是失去了。
没有了这道防线,我们便需要在北方布置上百万军队,防范契丹南下。
而这上百万军队,每年耗费的钱粮之巨,是你们难以想象的。
而这些钱粮,一分一毫都是来自你们这样农户,寻常时候赋税便不轻,到了打仗的时候赋税更重。
而党项人趁着辽国威压国朝的时候,起兵叛乱,直接分裂国土,而这块国土,乃是战马出产地,直接堵住了我们建立骑兵的渠道。
没有了骑兵,我们只能固守,用堡垒这种笨方法来防守,如此更是耗费极大。”
说到这里,苏允叹了一口气。
下面有士兵问道:“既然打不过,那我们不打,维持和平不好么?”
苏允笑道:“嗯,问得好啊,朝廷上的大臣也有一些或者说大部分都不想打仗,说维持和平,大家平平安安过日子不好么,百姓的儿子们也不用死在战场上。”
苏允呵呵一笑,神色变得讥诮起来,道:“如今的辽国与西夏就像两把大斧一般悬在我们的头上,而我们为了防御,拼命的往头上披上重重的铁甲。
可是走过远路的兄弟们都该知道,当你背负重物的时候,你又能够走多远?
这些重负既是压在朝廷上,而真正承受压力的其实还是底层的老百姓啊,也就是你们,以及你们的父母、你们的兄弟姐妹、你们的子子孙孙。
所以,要卸掉这个重负,我们必须强大起来,然后击败党项人、契丹人,将幽云十六州收回来,将河套给收回来。
到时候我们可以依靠地形防御,只需要几十万军队便可以守住国门。
而朝廷便可以减轻赋税,拿赋税来治理水利,扶持百姓,百姓的日子才能够好起来!
你们总觉得,跟党项人打仗,跟契丹人打仗,对于老百姓都是没有丝毫益处的事情,从中取得利益的只有官家以及权贵……实际上是这样么?
再说,和平是我们想要就能有的么?”
苏允顿了顿,笑道:“三川口之战,李元昊率大军围困延州;
好水川之战,李元昊率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定川寨之战,李元昊派大军直接南下直捣中原腹地;
大顺城之战,西夏攻略庆州;
这些都是党项人主动对我们大宋发起的侵略。
至于契丹人,景德元年,萧太后与辽圣宗大举攻宋,是为瀛洲之战;
同年,萧太后与圣宗再次大举攻宋,是为澶州之战。
这两战后,仁宗皇帝这才深感危机深重,才有了庆历新政。
所以,有时候不是我们想要不打就可以不打,他们占据了有利的地形,他们随时可以南下。
咱们大宋本来占据了天下最为膏腴之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想来你们也是懂的。
党项人西北苦寒,契丹占据北方亦是穷困,他们看着富裕而又孱弱的大宋,他们当真能够忍得住不来咬一口么?
还是这句话,不是我们想不打就能不打的。
而对于咱们来说,无论是打还是不打,我们的负担都会很重。
你们的家庭每年都要缴纳大量赋税,原本这些钱是可以拿来买菜买肉的,可以拿来剪几尺布给家中妻儿做几身漂亮衣服的,可以存下来应付灾年的。
所以,只要我们不拿回河套、西域、幽云十六州,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得过朝不保夕的穷日子……”
从这一晚上开始,之后的每个晚上,不再仅仅是拉歌为主,苏允常常会跟将士们讲述类似的话题。
当然,苏允所讲的东西,主要还是以讲明白士兵为什么而战的问题。
宋朝国内的其他问题苏允没有敢讲太多,讲太多怕这些人士兵要揭竿而起。
所以主要是讲辽夏给宋朝带来的沉重军事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便是展现在经济上,最终都会落到每一个百姓的头上去。
这个逻辑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避而不谈一些其他的问题而已。
而在基本上讲清楚为什么而战之后,苏允便开始给士兵们灌输百姓子弟兵的观念,开始引进三大纪律以及八项注意。
苏允随后将五百士兵拉到绥德城中,做的第一件事是打扫街道,并且修理破损的地方。
军队出现在城里,顿时令得绥德城的百姓惊慌失措。
但随即有些惊异的发现,这些士兵说话很和气,上了街道之后不仅不拿百姓的东西,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竟然是公平买卖。
有些百姓家的妇女上街被碰到了,也没有上来调戏的。
而这些士兵要打扫街道,要修理损坏的地板,需要扫把、以及其他的修理工具,便寻了街上的店铺借用。
这些店铺主心里叹气,认为这些东西被借了之后肯定是不可能还回来的,但也不敢得罪,没想到用完之后,这些士兵竟然恭恭敬敬的送了回来。
这支军队还真是挺有意思。
以往的军队可不敢让他们随意进城的,一旦进了城,打砸抢可比一些土匪厉害多了,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篦,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随后苏允又带着五百士兵去了穷苦百姓居住的地方,帮穷苦百姓换屋顶上的茅草、修整道路,甚至帮着种地等等。
这段时间后,苏允带领的这一营赢得了颇大的名声,百姓都称之为百姓军。
苏允对于百姓对军队评价如何并不太上心,他关注的是这五百士兵的变化。
苏允发现,在他讲述为什么而战的过程之中,士兵的眼神渐渐变得清澈起来。
而在帮助百姓过程之中,百姓们的称赞与亲近,让士兵们的眼神渐渐变得坚定起来。
苏允颇为欣慰,这些士兵并非当真那么麻木,只不过之前从上到下都烂透了,根本没有人去引导他们,实际上证明,中国人的基因里,只要有人将其团结起来,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战士!
不过苏允没有放松,现在不过还只是个雏形而已。
只是有一副强健的体魄以及知道为何而战的士兵,虽然算是一个合格的士兵,但打仗可没有那么简单,这只是基础之中的基础而已,但这个基础只要夯实得足够稳固,那以后的上限也就越高。
而现在的这齐英营,才算是勉强有了个样子。
不过还远远不够。
现在的齐英营士兵只能算是有了点基础,打仗所需要的技战术可还差得远呢!
在苏允看来,这齐英营的士兵的技战术没有一个是合格的。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