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207节
实际上不仅仅是赵顼在研究,民间也再次掀起三国热。
当然啦,三国演义一直都挺热的,不过之前大家讨论的重点不在战役之上,之前大家认为的三国演义写得很精彩没有错,但不过是小说家言,所谓战役也不过是读书人的纸上谈兵罢了。
但最近苏允连战连捷的消息渐渐流传进民间之后,大家跟赵顼一样,都发现,嘿,这小子还真是有真东西的啊。
于是便再回头去研究三国演义里的种种战役,这一研究,发现还真是有东西。
苏允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还真是没有敷衍,对于每一个战役,都是当成自己熟悉战争的演习来写的,因此他研究过各种著名的战役,将这些战役套了进去。
而他原本也在读兵书,研究也是颇为深入的,因此小说之中的各种兵力调动、粮草输送、斥候分配、侦查信息、决策流程等等,与现实之中并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有识货的人研究完三国演义之后,才知道这玩意其实是可以当做一本兵书来学习的。
这些人是读书人。
而普通老百姓不懂这些,他们只需要知道一点,就是小苏经略相公很厉害,打仗很厉害,写的三国演义更是好看极了就好了。
一时间,有井水处,便有读三国演义之人。
而有讲书先生处,也必讲三国演义。
这一日,便在赵顼研究三国演义之时,孙思恭端了茶水进来,赵顼正好口渴,端起来就喝,然后顺势放下书,打算休息一下。
赵顼呵呵笑道:“最近居正有什么消息?”
赵顼的原意是问苏允在西北有什么新的消息,比如说回延州坐镇了没有啊之类的,但孙思恭不知道是回错了意,还是有意,低声道:“官家,最近倒是有一些关于苏大家的传言,您要听听么?”
赵顼哦了一声道:“但说无妨。”
孙思恭道:“最近冰井务那边探听到市井间在传言,说苏大家不过弱冠之年,便已经是五品大员,且执掌一路军政大权,已经是到了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地步了。
所以这一次大胜官家才只给了一个馆职以及御赐三品官服,已经是功高震主,被官家所顾忌的地步了。”
赵顼听得此言,竟是被气笑了,也觉得十分荒谬,道:“区区一个五品官,区区一路经略使,就算是年轻一些,又如何能够威胁到朝廷?
朕虽然不是秦皇汉武之类的英明神武君主,但也不是什么昏庸之君,如何会惧怕一个出色的年轻人,真是荒谬!”
孙思恭笑道:“这些也不过是流言罢了,若是官家不信,那自然是无碍的。”
赵顼哼了一声道:“这种流言朕自然是不在意,但有些人却是心怀叵测,好不容易能够出一个能打仗的年轻人,这些人就开始慌了?
呵呵,狄武襄被他们给毁了,难道他们又要将苏允给毁了?”
孙思恭听得这话,顿时有些讷讷不敢言。
赵顼忽然提起狄青的事情,这就让孙思恭不敢接话了,那可是涉及到文武之间的争斗,别说他一个内侍,就算是赵顼也不敢在外面多说。
孙思恭赶紧低声道:“官家,苏大家毕竟是文人。”
赵顼哼了一声道:“武人他们容不下,文人他们也容不下,非得割地赔款,他们才算是心里痛快是么?”
孙思恭是彻底不敢说了。
赵顼瞟了孙思恭一眼道:“朕是后悔了,之前便该大大的封赏苏允,去他娘的年幼不该居高位!
霍去病封侯的时候是多少岁?十七岁!汉武帝能做的事情,朕便不敢做?
孙大伴,你瞧着便是,苏允接下来不立功也就罢了,若是立功,朕必不吝惜官位!”
外面有匆匆脚步声响起,孙思恭神色有些怪异,赶紧匆匆迎了出去。
片刻之后,孙思恭快步进来,赵顼看孙思恭脸色怪异,顿时心道:不能吧?
