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89节

  也就是说,三传里面先塞了左丘明等人的私货,然后孔颖达等人注三传的时候又塞了很多的私货。

  这也无可厚非,写书不塞私货,那书就白写了不是,所谓五经注我五经注我,就是这么个意思了。

  苏允要写经义注疏,一样要往里面塞私货。

  苏允记在笔记本里面的这些东西,就是挑出来的,打算重新阐述的部分。

  到了这个时候,苏允已经渐渐有了一个相对成型的想法。

  就是依照朱熹的路子,提出四书的概念。

  将《孟子》、《大学》、《中庸》提高到与论语并肩的位置,然后顺势提出来【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嘿嘿,格物致知大家都知道的吧?

  格物致知其实在礼记之中便有提及,但各代儒者对其解释颇多分歧,不过这个不重要,在苏允这里,格物致知便是后世的科学。

  嗯,先占领一个理论高点,然后推出格物致知的理念,再之后推出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科等等用来格物致知的工具。

  当宋代读书人们用物理化学数学等工具解决社会问题之后,便会证明苏允的格物致知理论是正确的。

  亦可以证明他注释的四书五经注疏亦是正确的。

  说明白一些便是,苏允提出一个理论,然后用物理数学这些工具去证明这些认识论是对的,最终将这理论化作普世价值观。

  大约就是如此。

  不过苏允并不打算从春秋开始,而是将目光瞄准在孟子一书上。

  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孟子的研究最为深入,而是因为孟子一书原本并不受重视。

  虽然自唐代韩愈以来多有提拔,到了本朝亦是多加拔擢,但地位依然还是不够高。

  对于新学说来说,苏允必须有所试探。

  地位太低的,写出来怕是关注的人不多,但地位过高的,一下子提出来诸多新理论,势必被人围攻。

  孟子处于一个上升期,但又没有被奉为圭臬的时候,这个时候试着注释,却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苏允将春秋三传读完之后,便立即投入孟子注疏之中。

  经过苏辙的引进门之后,苏允对孟子的研读其实已经足够的深入。

  他引入后世的共产主义理论进行对比,让孟子的理论变得更加深入且厚重起来。

  当然苏允不是全盘照抄共产主义,而是进行借鉴。

  孟子的理论本身就有共产主义的味道,有人称孟子是第一位从经济、思想和政治三方面来构建一个衣食富足、君民同乐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大儒。

  比如说孟子的“四端”体现的“共产主义”制度下人的最高素质。

  在孟子的“井田制”中,土地被划分为井字形,每口井周围的土地由八个家庭共同耕种,每家耕种一部分,共同维持生计。

  中间的土地为公田,由大家共同耕种,收获归公。

  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这些理论自然是存在理想化的部分的,但不理想化的理论又算得上什么理论。

  苏允想要做的就是将孟子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描述且具象化。

  毕竟他在后世见识过更多的东西,对这些理论的理解比宋人要深入得多,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更有说服力的。

  苏允对孟子研究很深入,因此这集注写起来也快,不过七八日时间,便将框架给打好了。

  但苏允非常谨慎,打算进行精修之后再将其面世。

  可以预料得到,这本孟子集注一旦面世,将会引来世人侧目,亦会引来铺天盖地的批评。

  这本孟子集注是苏允借助经典来诠释一个创新的哲学体系,虽然已经是尽量重视古注,追求本义。

  但对于那些追求经典绝对本义的经学家来说,这就是在歪解经典!

  而且宋朝虽然以仁孝治天下,又有爱民的传统,甚至还提出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说法,但民贵君轻这个概念依然没有深入人心。

  所以,届时他们的批评与指责将会是极其严重的,苏允不得不谨慎。

  但是,这个风险是值得的。

  一旦他这本《孟子集注》为世人所接受,那孟子的地位将会大幅度提升,一跃成为儒家的第二圣人。

  这个影响将会大到难以想象。

  一旦这位主张“民重君轻”的孟子被正式确立了亚圣的地位,也将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开明专制的时期。

  而孟子这本书也将身价倍增,从子部一跃而入经部!

  以一己之力,将孟子这个儒家影响力靠后的圣人推进亚圣的地位,将孟子一书从子部推入经部,这个事情,也将让苏允成为当世的经学大家之一!

  嘿嘿。

  苏允看着完成大框架的《孟子集注》,嘿嘿笑着,忽而听到外面传来杂乱的脚步声,赶紧将其收起来。

  这会儿可不好让人瞧见。

  只是稍微有些诧异,今儿是元宵节吧,怎么还有人来这边。

  冯谦等人都是汴京本地的,他们元宵没有果然,是不会来太学的,这会儿是谁来这边了?

  苏允刚把书收好,文煌华大喇喇的声音便传了进来:“居正兄,你果然在太学,我等都寻了你好些天了!”

  苏允回头一看,文煌华、潘敬仁、夏永安、杨炳等人都来了,顿时有些诧异道:“若我没有记错的话,今日是元宵吧,你们怎么来了?”

