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88节

  章惇又道:“我建议你也学春秋,不过不是图春秋题型少,而是最适合你的就是春秋。

  你在政事上的才华,学习春秋可以举一反三,学起来最是轻松。

  但这亦不是目的,而是春秋最符合你的志趣所在。”

  苏允点点头,其实章惇就算是不说,他也要选春秋的,无他,就是春秋学起来比其他的有意思多了。

  苏允自己给五经做了个顺口溜,叫诗无味,书过古,易缥缈,礼迂腐,唯有春秋合吾心。

  章惇笑道:“你既然学春秋,那我倒是可以教你一些东西,你先学着,等你尽数学通的时候,我再给你拔高拔高。

  是了,科举以左氏春秋为主,按理来说,你只读这个就够了,但你读春秋,并非全是为了科举,而是为了治事。

  所以我建议你将公羊传以及谷梁传都一起学,相互对照,才能够真正学精。”

  苏允心里亦是高兴,有章惇这样的大家教授,他的春秋差不了。

  吃完年夜饭,又经章惇教诲后,苏允回了小院。

  今晚的小院尤其热闹,阿回、阿虎等人全都在,看到苏允突然回来,众人更加高兴了。

  阿回喜道:“章老爷这么早就放你回来了?”

  苏允笑了笑道:“也晚了嘛……”

  他看了一下,来的人就是之前的那七八个人,后面收的人却没有人来。

  阿虎笑道:“这里我不让他们来,这是公子你的地方,哪能随便让人来,我让他们都各自回去了,而且,接下来这几天可是最好做生意的时候,他们还得连夜准备呢。”

  苏允点点头,阿虎果然考虑的周全。

  近两个月来摊子的数量增长得很快,上次听阿回说,摊子已经过百,人数亦是已经有三百人左右。

  而阿虎考虑不让他们来,是怕人多口杂,最近他们与汴京城的泼皮无赖干了许多次仗,迅速发展的鸡蛋灌饼摊子终究是引起了许多人的觊觎。

  最先扑过来的就是汴京城的泼皮无赖了。

  先是泼皮无赖去找各个摊子要收保护费,摆摊的人亦不是善茬,于是便干起仗来。

  泼皮无赖便找到背后的大哥,纠结了更多的人来,阿回阿虎他们早就料到了这种局面,将三百人纠结起来,连着干了几天仗,将那坐地虎的堂口都给砸了。

  近来汴京城的街面上暂时是没有人寻麻烦了,连原本那些跟风摆鸡蛋灌饼的小商贩,看到这般场面,也赶紧将摊子改改做别的去了。

  阿虎不让他们过来,大约是怕那坐地虎还是不罢休,寻人跟踪过来,到时候害了苏允那就糟糕了。

  苏允道:“这些事情你们处理,若是有处理不好的,让阿回去太学寻我。”

  阿虎高兴点头。

  随后阿回寻苏允报账,苏允既然回来了,便权当休息,看了看最近的流水,看到了流水之后,顿时有些吃惊,道:“怎么涨了这么多?”

  阿回笑道:“最近干了几仗,将那些散摊都给吓到了,纷纷转行做别的去了,咱们的生意便是独家的了。

  另外,其他的商贩也怕咱们,所以每个地方最好的摊位都是咱们的。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最近过年嘛,近来十来天时间,生意特别好,是平时的一倍以上。

  我估计接下来到元夕这半个月时间,生意会更好。”

  苏允点点头道:“各个摊子的已经结算了吧,大过年的,总得过个肥年。”

  阿回点头道:“提前几天结算好了,都给发了,还依照你的吩咐,采购了大批的年货作为福利给发了下去了,大家都很高兴。”

  苏允又问道:“伯母那边你寄钱回去了么?”

  阿回笑道:“放心吧,我寄了钱回去了,还让周员外帮着买了一批年货送过去,还有让临江楼的掌柜给准备了一顿年夜饭。

  是了,苏老爷那边我帮你准备了年货,也让周湛给送过去了。”

  苏允笑着点点头,欣慰的拍了拍阿回的肩膀,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阿回是越来越干练了,已经有独当一面的趋势了。

第138章 苏允的野心

  苏允见阿回处理得都很好,也不多说什么,第二天又回太学了。

  苏允带了从章惇处拿来的谷梁传、公羊传,以及三传的注疏,《春秋左传注疏》(也叫《春秋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这段时间,他准备将春秋三传尽数给啃下来,过了年,他就要开始参加月度、季度、年度的考试了。

  虽说他并没有走太学赐官的路径的打算,但参加这些考试,也算是为科举做准备了。

  毕竟他从没有参加过这种考试,贸然参加科举的话,能考得上才是咄咄怪事呢。

  他的基础比大多数的太学生都要薄弱一些,毕竟他们都是童子功,自己这算是半道出家,想要考及格,还得下一番苦功才行。

  宋代的节假日,一年“凡七十有六日”,其中有传统三大节: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休假七天。

