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229节
不过颜泽文随即皱起了眉头。
苏允见状问道:“怎么,可有为难之处?”
颜泽文赶紧道:“颜家堡这边没有问题,就是学生有些担心西夏那边,我颜家在这西北多年,因此对这边发生的事情比较了解。
“禁盐制夏”乃是咱们大宋制夏的战略,淳化年间也曾禁盐,时太宗下诏:“自陕以西,有敢私市戎人青白盐者,皆坐死。”
但此次禁盐产生了两大后果,未内属戎人大规模寇边,四十二族万余骑寇环州,甚至屠杀了当时的小康堡。
其次是李继迁也相继兵犯庆州和原州,因为这触犯了西夏的利益。
青白盐乃是西夏与咱们贸易时候最大宗的商品,若是没有青白盐,西夏可能就没有其他更多的东西来贸易了。
所以,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想来毁了这个岩盐的,到时候……”
颜泽文想到到时候颜家堡成为西夏人的侵犯目标的时候,顿时满脸担忧。
苏允闻言笑了笑,道:“你放心,这岩盐一旦成功,那这里便是鄜延路军最大的收入来源,我们肯定不会让西夏人破坏的。
我也可以给你一个承诺,若是西夏人当真来了,我允许你们颜家堡往绥德军方向跑,不用你们守住这盐场。”
闻得此言,颜泽文这才放松了下来,赶紧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颜家堡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苏允笑着点点头,眼神看向狼山方向,呵呵一笑。
西北百业凋敝,想要挣点钱可真是不容易,苏允考察了将近一个月时间,这才算是找到了突破口。
西北食盐基本被物美价廉的青白盐占据,但若是他能够拿出来更好而且本地的岩盐,那自然可以将青白盐给驱逐,到时候整个西北的盐财尽入彀中,养活一个鄜延路军简直是小儿科了。
至于能不能打败青白盐,嘿嘿,榷场就在保安军,保安军便是鄜延路所管辖,让不让青白盐进来,那不过是自己一句话的事情而已。
至于西夏人乐不乐意,呵呵,容不得他们了,要么就再来打上一次,要么就接受自己的讹诈……啊,不,合作。
呵呵,你们青白盐想要进入大宋的市场,不是不可以啊,但我们自己本地有盐,凭什么要你们的盐,你们总得给点理由吧?
第285章 置办三大产业!(4k哈!)
岩盐属于矿盐的一种,提取方式与海水煮盐有些不同,但实际上也是大同小异,只是多了一个开采含有盐分的石头过程而已。
之后便是用水溶解过滤,将盐水给筛选出来,这个时候叫卤水,须得再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将其可溶性的杂质给过滤掉,剩下的便可以煮成盐了。
比海水煮盐要麻烦一些,但相比起从沿海地区或者四川井盐运送到西北来的漫长路途,这点麻烦又算不得什么了。
在这里用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盐,成本上比青白盐稍微贵一点点,但比解盐可便宜太多了,一旦苏允用行政的手段进行干涉,对上青白盐,那将是碾压性的优势。
苏允一声令下,招募了一些煮盐的老师傅,开始指导颜家堡青壮开凿狼山岩石。
苏允在旁观看,岩石被开采出来后,用大锤子敲碎,随后用大石碾子进一步碾碎,之后引入无定河水溶解,再之后用极为细密的筛子过滤掉其中不溶性杂质,再行熬煮。
经过熬煮之后,结晶被不断铲出来,渐渐一盆有些发黄的粗盐被呈送至苏允的面前,苏允捻了一颗粗盐放进口中,顿时一股咸苦味道在口中弥漫开来。
苏允问老师傅道:“还有苦味,有办法去除苦味么?”
老师傅摇头诧异道:“这岩盐有苦味是正常的啊,除了青白盐没有苦味,其他的盐都是有苦味的啊。”
苏允点点头道:“你试着往锅中加入大量的草木灰试试。”
老师傅不明所以,但知道苏允乃是鄜延路的小苏经略相公,也不敢多说什么,赶紧去安排。
过了没有多久,老师傅便抱着一盆盐过来,兴奋道:“苏相公,这盐没有苦味了!这盐没有苦味了!我们这也是可以叫白盐了!”
