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102节

  天圣元年的首次垂帘日,也随之到来。

  “臣等拜见太后,拜见官家!”

  承明殿中,珠帘低垂,刘娥和赵祯坐在帘后,摆了摆手,道。

  “平身吧。”

  于是,众人纷纷起身。

  和往常的垂帘一样,除了固定参加垂帘的那些大臣,另外还有一些相对比较年轻的绿袍官员。

  这些人,基本都跟著新任的三司使林特列班,由此便可看出,今日垂帘的主题。

  “近来,三司上奏,朝廷国库空虚,乞请商定开源节流之策,今日诸卿皆在,便一同商议一番吧。”

  略静了片刻,刘娥便直接了当的开口,算是提出了议题。

  这件事算起来,还得从年前说起,

  去年十一月,滑州上报,黄河再度决堤,虽然说规模不大,但是,算上这次,一年的时间,已经溃堤三次。

  连年累决,光是加固大堤,已经很难再起到作用,所以,请奏朝廷专派治河官员,详定其策。

  章奏下到中书,一众宰执商议过后,也没拿出什么新鲜的方案,就是重新修筑新的大堤。

  但是,这个方案一提出来,当时的三司使李士衡直接就告病回家了。

  实在是没法干了!

  这些年,朝廷东祀西封花了不少钱,本来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随著赵恒驾崩,又要修建陵寝,新帝登基,又是文武百官加官进爵,大赦天下,再加上各地的灾害,早已经是入不敷出了。

  结果,现在又要重修大堤?

  李计相表示,这活儿谁爱干谁干,反正他不干了!

  连著三道请求致仕的章奏递上去,恰巧,碰上林特的事儿,刘娥实在耐不住李士衡的辞请,于是,便答应了下来。

  事实上,这也是赵祯愿意放林特一马的原因。

  从礼仪院调到三司,看似是擢升,但是,现在的三司就是个烫手山芋。

  林特此前就在三司任职,应该说,还是有些才能的。

  如果他能解决现在的财政困难,那么,倒也未必不能让他继续待在朝廷里头。

  众人在来之前,就已经知晓了今日的议题,所以,自然是没有什么异议。

  很快,在林特的授意下,盐铁司判官俞献可上前,道。

  “启禀太后,官家,我朝自立国以来,行两税法,故天下赋调有常,去岁朝廷岁入钱三千余万贯,绢丝匹帛共八百万余,粮两千余万石,其中各地军费支出钱一千余万贯,绢丝九百万余匹,粮一千六百余万石,占朝廷岁入七到八成。”

  “赖先帝圣德,与契丹修好,今西北边陆安宁,寝兵已有二十年,而边馈如故,实则有极大一部分,都被挪为他用。

  1

  “臣以为,虽边防重事,戍兵不可裁减,但其末作浮费,非养兵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宽敛厚下。”

  话音落下,在场一众大臣,顿时有些意外,旋即,便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声。

  实话实说,众人想到了今天是商议财政之事,但是,却没想到,三司会公布整个国家财政的收支状况。

  要知道,这在过往,可是从未出现的事。

  国朝自创建以来,财政,民政,军政便各自分离,即便是宰相,也无权干预三司。

  落在具体的政务运行层面,其实就是,连宰相也并不清楚朝廷每年的具体收支情况。

  而且,按照制度,这也不是中书能够询问的事,所以,在日常的政务处理当中,中书一般只能根据感觉,进行大略的测算。

  也就进而导致了,两个机构之间,经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争执。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宋朝制度的一个弊端所在。

  财政,民政,军政分离的太过彻底,看似是相互制衡,但是在执行层面,必然会影响各个机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

  林特的确是个聪明人,又或者说,他很清楚,这是他能继续留在朝廷的唯一机会。

  所以,继任了三司使之后,整个年节他都没有休息,基本上每天都泡在官衙当中,加上他本就是三司出身,这才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将庞大的帐目理了个七七八八。

  随后,他亲自进宫了一趟,说服了刘娥,想将大概的收支对两府公布出来,

  以解决两府的质疑。

  这才有了如今的场景。

  不过,他这番话说完之后,显然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众人低低议论了一句之后,反倒是中书王曾率先提出了质疑,道。

  “俞郎中,这次修河,按照中书估计的预算,不过费钱五十万贯,朝廷每年岁入,既然有超过三千万贯,如何便修不得?”

  这.——

  俞献可稍稍有些购,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林特,后者倒是也没有犹豫,给前者递了个眼色,很快,便自己走上前去,道。

  “王参政,帐不是这么算的。”

  “单说修河这件事,的确,中书所拟熟状,现钱只需花费五十万贯即可,但是,除了现钱之外,修河需征发丁夫三万八千人,卒二万一千人,这加起来便是六万人。”

  “按照熟状中所说,工期十个月为计,六万人十个月需耗粮食近四十万石,

  若再加上运输的损耗,至少需要准备七十万石粮食。”

  “依照粮价一石两百文计,光粮食这一项,便要折算十五万贯乃至更多。”

  “十个月的工期,必然难以避过冬季,这六万人的棉衣,也需要计算在内,

  往少了说,也得十五万贯。”

  “除此之外,加征丁夫,地方税赋必然减少,依照往常经验来看,征发三万八千人,至少损失岁入十万余贯。”

  “再加上修河需要增派官员,若能成功修成,朝廷还需另加赏赐,修河过程当中,若有丁夫折损,朝廷还要予以抚恤。”

  “这些全部计算在内,折成钱计,至少也要上百万贯。”

  “虽然说,相较朝廷整个岁入,百万贯也不算特别多,可朝廷用钱的地方也多,每年本就没有太多结余。”

  “若不想办法裁减他项,三司如何能一时挪出这么大笔的银钱?”

