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227节
此间复盘后,众人又聊了聊,不过也没有聊多久,因为都忙着呢。
甄时选带着和议急急忙忙赶路回去,他得赶紧去汇报和谈的成果。
这番和谈,不仅保住了宋朝正朔,还废除了颇有侮辱性的岁赐,可谓是数十年的耻辱一朝洗刷,还保住了数次大战打下来的土地,这可是堪比战场上的大功劳!
苏允将甄时选送走,然后将鄜延路的事情托付给章楶去处理,而他自己,依然还是埋头于练兵之中。
在苏允看来,无论是王韶也好,章楶也好,在西北上的战略都是极为进取的,其实即便是范仲淹那批人的堡垒进筑战略,其实也是很好的。
换句话来说,战略上中国人历来不会输于别国,关键还是在于军队。
战略再好,战术再棒,没有军队来执行终究是不行的。
宋朝之所以终其一朝都被困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军队不行。
就算是哲宗时期,有章惇、有章楶、有折可适,但也就取得上风而已,虽然宋哲宗早亡留下悬念,但他就算是继续活下去,难道就能够灭辽灭夏么?
大约还是不行。
要灭一个大国的难度太高了!
若是没有一支足以摧枯拉朽的强军,想要灭亡一个大国,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而宋哲宗有这样一支强军吗?
当然是没有的。
要知道,宋辽夏三国鼎立,谁想要灭掉一方,另一方定然是要出来阻拦的,否则平衡必然会被破坏。
因此,宋国无论想要先灭掉哪国,都得同时应对辽夏,这就要求,宋朝不仅要有数倍于辽夏的财富积攒,还得有战斗力数倍于两国的军队。
毕竟灭国就必须深入帝国腹地,没有一支可以直接打穿敌国防线的军队,那一切都是奢想。
所以,即便是有自己有章楶,折可适等人也已经就位,但归根结底,还是得将军队给建设起来!
第282章 军改!
甄时选走后,苏允在静塞军待了个把月的时间,便将静塞军练兵的工作完全交给了折可适以及王舜臣等人负责。
有了齐英营的经验在前,已经不需要苏允花太多的时间在里面,只需要做好后勤的保障工作便可以了。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苏允打算在鄜延路搞军队改革。
八千骑兵可以作为破阵尖刀,可以作为改变战场的关键力量,但光是骑兵是不足以改变整个局势的,鄜延路还有大量的基础军事力量需要进行改造。
在苏允选拔了八千骑兵之后,如今鄜延路账面上还有两万三千的禁军,三万余厢军,以及数量众多的乡兵、蕃兵、土兵。
禁军自然不用多说,这是朝廷直接控制的军队,属于大宋中央兵。
而厢军则是诸州之兵。五代时因镇守城厢,故有此称。
宋代厢兵最早是由各地藩镇旧兵和新创杂役军组成,名义上是常备军,实际上兼有地方军和杂役军的双重性质。
不过随着各地就粮禁军的大量设置,厢兵和禁兵作为地方军和中央军的差别,已经在逐渐消失。
不过虽然如此,但依然存在着区别。
禁军其实是最主要的战斗力量,而厢兵与其说是兵,实际上更加准确的说法其实是工程兵。
厢兵一般没有战斗任务,无论在京厢兵或诸州厢兵,主要从事劳作,如属宣徽院统领的在京诸司的厢兵,主要用于畜牧、修缮;
诸州的壮城军用于修筑城池,作院军用于制造武器,桥道军用于修路筑桥,船坊军用于造船,装发军用于运输,河清军用于治理疏浚河道等。
甚至还用于侍候和迎送官员、邮递、开荒等。
而在战争中,厢兵往往充当运粮队,特殊情况下才用于战斗。
因此,厢兵训练教阅极少,劳役负担沉重,素质差,地位低,俸给少。
至于厢兵为什么被这般使用,原因还是在于兵源之上。
厢兵主要来自招募,凡召募之兵,壮健者选充禁军,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则充厢兵。
另一部分以谪发罪犯充当,如宋法律明定,“牢城指挥以待有罪配隶之人”。
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禁军的“落厢”者,即“禁军有退惰者,降为厢兵”。
也就是说,这些基本上都是从禁军中淘汰下来的,要么是身体不够强壮,要么是没有什么战斗精神,因此不受重视也是正常。
而乡兵则是不脱离生产的地区性武装组织,大抵与后世的民兵相似。
其成员不隶兵籍,粮饷器械由本乡自备,定期参加训练,战时守卫乡土。
其名号繁多,如河北、河东神锐,河北、陕西强人,陕西砦户,河东、陕西弓箭手;
河北、河东、陕西义勇,河北、京东弓箭社,川峡土丁,川峡壮丁;广西土丁,广东枪手,福建枪仗手等。
乡兵的训练,多在农闲季节进行。
仁宗时,广西土丁每年冬天利用农隙教阅,练习枪、镖、牌三种兵器。
神宗时,土丁自十ー月至翌年正月,“均作三番”,每月轮教一番。
英宗时,河北强壮以时教阅,“农隙分曹角射,岁终都试,以示赏罚”。
各种乡兵素质差别甚大,大多数乡兵有名无实,比至阅视,其老弱不闲武技者十之七、八只能用于守卫乡里,但苏允却是看中了一些可用之兵。
西北这边的有一种乡兵叫弓箭手,战斗力十分强悍且骁勇,在对抗西夏的战争中,是起了重要作用。
河东、陕西与西夏接壤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羌人部族,他们互相独立,各自为政。
仁宗时,因对西夏战争之需,将接受宋朝统治的羌人各部落(即所谓“熟户”)的大小首领封官,由他们分别统率本部族的壮丁,“分队伍,给旗帜,使各缮堡垒,人置器甲,以备调发”,是为蕃兵。
苏允去考察过这些蕃兵,蕃兵倒是善战,但通常不太听从调动,可以作为扈从兵,若是想要成为决定胜负主力,有时候难免会不太靠谱。
所以,苏允主要的目标还是放在禁军、厢军以及弓箭手这三股力量上。
苏允第一个目标乃是改造这鄜延路的两万三千名禁军之上。
鄜延路驻扎着两厢禁军,满额乃是五万人,按理来说,苏允从中抽走八千人编为静塞军,应该还剩下四万两千人,但苏允进行一次极为严格的统计之后,发现竟然只有三万一千禁军!