  文煌华笑道:“居正兄,我们寻你寻得好苦啊,我们到处问人问你住在何处,就是无人知晓。

  最后还是寻了章择,才知道你还在太学里住着呢,你这也太认真了,春节至今,你不会都在太学里读书吧?”

  苏允笑道:“我不是很爱热闹,反正汴京城里朋友也不多,干脆留太学里看书算了。”

  文煌华哎呀哎呀叫唤了起来,一脸的痛心疾首,道:“居正兄这话说得可是要让我们伤心了,难道我们这些人还不是你的朋友么,我们这么多人,你怎么就说朋友不多呢?”

  苏允闻言赶紧拱手致歉,道:“是我错了,是我错了。”

  众人哄堂大笑起来。

  文煌华笑道:“既然知道错了,今日便跟我们去喝酒赏灯吧,就算是给我们赔罪了。”

  苏允稍一沉吟。

  杨柄笑道:“居正,今晚乃是元夕,汴京城可热闹了,今晚没有人会留在家里的,大半个汴京城的人都会出来赏灯,吃饭喝酒,参加各种聚会,你平日里说要学习,我们都尊重你,但今日却是不能由着你!”

  苏允一笑,正待说话,文煌华大笑道:“来人啊,将居正给拘押上,今晚必须跟我们去酒楼!”

  后面的人大声笑了起来,有几个调皮的,跳出来唱戏一般,就要把苏允拘押上。

  苏允赶紧拱手求饶,道:“好好好,我去,我去还不成么,待我换件衣服。”

  众人这才笑嘻嘻的住手,但却不出去。

  苏允有些无奈道:“诸位,我要换衣服,你们回避一下可好?”

  众人又是一顿笑嘻嘻,潘敬仁笑道:“大家都是男人,有什么好避讳的,不会是居正本钱不行吧?”

  众人又是哄然大笑。

  苏允闻言冷笑道:“你们这是来自取其辱来了。”

  既然他们不走,那苏允也不是怕事的人,便当着众人面换了衣裳。

  当然,并没有全脱,毕竟里面还穿着秋服嘛。

  一会之后,众人有些恍惚。

  尤其是潘敬仁给了自己一个嘴巴子,道:“我特么就是贱的。”

  苏允换好了衣服,随后傲视群雄,笑道:“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夏永安为人促狭,闻言大叫道:“细节我们当然不会在意,你这分明就是大节啊!”

  众人顿时哄笑起来。

  都是青年人,说起话来大多没有什么架子,倒是让苏允有了一种回到前世大学的感觉。

  更正一下错误,上文写初八上学,查了一下,宋朝的春节假期通常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结束。春节期间,宋朝人原则上在大年初一前后各放三天假,而元宵节则放假七天。这样,正月里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放假中,所以初八是不上学的,得到元宵结束才开始上学。

第140章 冤家路窄!

  从太学出来,众人上了马车,沿着向东走,一直走到头,然后往北走。

  苏允从车窗看向街道,今晚每条街道都是灯火通明,街道上到处都是人,马车有些举步维艰,甚至比人都走得慢。

  苏允笑道:“我们去哪里,若是近的话,走过去还可能更快一些。”

  文煌华笑道:“走过去太远,今晚我在樊楼定了桌子。”

  樊楼在汴京城东北角,从太学过去的确是有些远,若是走过去,那可还真是要累得够呛。

  苏允倒是有些诧异,笑道:“今晚还能够在樊楼订到桌子?”

  樊楼乃是汴京毫无争议的第一酒楼,平时都要排队,更别说元宵节这种这么重要的节日,可以说,能够在里面订到桌子,那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文煌华笑道:“居正,你是有多瞧不上我啊,我爹虽然不在汴京城,但好歹也是两次拜相的重臣,你说要是连我都订不到位子,这汴京城能有多少人能够订到?”

  文煌华这话有些嚣张,但也不过是实话实讲罢了。

  文彦博庆历八年一次拜相,后至和二年再次为相,经历仁宗朝、英宗朝,到今朝,也算是三朝元老,是当今资历最老的朝臣之一。

  与之同时代的韩琦、欧阳修等都已经逝世,也就一个富弼能够与之抗衡了。

  路虽远,行之必至。

  路上虽然人多,马车走得很慢,但只要在路上,就能够抵达目的地。

  文煌华等人并没有着急,因为他们大约已经预料到这种情况,所以他们出来得颇早,慢慢走便是,反正今夜会很漫长便是。

  到了这会儿,苏允对今晚的聚会倒是有些期待,最近些时日,他一心写书,简直是食不知味,倒是有些想念好酒好菜了。

  辛苦了许久,能够出来放松放松,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他想去樊楼许久了,樊楼的大名他从前世便早就知道,之前来汴京接苏轼,时间很紧,需要安排的事情许多,因此倒是没有去成。

  这次来先是写书,后是搞什么鸡蛋灌饼,最近又沉迷于经义之中,进京两三个月,竟是还没有去,也是盖了帽了。

  今夜文煌华等人来邀请自己去,也是挺好。

  马车还没有到樊楼,苏允便从车窗远远看到了矗立在夜空中的高楼。

首节 上一节 89/2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