苏允查看盐的外观,颜色已经变得雪白捻了一颗细细品尝,果然口中只剩下咸味,不见苦味矣。
苏允顿时明白为什么青白盐要叫白盐,是因为产地是青海,其颜色皎白,因此叫青白盐啊。
苏允笑着问道:“这盐跟青白盐也差不了太多了吧?”
老师傅激动点头道:“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若是我们顶着青白盐的名头拿出去卖,想来百姓也是尝不出来的。”
苏允点头道:“还不够,要再加入一个步骤,用碾子将粗盐给碾成细盐,这样看起来更好看。”
老师傅赶紧点头。
试制过程没有问题,大规模的开采便开始了。
苏允调集厢军过来这边守护盐矿,而他则是赶往下一处地方,那处地方也不远,也在附近。
苏允赶到的时候,阿回迎了出来,笑道:“经略,我正想唤人去请你过来呢,我们已经挖到煤了,是好煤。”
苏允见到阿回还是颇为高兴的,前些时间他将阿回从汴京调了过来,便是让他过来这边负责这些事情。
苏允进去一看,果然是上好的煤矿。
苏允有些喜悦,有了这煤矿,大规模煮盐便不缺燃料了,另外,还可以多一个进项,西北这边燃料紧缺,煤炭也是十分畅销的。
苏允又问道:“煤炉子以及蜂窝煤可否已经制作出来了?”
阿回点头道:“我做事您还不放心么,我带您去看看。”
煤矿不远的地方,有着大片的空地,尽皆晾晒着蜂窝煤,还有许多人在打蜂窝煤,有的人在将晒好的蜂窝煤垒成堆。
又到了一处,大量的陶制的蜂窝煤炉出炉,苏允过去看了看,这些炉子用陶瓷为壳,里面则是耐火砖,进风口之类安排都十分合适,算是一个因地制宜的蜂窝煤炉了。
苏允笑道:“销量如何?”
阿回笑道:“您就放心吧,咱们的东西物美价廉,这西北又是苦寒,还缺乏草木为燃料,咱们这蜂窝煤炉用起来十分节省煤炭,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烧水做饭,实在是不可多得好东西。
现在我们生产的炉子以及蜂窝煤根本不愁销路,生产出来多少就能够卖出去多少,根本就没有够的时候。”
苏允点点头道:“炉子跟蜂窝煤倒也罢了,但煤矿却是得注意安全,这煤矿一旦出事,里面的人就出不来了。”
阿回赶紧点头道:“您放心吧,都注意着呢。”
苏允笑了笑,毕竟是老伙计了,也是信得过的,便打算回延州了。
但他却被阿回给拉住了。
苏允回头看阿回,阿回道:“阿允,我看这西北比汴京还要苦寒,这来了一个月时间,连半片菜叶子都没有见着,咱们搞个地洞子吧,这个更挣钱啊!”
苏允闻言笑了起来道:“你想搞?”
阿允认真点头道:“这个煤矿、蜂窝煤、还有炉子,以及开采的岩盐,你都是将其作为鄜延路军的资产,咱们也不能自己什么都没有是吧?
之前我就想搞了,但这西北燃料紧缺,也没有办法搞,现在有了煤矿,这地洞子自然可以搞了。
这大西北虽然不比汴京,但有钱的大家族亦是不少,咱们搞个地洞子,一个冬天整个数十万贯大约没啥问题。”
苏允闻言笑了笑,道:“你想搞便搞吧,不过煤矿这边的事情你得安排妥当了才行。”
阿回喜道:“你放心吧,我也是带了不少人过来的,都是得力的帮手,不用担心。”
苏允安排了诸般事务之后,便回到了延州。
这出去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给鄜延路军置办了几个基业,一个盐矿,一个煤矿,一个煤炉场,一个蜂窝煤场。
苏允开始算账。
先是盐场,这个盐场仅仅是个开始,苏允算得是整个陕西六路每年的食盐市场总值。
陕西六路人口大约八百万左右,根据他所查访的数据,人均每日食盐大约是十五克,每月便是将近一斤,一年下来每个人至少得吃上十一斤的盐,而大宋官盐的价格一斤是四十五文,也就是说,陕西六路每年的食盐市场总值是三十九亿六千万文,也就是说,总值大约是五百一十四万贯左右的市场总值。
而这还不算牲畜所需要的食盐,牛马亦是需要吃盐的。
煤矿暂时的产出以产出的盐以及蜂窝煤为主,因此暂时不计收入,主要还是计算蜂窝煤的盈利。
一个煤炉每天如果只是取暖,大约每天烧三四块蜂窝煤,但若是加上做饭,则需要八块左右,这个大约是一家五口的量。
按照这个量来算,五口之家,每月需要二百四十块蜂窝煤,每年需要两千八百八十块,八百万人一年需要460800万块蜂窝煤,每一个块蜂窝煤就按照一文钱来算,那便是六百万贯的市场总值。
至于煤炉子大约就是个配套,在基本满足之后,之后每年有个几万贯的收入算是不错了。
所以,这几个产业加起来年产值大约是在一千一百万贯,鄜延路军自然没有办法完全独占市场,但若是能够拿下来四五成的市场,每年便有四五百万贯的收入,纯利润也可以到二三百万贯的规模。
这个钱不少了,但苏允算了一下养兵费用的时候,顿时又皱起了眉头。
若是按照他的方式来练兵,一个骑兵每年至少要耗费两百贯,一个步兵也要耗费一百贯左右,也就是说,就三百万贯的钱,大约也就只能养得起一万骑兵加上一万步兵!