剩下的人去了哪里?
自然便是被吃了空饷了呗!
呵呵,只有六成多一点编制,将近四成的空饷。
啧!
苏允寻来章楶祁克勇等人一起商量此事该当如何处理。
祁克勇神色十分不安,他自然是知道此事的,甚至他之前所领军队里,其实也有吃空饷的情况存在,只是他还算是要脸,只吃了两成的空饷。
但若是真要追究起来,他也是难逃罪责。
章楶对此事见怪不怪,见苏允问起,便道:“此事倒是在下官的预料之中。
开国初的时候,太祖太宗整饬军政,军纪严明,因此禁军吃空饷现象尚不多见。
但到了真宗朝,兵籍不实的情况已经有所显现,景德年间已出现兵籍奏报与管理中虚报隐漏之弊,以致朝廷下令军队上报兵籍要信息准确,不得隐漏
按规定,禁军马军四百人、步军五百人为一指挥,那时候曾有过抽检,发现竟然有马军一指挥仅数十骑,步军不满一二百,虚籍委实不少。
之后更是愈演愈烈,不过到了庆历年间打了败仗,情况有所遏制,之后承平数十年,情况又变得严峻起来。
现在这种情况还算是比较好的了,至少还有六成余的编制在呢。”
苏允将祁克勇等将领都叫来,严词厉色谈起此事,将领们一个个都脸色不太好,但章楶这么一说,他们的表情也稍微轻松了些。
苏允脸色稍缓,道:“我现在就一个要求,必须满编,你们有没有问题?”
ps:今夜跨年啦,祝大家新的一年顺风顺水,身体要健康,财富滚滚来!
顺带跟大家请个假,明天歇息一天哈!从这本书开始写到现在,已经有五个月的时间。
而这五个月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也很多,精神上、身体上都十分疲惫,明天元旦,打算什么事情也不干,歇一天。
第283章 军改之路困难重重!
苏允此话一出,众将领顿时面面相觑。
这个要求合不合理、合不合法?
这自然是又合理又合法。
而苏允既是鄜延路经略使,又是朝廷的翰林大学士,关键是,这位还是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绝世军事天才,权威甚至比那之前的种谔还要重,众人还真的不敢当面反对。
但是他们一下子都不说话了。
苏允问道:“有困难就说,不说就是没有困难,没有困难就要执行,执行不了就要吃军法,你们看着办。”
多个将领知道祁克勇跟了苏允一段时间了,赶紧打眼色让他跟苏允说,祁克勇只好硬着头皮道:“苏经略有所不知,这个事情很难办啊,困难太多,阻碍太多,里面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想要一一厘清,根本就不可能啊!”
苏允闻言一笑,道:“一一道来便是,只要能提出问题,我自然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祁克勇叹了一声道:“苏经略一定是认为,我们边军之中缺额这么严重,应该是我们这些将领在喝兵血、吃空饷。
实际上我们有没有喝兵血,吃空饷……不瞒经略,的确是有的,但这么跟您说吧,四成的空饷、加上克扣下来的粮饷,大约能占朝廷拨给军队粮饷的八成,最终都落向何处?
别的地方卑职不知道,但就咱们鄜延路军来说,原本有两成被枢密院扣下,两成被三衙拿走,有一成被我们这些各路高层将领扣下,有一成则是在各中低级军官手中,原本最后到士兵的手上口中,还能剩下四成,但元丰改制后,兵部重掌部分权力,他们也拿走了两成!
所以您要求我们满额招募兵员,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不要这一成的空饷,但这一成空饷,是没有办法支撑的。
哦,就算是您中低级将官手中克扣的一成也要回来,也没有办法支撑,因为大头已经被枢密院、三衙以及兵部给侵吞了。”
苏允顿时皱起了眉头,枢密院跟兵部的事情他还真是知道,元丰改制便在不久前,之前他还在汴京呢,自然是听说过一些。
因为五代混乱的原因,兵部的权力早被枢密院给夺走,此次元丰改制,赵顼推动将各种权力归还给三省六部。
因此兵部在元丰改制中的确是将管辖权力收回了部分,有人提议废除枢密院,将全部权力收归兵部。
然而,赵顼在这个上面态度却很明确:“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兵部),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
不过即便如此,兵部依然拿回了大礼与朝会仪卫、武举、非正规军(民兵、厢军名籍与土军、蕃军),及四夷官封、承袭,舆马、武器等准军事与后勤供应之事的权责。
苏允对事情的复杂性有所预料,但听了祁克勇的描述,依然觉得的确是很难克服。
先看看这些拿走利益的群体,没有一个是好惹的,嗯,最好惹的就是眼前的这些军中高层,他们之所以好惹,是因为他们最靠近苏允的人。
他们最靠近苏允,能够从苏允这里借走最多的权力,但也要被苏允所控制,苏允要他们交出拿走利益,他们通常是很难反抗的,尤其是苏允可能是一个权柄最重的经略使。
但除了祁克勇这些人之外,其余的人可就不好惹了。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