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103节

  杂七杂八的一扣,其实差不多也就见底儿了,能够用于灵活机动的银钱,实在是不多。

  所以,其实如果说非要出这个钱的话,也不是没有办法-—--”-从内藏库出便是但是,林特非常清楚,太后提拔他,是来解决问题的,可不是来从太后手里掏钱的。

  因此,他干脆连这茬提都没提。

  殿中一阵沉默,众人都被林特这详实的数据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待得他们勉强梳理清楚之后,正欲开口,帘后刘娥的声音便已响起,道。

  “修河之事改日再议,今日只议如何开源节流,充裕国库。”

  得,这么一句话说出来,算是彻底堵了所有想继续质疑三司的人之口。

  于是,众人暂时撇开对林特的偏见,开始仔细思考起三司的提议。

  片刻之后,吕夷简率先开口,道。

  “太后,官家,臣以为三司之议可行,如今西北承平,虽边备不可废弛,但是,不必要的浮费,的确可以稍加裁减。”

  “不过,此事需当慎重,若是因裁减浮费,而引得边境不稳,则得不偿失矣。”

  应该说,三司的这个提议,的确切中了要害。

  朝廷岁入,有七成以上都用于军费,那么,既然如此,从军费里头抠钱,也是最容易的。

  有了吕夷简牵头,其他的几个宰执大臣,也都纷纷表示了同意。

  最后,刘娥开口,对著旁边的曹利用问道。

  “曹侍中,此事涉及军政,枢密院如何说?”

  因为地位特殊,掌管军队,所以,在这种场合,枢密院一向很谨慎,闻听刘娥发问,曹利用略微躬了躬身,道。

  “悉听太后,官家决断。”

  于是,在这件事上,众人便算是达成了一致。

  不过,就在众人都略微松了口气的同时,却不曾想,一旁的林特又上前道。

  “太后,官家,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

  据三司记录,今岁各地物价,比祥符初增数倍矣。”

  “如今,民间皆谓稻苗未立而和采,桑叶未吐而和买,各地转运使务刻剥以增其数,岁益一岁,又非时调率营造,一切费用,皆出于民,是以物价益高,民力积困也。”

  “朝中文武,自天禧以来,日侈一日,又甚于前。”

  “故此,三司敢请以景德中西戎内附、北敌通好最盛之时,朝廷一岁之花费为量,以测官吏之花费,财用之盈缩,力役之多寡,释道之增减。”

  “夫滘不盈者漏在下,木不茂者蠹在内,此事若成,则太后,官家可知朝廷财政损益,亦能与公卿大臣朝夕图议,而救正之。”

第124章 难题

  ???

  林特的这番话一出,众人顿时张大了眼晴,有些措手不及。

  他们本以为,三司提一个裁减军费的法子这事儿也就结了,谁料到,临了竟然又搞了这么一出。

  在场谁不是人精?

  虽然林特这番话说的委婉,但是,其意思就一个,那就是要重新核算整个朝廷的财政支出。

  景德时期,正是刚刚签订渊之盟,朝廷最需要花钱的时候。

  所以,理论上来说,这一年应该是支出最多的一年。

  以这一年为基准,去衡量之后每年的财政支出,其用意很简单。

  那就是,要把下一刀,砍在各个朝廷机构和官员的身上了。

  说白了,最需要花钱的时候,一年的支出也就那么多,结果现在西北承平,

  各处也没有大笔的花用,如果说这种情况下,总支出反而变多了,那可就得好好计较计较,这钱都花在哪了。

  “太后—.—”

  殿中安静了片刻,众人片刻,鲁宗道忍不住上前想要开口。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王钦若却抢先一步上前,道。

  “太后,官家,臣以为林计相所言甚是,朝廷用度,理当理个清楚明白,否则帐目混乱,使得朝廷岁入数千万贯,却连修河的钱都拿不出来,才是有负社稷。”

  “恳请太后,官家,允准此议。

  这话一出,鲁宗道顿时被壹了一下。

  作为科道出身的官员,向来都是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往下看,却猛不防,

  这次竟然被王钦若给道德绑架了。

  对方这么一说,这他要是再开口反对,岂不是在说,他为了朝廷官员们的私利,不顾百姓的死活?

