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第87节

  在苏允看来,这些书就是东大自古以来的社科学,读懂这些书,的确是可以具备基本的治国理政能力的。

  比如说左传中的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句话揭示了治国的基本逻辑。

  治国的要诀里,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情,一件是祭祀,一件是军事。

  军事大家都能够理解,但祭祀未必就能够理解。

  但换成后世的说法,所谓祭祀便是统一国民思想,形成一个国家、民族的观念,让所有的人都拥护这个国家,以此达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再换一个说法,便是治国要文武结合,既要军事上的领先,又要有精神文明建设。

  当然,左传苏允暂时不用学,就是打个比喻而已。

  这倒是让苏允喜出望外,他最怕的就是上来哐哐让你背诵,而且背完之后还是云里雾里的,至于这后面蕴含的是什么东西全然不知。

  这太学教授的这种授课方式,倒是有后世那些古文教授的风格了。

  不过苏允却是不知道,再往前些年,授课方式可不是现在这样,就是他所想象的那样,上来就是哐哐的背诵,无他,就是因为所有的学习都是在科举的指挥棒下进行的。

  之前主要是帖经墨义,以背诵为主也就可以理解了,但现在是考经义大义,自然教学方式又不一样了。

  但无疑这种方式更加适合苏允,苏允也的确是沉进去了。

  不得不说,苏轼让苏允抄汉书、学公文、学诗词,以及苏辙教苏允孟子,却是帮苏允打开了一个大门,让他这会儿来学习这些东西有了一个基础的概念了。

  加上苏允为了写三国演义,吃透了三国志,亦研究了许多的汉代官制、风俗习惯等等,再往前学习,难度又降低了不少。

  这种学习对苏允来说帮助是特别大的。

  太学的教授讲诗书礼易,不会只讲当时的社会背景,还会结合秦汉唐宋以来的情况,这种讲法自然是为了应对科举中经义大义的考试要求来教,但对于苏允来说,他其实亦是最为缺乏这块的东西。

  苏允在后代学习的知识其实是西化的,就语文课本上学的那点古文的知识,同样亦是经过西化过的东西。

  所以他看宋朝,一样是用后世的、西方化的目光来看的,不是不好,只是有时候很难理解当下的人想法。

  这也是为什么苏轼苏辙等人总是觉得苏允离经叛道的缘故。

  苏允沉了进去,这才真正理解了后世经常说的一句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后世苏允读书的时候,还总是有人在批判中国古代的文化,说里面糟粕太多,没有什么有用的东西,中国就是被这些东西所拖垮云云。

  苏允也曾经跟着批判过,后来随着国家经济腾飞,军事的飞跃,民众开了眼界,才发现,卧槽,世界就特么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啊!

  你这发达的西方国家,亦是各种问题重重,也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嘛。

  但那时候的苏允依然还是将信将疑的。

  这会儿真正进入这个中华文明的叙事里面来,认真学习这些文化经典,深入了进去,苏允才真正明白,不是中华文明不行,而是他从来没有真正去钻研过这些东西。

  当然啊,不是说中华文化无懈可击,全是精华没有糟粕,而是说,中华文明的积淀实在是太雄厚,这积攒下来的智慧,让苏允的眼界又大大开拓了许多。

  苏允学习得极为起劲,因为他自身后世带来的知识与眼界,在与中华千年文明在发生化学反应,每看到一个知识点,便将其后世的知识给串联起来,进行一个深化、本土化、时代化!

  苏允感觉自己每一刻都有所得,这种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于是苏允这一钻进去就没日没夜了。

  因为苏允初入学,算是插班生,所以月考季考他暂时都不用参加,从下一个季度再开始。

  ……

  苏允愕然看着眼前抢走自己书本的章择。

  章择神色有些复杂,道:“居正,你必须得回去!”

  苏允抬头看着章择道:“为什么?”

  章择哭笑不得道:“过年啊!之前几次叫你都不回,这会儿总得回去吃年夜饭吧?”

  苏允这才恍然大悟。

  苏允只感觉自己低了一下头,再一抬头,太学便下雪了。

  进入冬天了。

  时间好像是过去了两个月?

  苏允不太肯定。

  至于期间,好像章择来找过他,哦,文煌华等人也来找过他几次,嗯,好像还有人找过他麻烦?

