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84节
而且这里面的内容还不是大宋朝全部的律法,在宋刑统之外,还有大量的编、条法事类、断例、指挥、申明、看详等律法。
不过那些暂时不是太学学子考试的范畴之内的东西,可以暂时不管。
但就这一本宋刑统,已经是令人见而生畏了。
至于诗书周易论语这些经书,原文其实都不多,若是不加注释,基本上都是薄薄的一本,但加上各种注释之后,叠起来简直是汗牛充栋了。
苏允摇了摇头,这就是他并没有特别大的信心来参加科举的原因。
不过,对于苏允来说,其实这元丰年间的科举其实会更容易一些。
原本的科考考的是墨义(默写)、帖经(填空),这些需要背诵经书原文以及注释,这个对于苏允来说可能难度稍微有点高。
反而是变革之后的考试方式对苏允来说更加友善一些,现在考的却是大义,也就是解释圣人经典中句子的大意。
大义所对之义只合注疏大意,不须文字尽同,或有意见,即依注疏解释外,任自陈述,可以明其识虑。
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将大意给阐述出来,就算是文字有些不同,也是无所谓的。
甚至可以不需要引用注疏,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陈述,只要贴合大意,便可以得分。
关于科举的内容,苏允找章择打听了一番,现在的进士科解试、省试改为四场。
第一场,本经大义十道,举人“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为本经;
第二场,兼经(以《论语》、《孟子》为兼经)大义十道;
第三场,论一首;
第四场,解试时务策三道,省试时务策五道。
所以,真正科举的时候,一本本经、两本兼经,一共三本书为考试内容,而论以及时务策,则是写文章的功夫了。
这种考试方式对于苏允来说自然是更加容易的。
原本的科举更加注重背诵默写,这个对脑子以及勤奋程度要求更高,这一点上苏允并没有优势。
苏允比这个时代的人更加有优势的地方在于,他见识更多,视野更加开阔,这些对于需要理解领悟类的知识的学习是更有帮助的。
这经义大义如此,时务策与论更是如此。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于他来说是最为合适的。
了解了这些之后,苏允倒是多了一些信心:硬件上我未必比你们厉害,但论理解领悟力,难道你们还能比我强?
领了教材,苏允抱着大摞书往宿舍中走去,这些还不是全部,太学只是提供了基本的教材,各种辅导资料还是需要自己去采购,不过那个等听了老师的课之后,再去问问需要买什么教辅资料,瞎买效果不会很好的。
苏允走到宿舍外,却发现门口堵了好些个人,看服饰什么的,也都是太学的学生。
此时有人回过头来看到了苏允,大声道:“居正回来了!”
众人纷纷回过头来,当头的一个年轻人笑着道:“居正兄,你终于回来了。”
苏允仔细看了一下,这些人自己都不认识,但听这人的话,却是带着天然的亲近之意,心下有所猜测,赶紧笑道:“刚刚去领了书,先让我放下,咱们慢慢聊。”
这年轻人赶紧上步,道:“来来,我帮你。”
年轻人过来将书本接了过去,然后快速出来,道:“居正兄,这里说话不方便,咱们找个地方详聊。”
苏允与众人拱了拱手,笑道:“还不知诸位是?”
旁边的年轻人赶紧道:“煌华兄乃是文家人,家祖乃是文太尉。”
“果然。”苏允心里道了一声,这是文彦博的孙子。
苏允笑道:“原来是文兄,久仰久仰。”
文煌华笑道:“这几位是潘敬仁、夏永安、杨炳……”
文煌华给苏允一一介绍旁边的年轻人。
苏允一一见礼,这些人他虽然不认识,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团结在文煌华身边的旧党官员的子弟们。
如今朝堂派系林立,而太学里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官宦子弟,父辈不对付,子弟们自然不可能玩在一起,能够玩在一起的,基本上父辈就是一党的。
文彦博始终反对王安石变法,极力反对市易司差官监卖果实,出判大名、河南府,但这与他的儿孙辈们没有什么关系。
虽然不知道文煌华的父亲是文彦博的第几子,但他既然在京,说明他父亲应该还在京中。
但听了文煌华的介绍,没有出现范、司马、富、邵、程等姓,说明旧党子弟在太学中已然势弱。
毕竟旧党之中,范纯仁、司马光、富弼、邵雍、程家兄弟等人才是旧党的领头人物,这什么潘、夏、杨大约就是一些中层官员罢了。
这也是正常,如今旧党领袖们,有一个算一个,基本上都在地方上窝着呢,在朝廷势弱,在太学自然也势大不到那里去。
文煌华请苏允跟他们一起走远了些,走到无人之处,随后文煌华才道:“居正,我们听闻你的名声久矣,我们日日盼着你来,我们都要被那些狗贼给欺负死了!”
苏允闻言有些诧异,这话他只听懂了一半,就是他们被那些狗贼给欺负了,狗贼是谁,大约是可以猜得到的,无非便是新党子弟们呗。
苏允迟疑道:“煌华兄,我这才刚到太学,你们是从哪里听说我的?”
文煌华得意笑道:“家祖与苏太守交好,常有书信往来。
家祖给我们的家书之中,常常转述苏太守的信件内容。
家祖近来常拿来鞭策我们这些后辈的楷模便是江右苏郎苏居正了。
所以你虽然才来汴京没有多久,但我们听说你的事迹已经许久矣。
居正能够写出来三国演义这等煌煌巨著,里面的权谋之精彩,实在是我等闻所未闻。
一个能够将权谋写得如此精彩的人,自然是诸葛孔明一般人物!