  天庆节、上元节也休假七天。

  春节休七天假,所以到初七之前,苏允都算是得到一个空闲的时间读书,除了每天去章惇家里吃晚饭之外,其余时间就在太学里面读书。

  当然啊,别人叫苦读,他就叫读书,因为沉进去之后,当真是很有意思。

  苏允经过汉书以及三国志的磨练,他的史学功底已经是很扎实了,读春秋对他来说不算难,何况都还有注疏呢。

  从进太学开始沉浸去读书之后,苏允感觉内心极为充实,再没有以前那种心里轻飘飘的感觉,他感觉自己的根已经慢慢扎了下来了。

  苏允已经有了新的目标,他要正儿八经的修一部史书,另外,还要在经义上写出一部著作。

  这两个事情都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花费很多精力的事情,有这两个事情压着,那他的精神疾病将不会再有复发之虞。

  当然,这是主要目的,次要目的他还是觉得,虽然后世人批判儒家,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时期,包括在国家经济落后的时候批评得尤其猛烈。

  但苏允读了这儒家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虽然各有各的问题,但总体问题不大。

  可以说,这十三经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的底层架构,别看有些人批判儒家犀利得很,但仔细去剖析这个人,他依然是深受儒家影响的。

  就算是去留学归来,一副二鬼子样,但真把他跟外国人放一起,你依然可以清晰感受到他就是一个中国人。

  经典的问题不大,问题出在于注释他们的人身上。

  五经注我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比如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还有春秋三传等等,说是为正经注疏,但里面的私货可太多太多了。

  苏允不否认这些人的成就,但里面有些东西他并不认可,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是有谬误的,会造成大影响的。

  以前苏允对经义不太了解也就罢了,现在机缘巧合之下闯了进来,何不尝试着纠正一下?

  苏允不是一个不积极的人,而是有些事情明知不可为,那也不用头撞南墙,比如说当官拯救大宋这件事情,他是觉得就算是神来了,也没有办法拯救的。

  宋朝立国不正,为了维持这架底盘有缺陷的马车跑动起来,赵家人给这架马车叠了太多东西了,一旦想要通过变革拯救这架马车,就会发现,你但凡想要抽掉任何一个东西,这架马车立马就得散给你看。

  所以,除非将这辆马车全都拆了重新构建一个扎实的底盘,否则根本救不了大宋朝。

  明知不可为,自然就不为了,逍遥一些过日子不更好?

  但他现在的目标又不同了,修史书这个事情,大家各抒己见,想怎么修就怎么修,了不起大家互喷口水,但修了就是修了,没有人拦得住你。

  而纠正经义这个事情,比修史书的争议可能要大得多,而且可能风险更高一些,但这个时期,正是最好的时候啊。

  儒家思想从春秋时期正式形成,经历了秦朝的低谷,在汉朝时候开始系统化。

  传到隋唐时候,儒家思想开始变得僵化,好在有一个韩愈重振儒学,经过五代的混乱时代后,宋人开始觉得儒学又渐渐进入一个僵化的阶段了。

  所以,最近这几十年,就是儒学重新掀起新高潮的时期。

  现在已经有这个端倪了,王安石的新学、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等人的理学、苏轼兄弟的蜀学等等,到了朱熹这个理学的集大成者的出现,让理学成了影响后世千年的儒学。

  后世人多仇视理学,认为理学是文化糟粕,但在苏允看来,理学其实并没有糟糕到那个地步。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承二程衣钵,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气本论的思想,将理学推至顶峰。

  南宋为什么推崇理学,其实与当时的政治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宋朝丢掉了半壁江山之后,世家大族,地主富商跑到了江南,他们被金人打怕了,不愿意再打仗了,只想过自己的安宁小日子。

  有钱有权的整天沉迷于享乐,三妻四妾,山珍海味,豪宅美院。

  百姓们日子也富起来了,有好日子过,谁又愿意再去打仗呢?

  但偏安一隅,耽于享乐,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风一涨,不仅无法收复旧河山,恐怕连南方的半壁江山也保不住。

  东晋南渡,南北朝等都是惨痛的教训。

  所以,理学自然而然便被推崇起来。

  这是个时代的产物,应对当时的时代其实是没有错的,但这套东西一旦进入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的时候,势必会禁锢人的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

  所以,苏允有个野心,便是在这个一切都还可以改变的时候,将后世的唯物理论、辩证思想等先进理论加入进去,让儒学变得更加开放有活力。

  嗯,未必能够像理学那样一统天下,但能够往儒学里面掺进去一把沙子,说不定对某些事情有所裨益呢。

第139章 孟子集注!(先来个3K)

  整个汴京城陷入假期的狂欢之中,苏允却是在圣贤书中不可自拔。

  苏允不是为春秋所折服,实际上,是因为在读春秋的过程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

  近些时日,苏允已经读完左传,左传主要是记载历史为主,议论不多,也就是说,左丘明往里面塞的私货不多,没有什么好说的。

  当公羊传以及谷梁传读完,苏允已经记载下满满的一本笔记。

  哦,就是苏允认为应当予以纠正的地方。

  给大家科普一下,六经是孔子整理的,春秋是其中之一。

  但是春秋记载的历史过于简略,所以大多数人是看不懂的,所以需要注解。

  有五本注解比较有名,就是这左氏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其实另有邹氏、夹氏二家。

  不过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学者只能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但问题又来了,若是凭借三传读春秋,有些人依然还是读不懂,那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再再做注疏,这种注疏可就多了,但每一种都有一个相对来说公认的经典。

  也即是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毫无意外,这些注疏者都在里面塞了大量的私货。

首节 上一节 88/2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