孙思恭道:“恭喜官家,贺喜官家!西北大捷!小苏经略相公八百骑破银州,杀敌万余!”
赵顼霍然起身,神色惊骇。
这个消息如同风暴一般席卷整个朝廷,随即席卷了整个汴京城,随后朝整个天下席卷而去!
定难五州之一的银州城,西夏对抗大宋的第一雄城,万万大宋人的梦魇银州城,让小苏经略相公以八百骑给破了?
而有资格得知苏允破城的一系列操作的人,在看完战报之后,一个个嘴巴都没有合上过。
破城这事情固然是稀罕,但令人震撼的是,苏允破城的方式方法,却是令人感觉到不可思议。
嗯……八百骑伪装成党项人,然后混入城内,借着李秉骁讨要战利品的事情,与之争吵,借机屠之,然后煽动党项士兵哄抢李秉骁的宝库,发展成了一场叛乱。
到这里为止,事情倒不算是离奇,毕竟骗城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兵变也是常有,但接下来的操作,便实在是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了。
苏允竟然贼喊捉贼,直接弹压兵变起来了!
宋军去帮党项人平叛,你敢信?
但平叛却不是真平叛,而是为了让叛乱士兵产生不信任,这就导致之后过来安抚的左厢神勇军司的李谅祥死于非命,五千平叛士兵不得不与八千叛乱士兵殊死相搏,让苏允寻到了万军之中取其首级的机会!
此役之中,苏允四两拨千斤,让银州城守军伤亡惨重,连带着左厢神勇军司李谅祥带领的五千骑兵,也死伤大半。
根据宋朝探子事后统计,此役之中,银州刺史李秉骁旗下两千兵马死伤高达六七成,而在城内修整上万士兵,亦有七八成死伤,而左厢神勇军司李谅祥带领的五千骑兵,也死伤六七成,加起来有上万士兵死伤。
而城内百姓,更是死伤惨重。
而且,银州城内的粮秣、军械库等等,也被宋朝探子借机给烧毁了。
此役之后,银州城虽然没有被夺下,但短时间内已经是丧失了作为后方大本营的功能!
而死伤上万人,对于西夏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已经有些伤到了元气了。
西夏人本来就少,这死伤的都是青壮,上万人的死伤,对于西夏来说已经是有些伤筋动骨了。
这是真正的大捷!
宋朝与西夏的战争之中,倒不是没有取过类似的大捷,但若是要破城,非得数万大军围城,然后付出数千上万士兵的性命,才有可能破开一座城池。
而苏允只用八百骑兵便破了城,然后估计自身的损伤也不多。
这听起来像是什么,就像是在听汉唐时候的那些不世出的名将的经典战役故事啊!
难不成,我们大宋也有了一个不世出的名将?
李靖?
卫青?
嗯,还是霍去病比较相似。
霍去病打仗便是不尊古法,都是善于用骑兵,第一次便是以八百骑兵……咦?听起来很耳熟啊!
嗯,若是从战绩上来说,苏允同样是带领八百骑兵,但战绩可是比霍去病第一次带兵都不逊色了。
毕竟霍去病只是“斩捕首虏过当”,所谓“过当”,便是说斩杀敌人数目超过己方损失的数目,至于《汉书》引汉武帝言载为“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则是有待商榷。
而霍去病斩杀的敌人之中,有匈奴的相国、当户等高级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匈奴单于伊稚斜的祖父辈籍若侯产,并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两次功冠全军。
而苏允斩杀了西夏皇帝的兄弟李秉骁,斩杀其叔父李谅祥,其余佐将什么的不计其数了。
苏允接连立下大功,有人喜有人愁,有人则是恨得牙痒痒的,有人则是心生畏惧。
但无论是怎么想的,当下应该解决的事情是:该怎么封赏苏允!
赵顼尤其愁啊!