居正,我们现在正是徐州之战之后的刘备,正需要你这个诸葛孔明啊!”
苏允:“……”
不是,你们自诩是刘备,咋啦,你们这是要造反?
还有,你们说你们是刘备,我是孔明,所以,我是来辅助你们的是么?
文煌华说得开心,却不见苏允神情有异。
杨柄善于察言观色,赶紧拉住了文煌华,与苏允笑道:“煌华兄特别喜欢你写的三国,说话用典无不以三国演义为准,不过很多时候用得也不好。
居正兄若是觉得用得不对,那肯定是用错了,但煌华兄和我们对居正兄的到来肯定是极为高兴的。”
苏允对这个杨柄倒是有些刮目相看,这年轻人看着不动声色,但这话一出,便知道其机敏了。
苏允笑道:“这有何妨,煌华兄这么喜欢三国演义,这是对我的褒奖,何怪之有,我只有高兴的份,哪里会有什么怪责。”
文煌华大笑道:“就是就是,居正兄,我这人性格是有些粗鄙一些,有哪些话没有说好,你千万别见怪,我定然是没有恶意的。
哎呦,你是不知道,我们这些人的父亲,每次教育我们的时候,口必称苏允,言必称居正,反正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你,但你早就是我们之间的传说了,哈哈哈哈!”
众人笑了起来。
苏允哭笑不得,苏子瞻这个大嘴巴啊,若是连汴京中的这些年轻一辈都知道了自己,那与苏轼相交的那些官员,又有谁能够不知道自己的?
这就是所谓的我不在江湖,但江湖已经流传哥的传说?
好嘛,本想在太学好好潜读一年两年,现在看来,恐怕是清净不了咯。
文煌华这些人知道自己来了,那么新党的那些人,自然也是知道的。
而且,自己当面将何正臣怼成那样,嘿嘿,他们那一派的子弟,哪有放过自己的道理!
第134章 梅花拳传承
面对文煌华等人的示好,苏允表现得中规中矩,虽然没有拒人千里之外,但也没有表示得特别热情,但已经让文煌华等人很是开心了。
文煌华等人认为,如同苏允这样足智多谋的人物,肯定不会表现出来特别积极的一面,毕竟老谋深算的人大多谋定而后动嘛。
所以苏允的中规中矩,在他们看来就是答应了。
苏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他只是尝试着尽快进入一个学习的状态之中。
以前不愿意科举当官也就罢了,现在既然开始做了,就要做好,这就是苏允的性格。
苏允有一个很特别的性格,就是一旦当真去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其实大家都忽略了,很多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是比较较真的人。
容易抑郁症的人,大多是他们不愿意服输,亦是十分敏感之人,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服输,内心才会有许多的执念,才会让他们陷入抑郁之中。
而如同苏允这样容易陷入空虚的人,亦有一个特质,他们内心深处是有着一种生命须当有价值的理念。
听着好像有些扯淡,但一个真正躺平的人,生活富足、无所事事,难道不是他们最为喜欢的生活么?
只有那些将生命该当有价值视为必不可少的人,才会觉得无所事事的生活会带来无尽的空虚。
所以,像苏允这样的人,他们的空虚感其实是来源于没有找到奋斗的方向,一旦他们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他们通常有一个贬义但很十分适合的外号:奋斗逼。
这会儿的苏允,当然不算是找到了一生奋斗的方向,但他至少是找到了当前要奋斗的短期目标,就是通过州试。
从第二天开始,苏允便兴致勃勃投入学习之中。
第一天的课程是比较满的。
一大早不到辰时,宿舍其他的人便起来了,苏允知道早上有弓箭练习,便也跟着早早起来。
冯谦三人虽然对苏允敬而远之,但也没有得罪之意,苏允既然起来了,他们便招呼着苏允一起去,只是带着苏允来到了射箭场之后,便保持着与苏允的距离。
苏允自是明白他们的意思,也理解他们的顾忌。
从昨日文煌华等人的话语之中可以发现,太学就是一个小朝廷,这里的派系斗争不仅存在,甚至比朝堂上还频繁。
朝堂上的斗争是惨烈的,虽说有意气之争,但更多会从利益出发,因此斗争是有克制的。
而太学里面的斗争,可能没有那么惨烈,但很多事情一旦陷入意气之争中,便会变得极为麻烦,因为会变得极为不理智、不分轻重,有时候看起来甚至有些傻逼。
冯谦三人大约身后父辈亦是中立派的,也不敢参与到其中来,因此敬而远之是可以理解的。
苏允算了一下来参与的人,除了他们宿舍的人,也就是十八九个的样子,加起来也就二十三四人,应该这块场地就只有他们这个斋的人。
按理来说,一个斋应该有三十人左右,现在只有二十三四人,就是不知道是本来就这么多人,还是有些人没有来。
应该都有可能。
太学生的流动性不算特别大,但是存在流动性,不满员也是正常。
至于不来训练的可能性亦是不少,虽然太学制度算是比较严格,但总有人能找到理由不参加体育训练。
后世大学里,连强制参加的军训都有人能找到办法缺席,更别说这种常态化的早晚训练了。
至于为什么只有他们一个斋在这里射箭,大约是因为射箭这个活动是存在危险性的,就算是训练的时候弓箭没有箭头,亦是有可能造成伤亡的。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