怪不得大宋每年的军费大约要占岁入的七八成左右,毕竟按照这种养兵费用,的确是需要这么多的钱啊!
不过好在这些钱不是全要他自己出,朝廷还是会负担下一些的,枢密院等部门克扣的费用,大多是以兵饷为主,至于兵器、粮秣之类,朝廷再怎么克扣也要给的。
所以有了这三百万贯横财,鄜延路军将会过得十分滋润,而苏允的军改也可以搞起来了。
苏允回去之后,便召集了章楶、祁克勇、折可适、王舜臣等人一起开会,商议接下来进行军改的事情。
实际上这会儿已经不需要所谓的军改了。
所谓军改,改的是军费,但现在苏允不打算动军费这一块,那就不用大动干戈了,只需要按照静塞军的方式进行操练就可以了。
苏允将几个产业的事情跟章楶、祁克勇等人一一说了个明白,众人顿时精神振奋,有了这些收入,他们鄜延路军可就要牛大比了!
没有人担心朝廷文官会因他们供养军队而觉得他们有造反的心思。
实际上北宋军队经商的问题是很普遍的,毕竟军费被上头贪墨了那么多,若是军队自己不自力更生,那还怎么活下去?
所以,在北宋要当一个出色的将领,能不能给军队搞钱,也是评价的一部分。
从太祖开始,他为了犒赏将士,也担心犒劳费用不足,故允许边将从事“回易”活动,以希望将帅没有后顾之忧,全力用心边事。
这是宋太祖笼络武将的一种策略,此后,军队经商,武将经商便沿袭了下去。
宋仁宗时期,曾任赵州司理参军的孙沔“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纱、绢、纸、药物”。
宋神宗时期,保州有将校经营烧炭,“诸路州军多差兵级营置杂物,……所差兵士打柴烧炭,不任重役,往往投贼。兼先有保州烧炭,军员以纳课不充逃走。”
到了北宋末年,只要是能来钱的,武将更是无所不做,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多违法徇私,使禁卒习奇巧艺能之事……或为首饰玩好,或为涂绘纹缕”。
南宋时期,很多武将在经商方面比打仗更在行。
曾任镇江都统制刘宝把自己的激赏库开到了镇江市中心,军中还有八九百人专门从事纺织业。
池州副都统制郝政连油盐酱醋这样的生活品也“皆令军人坐铺出卖”。
这两人和大将刘光世比起来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刘光世商业经营的规模之大令人咂舌,他抽调八千人专门做生意,这相当于他麾下全军人数的六分之一。
很多武将还将手伸向一向只能由国家专营专卖的盐、酒、茶生意。
盐、酒、茶专卖在历代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宋代也不例外。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经常会存在监管不严等“漏洞”。
两宋的武将便利用这些漏洞,再加上军队的特殊性从事走私贩卖活动,其猖獗之烈,以致百姓都打着军方旗号大肆贩盐。
所以,苏允搞点小生意也算不上犯忌讳,反正大家都这样嘛,他也不过是搞点大家都会搞的事情。
既然钱没有问题,祁克勇等人自然也就没有问题了。
于是两万多的禁军开始操练起来。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