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267节
不过苏允很快也就决定了:必须做!
这事情很难,但却是必须做的!
而且现在可以依托黄河治理这个大工程项目的情况下,有多达二三百万贯的资金可以用来研发生产水泥,错过这个机会,以后再想要让水泥诞生以及推广可就难了。
于是苏允开始让工部兵分两路,一路是让水师们带着人开始考察黄河,制定治理黄河的方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许多个月,甚至一年半载都有可能。
这是因为虽然之前也年年在维护黄河,但现在这种方式与之前不同,可以说是全新的治河方案,因此所需的时间要多得多。
正好,苏允也需要时间来进行水泥的研发。
水泥的研发乃是科学项目,不是一拍脑袋便可以的,不仅须得研发出来合适的水泥精准配比,还得研发出来均化工艺。
水泥要求石灰石、黏土、铁矿石按严格比例混合,如硅酸盐水泥配比为石灰石80%、黏土15%、铁矿石5%,在不知道这个配比的情况下,便需要进行不断地尝试。
而大宋缺乏化学分析手段,依赖经验调整,成品强度波动大,因此得培养出来一批可以用经验进行调整的材料师。
因此,这个过程之中所需的时间也不少,若是按照一般的科研的程序,这个过程从研发出来,到开始小规模试验,到工艺改进,到最后的大规模生产的过程,或许需要多达五年到十年的时间。
但现在苏允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从研发到最终大规模化生产,他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够赶上治黄工程。
如此一来,时间可就是非常紧张了。
若是没有一个极为严密的机构来进行统筹,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此事,亦是绝无可能。
因为研发过程之中不仅得统筹各大矿场、还得统筹瓷场、工匠、研发各种工具用于生产,制定各种工艺标准等等,这不是一个松散的团队可以做到的。
因此苏允开始苦笑,他发现,在这个时候要做一个事情,便须得从零开始做起。
便比如现在,他又得开始筹办一个研究院了。
不过还好,他原本便有这个打算,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将研究院给搭起来!
苏允原本就打算构建一个集中各行各业匠人,进行工具研发推广,并且将大宋朝的各种尖端技术推广向民间的机构,唐宋积攒下来的工程技术等是很多的,比如说当朝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苏允看过这本书,这本书涵盖天文、数学、物理、地质、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堪称“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另外还有类似还没有出现的《营造法式》这类书,是后世中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建筑技术规范,详细记录宋代木构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及工限。
这些书籍虽然在宋朝出现,但在推广上并不广,更别说在实际上生活之中进行大规模的运用。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转化成应用成果,大量的技术被束之高阁,而民间依然沿用旧的技术。
苏允打算打造一个机构,一是收集各行各业的尖端技术进行推广,让各项新技术在行业之中大规模运用起来。
二是针对各行业的技术痛点,进行专项研发,推进行业技术的进步。
三是要实现他自己的各项技术上的构思,必然说开发蒸汽机、水泥、炸药、枪械等新技术。
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将这个研究院给建立起来,在研发水泥之中,进行不断地规范引导,形成一种与后世科研相类似的工作方法。
当然,苏允在后世也没有搞过科研,但他搞过管理,他有信心用后世先进的管理办法,然后让当代的工程技术人员沿着他的思路,进行一个革命性的创新,群策群力之下,未必就不能搞出来一套成熟的科研规范来!
苏允对这个机构的期待是颇大的,就宋朝当下的局面,想要在政治上破局太难,在军事上他做过一些努力,但实际上阻力太大,那就换一种方式,在大宋朝推动一场工业革命!
工业狂潮之下,势必改变大宋朝的经济基础,然后浪潮自然会卷向上层建筑。
当然,这个效果如何苏允并不能预测,但无论如何,大宋朝需要这么一场工业革命!
第334章 困窘的国库!
