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22节

  这般年纪,却能够有如此的见地。

  即便是刘娥也不得不承认,眼下的赵祯,已经不是一个孩子那么简单了。

  就单凭这番话,便足以让她将赵祯当做一个成年人看待了。

  于是,稍一思索,刘娥并没有直接回答赵祯的话,而是转身对著旁边的侍者吩咐了几句。

  片刻之后,殿中多了一方案几,其上有清茶两盏,笔墨两副。

  案几两侧,刘娥和赵祯相对跪坐。

  柔和的烛光下,隐隐约约有两道影子不断拉长。

  这是一个标准的奏对格局,也代表著刘娥认可了赵祯,认为他有和自己谈论朝政的资格!

  “官家之意,我已知晓。”

  刘娥平视著对面稍显稚嫩的面容,神色却并无半分轻忽,肃然开口,道。

  “所谓为君之道,在于用人,先皇在时,垂拱可治天下,究其根本,便在于此。”

  “然则世间最难捉摸之处,便是人心,若有德才兼备者为我所用,自是社稷之福,国家之幸,但官家须知,才能好量,德行难测。”

  “人心自古最易变,微末时有德,显贵时未必仍有,何况,有德者未必有才,有才者未必有德,自古皆是如此。”

  “官家谓中书之中,惟王曾一人德行堪用,是因他不畏丁谓权势,而敢为寇准说情,但官家焉知,他是为国还是为私?又焉知他是否在借丁谓邀名?”

  “即便二者都不是,官家焉能确定,倘有一日,他坐上丁谓的位置,不会如丁谓这般?”

  “今日之事,固然是丁谓针对寇准,但丁谓在中书多年,诸事皆料理得当,先皇亦颇加赞誉,官家以今日之事而断定他是无德无行之人,又是否太过草率了些呢?”

  和刚刚的温和不同,此刻的刘娥言辞犀利。

  虽然她并未刻意表露气势,但是,那股扑面而来的强势,却仍然让赵祯倍感压力。

  不过,这也恰恰证明了,刘娥是在认真的和他探讨这件事情,而并不是像之前一样,带著半哄孩子的性质在谈话。

  因此,赵祯心中在绷紧弦的同时,反而感到有些振奋。

  第一步总算是迈出了半条腿,能不能真正走出去,就看接下来了。

  轻轻的吐了口气,他并不急著回答刘娥的问题,而是认真的垂眸思索起来。

  刘娥也不著急,就这么静静的等待著。

  终于,过了半盏茶的时间后,赵祯抬头,道。

  “观一事而定一人,的确是不智之举,观诸事而定一人,恐亦未必准,但为君者何必定人?”

  “听其言,观其行即可。”

  “其言其行若德昭功高,则用之,其言其行若卑劣无能,则弃之,以行用人不以心,以法度约人不以党,则政可明矣!”

  和明清时期皇帝乾纲独断,事必躬亲不同,宋人认为,皇帝的职责在于用人。

  所谓圣天子垂拱而治,也即皇帝并不直接决断诸事,而是选用宰执来辅佐治理天下。

  这一原则贯彻在中枢整体政务运转当中,可以说是大宋立国的基石之一。

  所以,刘娥刚刚的几个问题,也全都是围绕在识人之上。

  应该说,对于这个观点,赵祯实际上也是认可的。

  毕竟,皇帝再出色也只是个人而已,世袭制的性质决定了大多数的皇帝注定是平庸的。

  所以,选用贤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确是一个于国有利的办法。

  所以,眼下他和刘娥的分歧在于,什么才是贤才?

  赵祯认为中书宰执,需当德才兼备。

  但是刘娥却毫不留情的指出,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谁都想要德才兼备的大臣,但是,实践起来却无比困难……

  “听其言,观其行,说起来容易,可世事繁杂,岂是贤与不贤可以囊括的?”

  赵祯的话让刘娥有些触动。

  但是,片刻之后,她还是摇了摇头,道。

  “便说丁谓,他是有些骄纵,心胸也不算广阔,但是,他这么多年以来,无论身处何职皆尽忠职守,功绩累累。”

  “咸平三年,峡州路贼人王均,纠结黔、高、溪州蛮子起兵叛乱,丁谓时任峡州路转运使,亲率兵卒数百深入敌军,劝服各族首领,未动大军而勘定叛乱。”

  “景德四年,契丹侵河北,丁谓时为郓州知州,以数千兵卒沿黄河岸摇旗击斗,使声震百余里,令契丹畏之不前,其治下数万百姓得以安然渡河。”

  “大中祥符元年,丁谓任三司使,在他之前,三司帐目混乱,历年岁入时少时多,丁谓上任后,即刻著手厘清历年帐目,编纂《会计录》上呈史馆,使往后历年岁入皆得参照……”

  烛火摇动下,刘娥一一历数著丁谓入仕以来足堪称道的功绩。

  最后,她抬起头,和赵祯目光相交,道。

  “单凭我刚才所说的这些事,丁谓称一句爱民如子,贤名远播毫不为过,先皇提拔他为宰执,也正是看重于此。”

  “但与之相对,丁谓作风强势,心胸不广也是真的,那么官家觉得,他到底当说是贤还是不贤?”