  这番话说完,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

  众人望向林特的目光,也多了几分异样。

  虽然说,此人性格谄媚,但是,这么一番话下来,即便是对他再有意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林特的确是有能力的。

  三司的帐目繁杂,他接手不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能迅速的将其梳理清楚,已然是殊为不易。

  更不要提,刚刚林特这番话中,对各个数据都信手拈来,甚至于,连各种物资的价格都记得清清楚楚,能够迅速折算成钱,方便在场众人理解。

  这份熟稔程度,至少是值得认可的·

第123章 再多的钱也不经花

  隔著细密的珠帘,赵祯望向林特的目光,也多了几分认可。

  撒开品行不谈,他这位大娘娘用人的眼力,还是很独到的。

  不过,事实上,出于三司财政的独立性和保密性,林特的这番话,其实还是隐去了关键之处。

  宋朝实行的是两税法,也即夏、秋两季征收税赋,这种税制本是为了解决唐朝中后期均田制崩溃后引发的财政困难而设。

  两税法的特点,一是以资产,也就是主要以实际占据土地的数量来征税,改变了秦汉以来,以人丁税为主的税收结构,二是量出为入,以国家财政预算作为征收的总额,分摊到各个地方。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税制是符合唐中后期的实际状况的。

  但是,入宋以后,一方面,国家状况相对稳定,两税法仅能满足朝廷的日常支出,而难有结余,另一方面,因为赵宋不抑兼并,土地流转极快,所以,具体征收上,也有了较大的难度。

  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状况,再结合自身的情况,赵宋另辟蹊径,转而尝试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思路。

  那就是,不以农业税作为主要的税源。

  原本唐朝的两税,已经改以征钱为主,而入宋以后,又转回了以实物为主,

  辅以征钱。

  在赵宋整个的税收结构当中,两税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实物上。

  自两税而入的绢帛,大约占绢帛总入的百分之四十,粮食要多一些,占到粮食总入的百分之七十,至于现钱收入,只占现钱总入的不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如果将其全部折成钱来计算的话,两税的收入,基本能够占到岁入总额的百分之五十上下。

  至于剩下的部分,直接收取的商税,大约占到百分之十左右,茶,盐,酒这些由朝廷控制的专卖品,获利占总岁入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这些部分,基本都是以现钱收入,占据现钱总额的七成以上。

  最后,加上朝廷直接掌握的官田,通过屯田,出租等方式获得的收入,再加上铸钱等一系列杂七杂八的岁入,形成了赵宋和历朝历代都截然不同的税收结构。

  单以天禧五年来计算,如果简单粗暴的将所有的实物都折钱计算的话,那么,赵宋的收入达到了恐怖的一亿五千万贯。

  这放在整个古代,都可算得上是一个登峰造极的水平。

  实话实说,当赵祯看到林特整理出来的这份数据的时候,他的心中都震惊不已。

  都说赵宋富庶,却没想到,富到了这等程度。

  怪不得在对外关系上,赵宋一直都倾向于花钱买和平,实在是岁币的那点钱,对于整个大宋来说,和打仗相比的靡费差的太多了。

  当然,收入多,花销也多。

  撇开岁市不谈,就像三司刚刚所说的,赵宋这么庞大的税收,每年有七到八成,都用在了养兵上。

  或许正是因为有钱,所以,赵宋奉行的政策,就是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事儿。

  为了维持民间的秩序,赵宋大量吸纳民间的地痞流氓,乃至是灾害时的流民进入军队,通过发放饷银的方式,将其稳固下来,以保证地方的安稳。

  对于各地出现的叛乱,也往往多是以招抚为主。

  说白了,赵宋养兵,实质上和岁币一样,就是花钱买安宁,这样的军队质量,在对外战争当中屡战屡败,也就不奇怪了。

  而除了这些之外,在财政制度上,赵宋还有一点极其特殊,就是内藏库制度。

  虽然说,赵宋整个的税收非常庞大,但是,除掉军费之后,剩下可用的也就是三千万贯左右。

  而这其中,所有通过金银贵金属送纳的部分,都要归于内藏库,单是这一项,就要从左藏库中拿走两百余万贯。

  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其他杂七杂八的珍珠,香药,矿钱等,每年内藏库要从这三千万贯当中拿走的,基本在四百万到五百万贯左右。

  所以,这么一算下来,实际上可供三司支配的税收,也就是两千五百万贯左右。

  这些钱需要用于官员的俸禄,官服,官印制作,大规模的赏赐,各个衙门的公使钱,各种各样的仪典,包括每年的贡举,还有官办学校给予有功名的读书人养士的费用。

首节 上一节 102/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