工部在苏允的主导下,开始为了治理黄河而进行准备,于是大批大批的人被调入工部之内,包括胥吏这等办事人员,还有大量的工匠,包括烧瓷、造窑、各种农业、矿业、打铁师傅,包括各行各业都有手艺顶尖的师傅被召集了过来,并且编入工部将作监之内。
苏允其实是希望单独设置一个研究院,成为工部第五司,但单独做一个编制出来,则是需要朝廷审批,并不是工部自己定就可以的。
苏允早就将这个申请打了上去中书省,但却是迟迟没有回音。
不过工部自己有钱,苏允也不等中书省的审批,直接先行招募人员,挂在将作监的名下,事情却是先行运作了起来。
当下研发水泥乃是最为关键的事情,苏允全副身心都投入其中,带着工匠们反复试制各种配比的水泥。
为此烧石灰的窑都造了数十座,就是为了提高窑温,烧制出来合格的石灰。
研究当然是很难且复杂的,但在苏允先知的情况下,水泥终究是试制了出来。
不过经过试用之后,苏允知道现在的水泥跟后世的低标号水泥都略有不如。
不过这已经是极大地进步了,至少在修建河堤道路的时候,这种水泥比起其他的材料已经是一种质的变化!
而此时时间已经是过去了三个多月,在这个时候,派出去考察黄河情况的工作人员也制作出来第一稿的改造方案。
苏允与水师们开了会议,觉得这个方案已经是很不错了。
宋朝水师们提出来很多新的建议,比如说建设遥堤(距主河道较远的防洪大堤,用于抵御特大洪水)、缕堤(紧贴河岸的束水堤,约束水流、攻沙导流)、格堤(横向连接遥堤与缕堤,形成网格化滞洪区,分段消减洪水冲击)、减水坝(在关键河段设坝,洪水期分泄超额水量至预设滞洪区,避免冲毁主堤)、清口枢纽(调控淮河清水与黄河水量的交汇比例,维持清流冲刷泥沙的效能)等新式设施。
苏允对于水利工程了解得不多,在后世的时候也就在刷短视频的时候看过一些,当然不知道这些东西已经是很接近明代著名治黄大师潘季驯的系统理论了。
不过这倒是正常,中国水师算是一脉相承的,只要在某个理论被提出来,方式总是殊途同归的。
这里面关键就是“水急则沙随水流,水缓则沙停”这个规律,理解了这个规律,那么制定出来解决方案对于大宋朝的水师也不是难事了。
在制作出来这个方案之后,苏允便将方案上报政事堂。
治河这个事情,不是工部一个部门便可以决定的,因为这里面涉及很多事情,光是靠工部也肯定是做不成的。
不光是钱的问题。
要治河,便需得调拨各种物资、人力,协调地方的关系,只有一个工部自然是不成的。
治河便要涉及到劳役,这需要户部配合;
而按照水师们制定出来的方案,这里面是需要设置很多的泄洪区,这涉及到各地方的博弈,毕竟谁也不想让家乡成为泄洪区。
各地的豪强士绅自然也是要协调沟通的,这也不是工部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这事情甚至到时候都得在政事堂里面吵过无数次,最后还得用减税等方式进行补偿才行的。
而苏允的治河方案才刚提交上去,立马范纯仁就找到工部这边来了。
苏允还在城外水泥厂里仔细观察水泥凝固后的各种技术细节,听到胥吏来报,这才赶紧回城,见到了范纯仁。
范纯仁一见苏允便道:“你的治河方案不可行!”
苏允闻言愣了愣,道:“哪个治河专家说不行的?我工部几乎是集中了国朝最为厉害的水利专家,这是他们集思广益,而且实地考察了数月,最终制作出来的方案,虽然只是初稿,但之后肯定会更加完善的。”
范纯仁摇摇头道:“不是技术上不行,嗨,技术上也有商榷之处,关键是在于,你这治河方案太大,若是按照你这方案去治河,咱们今年的岁入可能就得投进去一半不止!
现在新法废弛,今年岁入会迎来极为困难的时间,这一点你应该也是知道的。
所以,这个方案根本就没有办法实施的。”
苏允笑道:“我们工部自己有钱,这个治河工程,我们就没想让朝廷出钱,所以若只是这个问题的话,政事堂不需要操心的。”
范纯仁闻言摇头道:“我只是吏部尚书,政事堂的事情我其实不该多话的,我不过是来提醒一下而已。
是了,居正,你工部最近收入颇多,已经有人盯上工部的钱了,你须得知道一下。”
苏允闻言挑了挑眉头道:“怎么,工部的钱都有人想要?谁呀,胆子这么大?”