第24章 我跟你谈现实,你给我上价值?

  刘娥定定的看著赵祯,口气严肃。

  这样的话,放在以往,她根本就不会对赵祯说出来。

  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她即便说了,赵祯也不会懂。

  但是现在,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自己这个儿子的确成熟了。

  因为在她说完这番话之后,显而易见的,赵祯并没有因为对丁谓的成见,而露出特别抗拒的神色,反而是认真的开始思索起来。

  于是,刘娥端起茶盏轻轻啜了一口,算是给赵祯一点消化的时间。

  随后,她的口气变得温和了几分,道。

  “官家须知,人皆有私心,人心也皆非一成不变,身为宰执,能够上佐天子,下率百官,安顺朝政,庶抚黎民,便算是合格,官家所求之一心为国又私德出众之辈,是如圣人般可遇不可求之事矣!”

  不得不说,刘娥的确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她非常懂得,应该如何击破人的心理防线。

  一味的用自己的道理和对方对抗是没有用的,想要真正瓦解对方的想法,就要用对方的道理来打破对方的逻辑。

  赵祯说,应该听其言观其行。

  那么,刘娥就列举出一系列的事例来证明,丁谓并非像赵祯想像的那般无德无行。

  之前那个为了百姓渡河争取时间而甘愿冒险的是丁谓。

  如今在中书弄权,党同伐异的也是丁谓。

  鼓动先皇泰山封禅,曲意媚上的还是丁谓。

  人性复杂,一体多面,如何能用有德无德,贤或不贤来简单区分……这便是刘娥想要告诉赵祯的。

  “大娘娘说得对,不过……”

  足足过了半盏茶的时间,赵祯终于抬头,再次和刘娥视线相对,口气依旧坚定,道。

  “德才兼备之人固然难得,但是,如若将以权谋私之事当做寻常,则世间必再无德才兼备之人也!”

  应该说,刘娥刚刚的话,的确让赵祯产生了些许的动摇。

  哪怕有前身的记忆在,可赵祯自己前世毕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种复杂的政治离他太远。

  所以,真正参与其中的时候,他确实会有几分理想化的色彩,并不如刘娥看的透彻。

  但所幸的是,赵祯拥有的不仅仅是原身的记忆而已,他还有中华数千年历史的积淀。

  刘娥的话,的确不是没有道理。

  单论丁谓或者是其他的人,都并非是简简单单的有德无德可以一概而论的。

  如果说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位列宰执,那么,恐怕历朝历代的宰执,有九成九都是不合格的。

  可问题就在于,赵祯很清楚,这种人是会有的。

  虽然遍数历史也寥寥无几,但终归是有的。

  他们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也是精忠报国,铁血丹心的岳武穆,更是一片清白,两袖清风的大明少保于谦……

  尽管眼下这个时代未必有,但是,脑海中浮现起这些人的身影,便让赵祯瞬间就清醒了过来,重新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人皆有私心,此常事也,但若将私心视若常态,则国之不幸也!”

  “宰执大臣,乃国之柱石,大娘娘明鉴,朕并非妄想诸宰执皆大公为国,私德不缺之人,但既居此位,盒饭以圣人为楷模,力行垂范,竭力克制私心而求大公矣。”

  “何况,诸宰执虽位列中书之中,但中书之权,却非诸宰执所有。”

  “中书之权,乃公器也,用公器而全私心,本非法度所容,且今朝廷上下,竟以此为常,岂非咄咄怪事?”

  “大娘娘,德才兼备者,的确可遇不可求。”

  “但若人人觉得世无德才兼备之人,以己之私心自利为应当之事,更兼堂而皇之以朝廷公器党同伐异,则此辈确然不配居于宰执之位!”

  崇徽殿外,月明星稀,微风轻拂,清亮的月光透过窗棂撒在红木铺成的地上,与烛火的光芒相互映衬,柔和而坚定。

  少年官家眉目清隽,腰背挺直,话语缓慢却字字千钧。

  这番话,既是在对面前的刘娥说,也似是在对这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无数英魂在说……

  看著面前坚定无比的赵祯,刘娥第一次感到有些头疼。

  她很清楚,赵祯说的是对的。

  可问题就在于,这世间之事,并不是单分对错而已。

  说大道理容易,但是怎么做却很难。

  当然,对话进行到这个地步,她也不得不承认,赵祯的想法和看法虽然仍旧让她觉得有些稚嫩,但是,已经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明君的苗子。

  至少,单是谈论道理的话,刘娥也必须说一句,对方的整个论述足够完整,让她也难以找出破绽来。

  政治理念这种东西,如果不落实到行动上来,就是纸上谈兵。

  但是反过来说,作为皇帝,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政治理念的话,那么也就只会是被人牵著鼻子走的庸碌之辈。

  从这一点上来说,今天的谈话,已经让刘娥觉得没有浪费时间。

首节 上一节 22/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