  鲁宗道黑著脸看著王钦若,眼神颇为不善。

  但是,王钦若却淡定的很,果不其然的是,有了他这么一捧,殿中再无人开口。

  于是,稍停了片刻,帘后太后的声音响起,道。

  “既是如此,此事便准了。”

  “吕夷简,张知白?”

  听到太后点名,二人连忙上前,躬身道。

  “臣在。”

  “命你二人会同三司,总领此事,以三月为期,再呈覆奏。”

  这算是大宋的老传统了,虽然说财政,民政,军政分离,但是,凡是涉及到重大事宜的时候,就会临时点人,参与到具体事务的操办当中。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进一步的制衡各方,保证君上的大权。

  只不过,一次性抽调两名宰执,可以看出,太后对此事还是十分重视的。

  “至于裁减浮费之事,由枢密院和中书合议,拿出个章程之后,再送宫中批画。”

  随著刘娥再次一锤定音,这次垂帘便就这般画上了句号。

  众臣行礼退下,承明殿中的珠帘被缓缓卷起,但是,刘娥却没有动,而是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赵祯。

  打从刚刚开始,赵祯的眉头就一直皱著,似乎是有什么心事。

  “官家是在忧心军费一事?”

  刘娥是个聪明人,很快便想到了答案,开口问道。

  情知瞒不过这位大娘娘,赵祯沉吟片刻,还是点了点头,道。

  “大娘娘明鉴,如今朝廷边睡虽然安定,但是,不论是契丹还是党项,都非安分之辈。”

  “虽然看似皆与我大宋修好,可一旦我大宋衰弱,其势必会趁机侵我疆土,

  再起边畔。”

  “诸公方才所言,其实没错,军费膨胀多年,其中多有浮费,并不全部被用于养兵,理应裁减。”

  “但是,臣就是担心,最后执行之时,浮费裁减不掉,反而会变成了裁军。

  +

  应该说,赵宋虽然重文轻武,但是,却并不轻视军队的作用。

  又或者说,正是因为赵宋的朝廷上下,从皇帝到大臣,都太清楚军队的作用,所以才会有这股风气出现。

  重文轻武,轻的是武将,不是军队。

  事实上,历代的赵宋皇帝,对于军政方面,都是极为重视的。

  所以,赵祯提出这个忧虑也很正常。

  对这一点,刘娥当然也是清楚的,不过—

  “那官家可有什么好办法?”

  一句反问,顿时将赵祯给问住了。

  于是,刘娥叹了口气,道。

  “我何尝不知,边睡军政之重,但是,前些日子三司呈上的帐目,官家也看了,除了军费之外,可还有哪处,是能裁减的掉的?”

  “裁减军费固然有风险,但是,你我能想到的,那些宰执大臣,也自然能够想得到。”

  “我之所以让两府共议此事,就是为了能够拿出一个万全的法子来,所以,

  官家不必如此忧心。”

  “就算是实在担心,也得等两府拿出个章程以后再说,对吧?”

  这番话一下子堵住了赵祯的口。

  思再三,他也的确没有太好的办法,只得拱手开口,道。

  “大娘娘深谋远虑。”

  见此状况,刘娥便知道,赵祯的心中还是放不下,轻轻揉了揉额头,她倒是也没有多说,只道。

  “差不多该午膳了,昨日你小娘娘传话过来,说是做了你喜欢吃的酥酪,现下无事,你便去慈德殿看看她吧。”

  这话带著安抚之意,同时,也显然是不想继续和赵祯纠缠此事。

  于是,赵祯也只得再度拱手,退了下去。

  初春的阳光很好,宫城中的柳枝已然抽出嫩芽,微风不燥,春和景明,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跃然眼前,可赵祯却高兴不起来。

  坐在去往慈德殿的驾上,他有些心烦意乱。

  不单单是为了这次三司之事,更重要的是,在深入的了解了大宋如今的状况之后,他才发现,想要将如此庞大的国家调转方向,是多么的困难。

  想要让国家强盛,富国强军是必经之路,

  但是,从如今的状况来看,想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赵宋富庶,但是,大多数的税收,都用在了养兵上,所以,实际上整个国家财政的状况并不乐观,从这一点上来说,谈不上国富。

  每年七成以上的税收用于养兵,但是,官兵的素质却十分低下,在对外战争当中输多胜少,自然,也谈不上军强。

首节 上一节 103/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