  这个不是很确定,他天天沉浸在经典之中,已经是有些魔怔了,别人说几句风凉话什么的,他都只当是耳旁风了。

  苏允哈哈一笑道:“好好,这就走吧。”

  苏允就要往外走,章择一把拉住了他,道:“你还是洗洗换一件衣服……算了,回家吧,家里更方便。”

  苏允看了一下身上,好家伙,油腻吧唧的,好像从上课以来便没有怎么换过。

第137章 本经春秋

  其实太学早些天就放假了,只是苏允读书读得入迷,便没有回去小院。

  好在太学虽然放假,但宿舍还是让学生住的。

  这个时代交通困难,偏远州县来的学生并不回家,有些地方的学生来回一趟估计都得花上一两个月。

  时间是一个考虑的问题,另一个路上花销也大,还有一个安全问题。

  既然让学生住,食堂自然还是开放的,苏允倒是不虞被饿死。

  不过就算食堂关闭,也饿不着他,阿回几日就要来一次,既是来跟他对账,又是来看看他有没有照顾好自己。

  不过最近些时间苏允已经不跟他对账了,因为忙着看书呢,但阿回依然还是走得很是勤快。

  苏允自然不会去章家再洗漱,那样也太不礼貌了。

  苏允让章择先行回去,他自己在太学里先行洗漱一番。

  原本太学是供应热水的,但这会儿还不到时间,苏允到食堂厨房那边要了些热水,洗漱完后出了太学,但并没有直接转去章府,而是往街市而去。

  苏允逛了一圈街市,手上多了几包东西,随后才往章府而去。

  礼多人不怪嘛。

  虽然从黄州一路来汴京,大家都很熟,但再熟也要讲礼数嘛。

  后世子女出门在外,回家的时候也要给父母带点伴手礼。

  其实东西也并不复杂,给章若买点胭脂水粉,给章惇买点好点的笔墨纸砚,给章择几个大的送点玉佩之类的,至于章援就简单了,给送了一本全本的三国演义,这是周湛从黄州寄过来的。

  章家上下自然都在,大家好久没有聚,在桌子上言笑晏晏,就是章若看起来有些幽怨,却是不知道怎么了。

  吃完了饭,章惇依然叫上苏允去了书房。

  “你在太学的事情章择都跟我说了,你做得很好。”

  章惇一坐下来就夸道。

  苏允笑道:“叔父是夸我读书还是跟王珪孙子冲突之事?”

  章惇笑道:“都好。”

  苏允笑了起来,这就是章惇,这真是个不怕事的主。

  章惇摆摆手道:“那些人都是庸人俗人,你别跟他们搅和在一起,不是怕了他们,实在是浪费时间。”

  苏允点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随后有些玩笑问道:“若是他们非要来寻我的麻烦么?”

  章惇呵呵一声笑道:“那就别客气,有事情我给你兜着。”

  苏允笑着点头,章惇的确是不是一般人。

  章惇问道:“最近读了什么书?”

  苏允道:“读了《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礼记》。”

  章惇点头道:“都读完了么?”

  苏允点头道:“只读了个大义,五经注疏也是粗粗过了一遍而已。”

  章惇点头笑道:“你之前都没有学过,两个月时间,能够粗略过上一遍,也算是了不得了,不过接下来亦是要下苦功夫的,是了,本经你选好了么?”

  苏允摇摇头。

  章惇点头道:“就选你自己喜欢的,别听他人说什么难易什么的,选本经就是选择自己的行事准则,须得符合你的本心才是。”

  苏允点点头,这个说法跟后世选专业有些类似了,就得选自己喜欢的。

  不过这个本经实际上比后世选专业还要重要一些,这会儿的读书人,选取本经后,可能是真会以之为行事准则的。

  就如苏辙,他治孟子为本经,其一生都在坚持以民贵君轻的准则在做事。

  苏允倒是好奇章惇的本经是什么,道:“叔父,你所治何经?”

  章惇笑了笑,道:“你猜?”

  苏允想了想道:“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叔父善治事,想来以尚书或者春秋为本经?”

  其实这些从五经各自记载的内容之中可以得出各自用途。

  诗经记载的是诗歌,包括民间诗歌以及贵族诗歌,所以想要文辞好,就读诗经。

  而礼记里面都是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所以想要克制自己,就读礼记。

  尚书里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其实真读进去了,对于处理政事也有帮助。

  周易原本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后来由于其中的哲理丰富而深邃,成为一本阴阳辩证法哲学书。

  而春秋其实是一本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摄政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包括242年的春秋史。

  之所以苏允猜测章惇习春秋与尚书,是因为只有这两经才是真正能够学习治事,其余三本,各有用途,但对治事来说收效甚微。

  但在苏允看来,春秋又要更胜一筹,尚书讲述的是商、周的事情,年代过于久远,很多东西亦有所变化。

  而春秋讲的是春秋史,从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的复杂程度上来说,春秋要更胜一筹。

  所以要治事,研究春秋才是最好的。

  果然,章惇点头道:“我所治本经便是春秋。”

  真相大白了,果然如此。

首节 上一节 87/2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有一个聚宝盆

下一篇: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