范纯仁摇头笑了笑,道:“还能是谁,三省六部加上各寺监的官员,谁都想让工部让出来一些利来,你也知道,国库没钱了啊!”
苏允顿时皱起了眉头,他之前倒是没有往这方面想,很明显,他低估了废掉新法给朝廷带来的冲击了。
回想一下之前变法之前以及变法之后的岁入增长大约是三成左右,新法既然被废,那么下跌额度应该就在三成左右,甚至要比三成还要多一些。
毕竟变法的时候是需要改变之前的赋税方式的,这一下子废弃新法,使得赋税方式还得适应一下,这个过程之中,收入自然还是要下降的。
那么按照变法之前的岁入来算的话,应该会回落到四五千万贯左右的岁入!
而就算是苏允新造地洞子给朝廷增加大概七八百贯收入的当年,朝廷的朝政依然是赤字高悬!
而今年朝廷的刚性支出依然高达六千万贯以上,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支出,今年朝廷的支出可能依然要达到七千多万贯。
也就是说,就算是加上菜洞子的收入,依然是填不了这越来越大的窟窿!
这个时候,有人盯上工部的钱那倒是正常了。
苏允眉头一挑,道:“我提交的工部设置一个研究司的事情,这么久了也没有下文,你们吏部有收到么?”
范纯仁苦笑道:“收到了,但这事情甚至都到不了吏部便被否决了,最近朝廷为了省钱撤销了多少部门啊,这事情你应该也是知道的吧,现在大趋势就是撤销新法司,你这个时候还来申请增加新衙司,这肯定是不行的啊!”
苏允点点头道:“关于治河方案,政事堂应该还没有正式的结论出来吧?”
范纯仁摇摇头道:“那倒没有,但是讨论倒是挺激烈的,明日便是早朝了,大约会有人当朝质疑的,你须得注意一些。”
苏允赶紧与范纯仁拱手致谢。
范纯仁摇摇头走了。
苏允却是提高了警惕,之前他忽视了新法废除之后的影响,但现在却是被提了醒。
可以预见的是,朝廷今年财政肯定会特别困窘,甚至会发生连官员的俸禄都要停发的状况,这般情况之下,若是工部一家独富,肯定会因此其他各衙门的不满,朝廷肯定会想办法来他这里挖钱!
此事却是得好好思量一番!
第335章 诘问!
第二日上朝,苏允果然觉得气氛有些不对劲。
在侍御史主持了殿中纪律,宣布早朝开始的时候,便有人出来道:“臣中书省谏议大夫梁焘有本奏!”
“准奏。”
梁焘出列,目光锁定苏允,道:“近日工部上《治河札子》,臣阅览之后,觉得此事绝不可行!”
梁焘目光炯炯看着苏允,眼中战意盎然,颇有跟苏允大战之意。
此时高太后道:“如何不可行,梁谏议可详细说说。”
梁焘赶紧道:“臣认为有三不可。
一不可是技术不允许,此治河札子中提出,要束水以冲沙,引清水洗黄河,这种说法实是荒谬至极!
堤坝以夯土为主,“束水”后的高速冲击,松散土堤怎么能够经受得住,一旦被冲毁,反加剧决口风险!
二不可乃是国力不允许,按照治河札子所言,此次治河须得募集数十万民夫,上千万贯的资金投入其中,此举乃是竭天下之财以填无底之河!
三不可,河患乃是天谴。欧阳文忠曾说,:“河决非尽天灾,亦人事不修。”臣亦以为然。
今欲束黄河如带,实乃以人御天,岂不闻大禹疏浚之道?聚水攻沙,犹筑巢于沸鼎,一旦溃决,生灵涂炭,臣恐其祸十倍于分流!
因此,臣请太后明察,决不可使这等札子通过,决不允许这等方案施行!
令,臣请治罪提出方案之人,某官妄行束水,糜费国帑,此举可能致使国朝国力耗尽,有亡国之虞,提出此议之人包藏祸心啊!”
此言一出,满廷哗然。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