第257章 蔡狗贼与王鸡贼!(3k哈)
赵顼难啊!
他在孙思恭说了大话,说什么汉武帝能让十七八岁的霍去病封侯,他如何就不敢,但话才刚出口,立马大功劳便来了。
当然,不当回事也没问题,反正孙思恭是内臣,轻易不会将这些话给泄露出去的。
但有功不赏,而且还是天下人皆知的大功劳,若是不赏,岂不是坐实了他赵顼忌惮臣子的名声?
但要封赏,现在已经有许多人在嚼舌头,说什么苏允太年轻,却已经是身居高位,再这般下去,终会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届时功高盖主如何如何。
赵顼感觉到了为难,但他当了皇帝也有许多年了,自然知道该当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
事情为难,那便让宰执们去伤脑筋呗。
赵顼将此事封送三省,让诸公商议出来一个合适的封赏方案出来。
此事先达中书省,蔡确一看,随即转达至门下省,门下省立即打了回来,道:“门下省只负责审核,该如何决策,还得中书决定。”
于是蔡确将其送去尚书省,尚书省左仆射王珪一看又是冷笑,将其打发了回去,道:“尚书省负责执行,该当如何决策,与我尚书省何干?”
于是蔡确将其推向吏部。
吏部管着官员升迁,的确是该归他们管理。
但吏部随即将其推给了兵部,因为这乃是军功,由兵部核查后,根据惯例过来请功,到时候吏部根据兵部给出来的立功等阶给予论功行赏,没有问题吧?
兵部也有话说,说苏允毕竟是文人,而军功赏格里都是关于低级武官以及士兵的,根本没有文人立军功的赏格,因此兵部对此并无成例可循,于是又将其给打回去吏部。
吏部一见不对劲,赶紧将其退回给中书省。
蔡确觉得脑袋都大了。
三省六部都不想管此事,那总不能将其抛回去给官家吧?
当然不可以啊。
所以,蔡确召开诸宰执的会议,连同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也一并请了过来。
蔡确笑眯眯道:“诸公,苏允封赏之事,已经是拖了挺长时间了,不如大家今日一起商议一下,将此事给定了下来吧。”
张璪呵呵一笑道:“三天两头就要给他封赏,还不如就此给他个宰执呢。”
章惇点点头道:“哦,书记官记一下,张参政提议苏允拜为宰执,张参政,不知道是枢密使,还是参知政事?”
张璪闻言恼道:“什么乱七八糟的,苏允哪里够得上枢密使!”
章惇沉声道:“那就是张参政胡乱说的是么,诸宰执议事,张参政却在信口雌黄,是因为没有殿中侍御史主持纪律,才这般猖獗?”
张璪怒视了一下章惇,不过却不说话了。
蔡确看了一下王珪,知道王珪与张璪二人是最大的障碍。
蔡确笑道:“王相,您觉得该当如何封赏苏允?”
王珪抬眼看了一下,心中冷哼了一下,若是可以的话,他想要说不给苏允封赏,但此话却是说不得,若是说了,此处有书记官记录,到时候传出去,那就是他王珪嫉贤妒能,不给立了大功的封赏。
因此这话却是不能说出口,但王珪却是消极对待,道:“此事中书省可以定下章程,经由门下审核,尚书省自然会执行。”
话是这般说,但到时候自然有万般做法将其打回去,例如说什么资历不够啊,才能不相符合啊,品德欠缺啊之类,只要想要挑毛病,总能够挑得出来,而且还是别人无话可说的那种。
蔡确自然知道这个情况,这才是他为什么不直接从中书省定夺,然后去走流程的原因,因为之前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王珪因为只把持门下尚书二省,不甘心对自己束手听命,因此总是在一些事情上纠缠。
所以就算是他商议出来一个合适的封赏方案,他依然会将其打发回来,次数多了,到时候中书的权威也将会尽丧,这才是蔡确先将大家召来一起商议的原因。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