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25节

  “昨日官家说的话,我想过了,的确有道理。”

  “寇准被贬,是因其与周怀政交通,但是的确并未查出,他曾参与周怀政谋逆一事,以此为由屡加贬谪,确然不合法度。”

  “但如今木已成舟,若为寇准复官,恐有损先皇英明,故而,不妨以他年老有功为由,让其致仕,安享晚年。”

  这话一出,赵祯心中不由浮起一丝笑意。

  果然,他猜的没错,昨天的谈话,刘娥还是听进去了一些东西的。

  但是,以刘娥的性格来说,即便她让寇准致仕,真的是为了给中书树立法度,可心中的芥蒂肯定还是有的。

  所以私下里谈话,她不可能对寇准的态度如此平和。

  可现在她言辞之中,没有对寇准显露出半点敌视,原因就只能是……

  赵祯心中轻轻摇了摇头。

  丁谓啊……还是有些得意忘形了!

  这份制书中的小把戏,赵祯都能一眼看得出来,又怎么可能瞒得过刘娥呢?

  当然,不出意外的话,丁谓也没想要瞒著刘娥。

  毕竟在大宋,只有宰执和宫中共同认可的制书,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圣旨。

  换句话说,作为宰相,丁谓对制书的内容做出一定的调整,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并不能算是矫诏。

  事实上,就算是矫诏这种事,丁谓也不是没干过。

  当初,寇准谋划太子监国失败,丁谓在御前指控他有不轨之心,赵恒就半信半疑,觉得这是丁谓在趁机攻讦寇准。

  只不过,碍于丁谓和刘娥施加的压力,再加上寇准平素的确和周怀政相交甚密,所以不得已之下,他才下了罢相的命令。

  然而,当时赵恒的本意,只是想让寇准躲躲风头。

  所以,他罢黜的是寇准象征宰相的平章政事,却保留了其右仆射,中书侍郎的本官。

  可没想到的是,丁谓得旨之后,却故意模糊了赵恒的用意,将罢职改成了贬黜。

  随后周怀政之事发生,寇准被牵连,赵恒原本只想贬黜他到京畿附近,却被丁谓再次模糊,改成了外放边远小州。

  以致于直到后来赵恒病重,在少有的清醒时间里,他都还在问侍奉之人,为什么不见寇准来朝拜。

  寇准罢相的制书是如此,那些贬谪寇准一党的旨意,其实也大半都差不多都是这样。

  要知道,那个时候,赵恒大多数时间都在昏迷当中。

  丁谓作为宰相,拟好制书后,往往趁著赵恒神智不清楚的状况下,蒙混著拿到口谕,然后便堂而皇之的将制书用印施行。

  所以,对于这种改动内容的事情,丁谓早就是做惯了的,自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是,他却忘了一点。

  那就是,如今宫中的这位,已经不是重病缠身,神智时有不清的先皇赵恒,而是奉遗制处分军国事的皇太后刘娥。

  宋朝的制度较诸其他朝代,最为繁复严密不过,一道制书从拟定要施行,要经过多道程序。

  为了防止矫诏的事情发生,所有的诏书在下发之后,接受旨意的官员或衙门并不会直接执行,而是会等到早朝或者单独请见皇帝,当面再次覆奏所接受的诏旨内容,经过皇帝本人确认之后,才会执行。

  因此,就算当时赵恒神智不清醒,可单凭丁谓一个宰相,想要如此肆无忌惮,也并不容易。

  他之所以能够屡次改动制书的内容并顺利施行下去,本质上是因为,刘娥在背后替他撑腰,为他背书,证明制书的内容确实无误,所以才这般顺利。

  可如今情形和当初,早已大不相同。

  虽然说,丁谓仍旧是刘娥的心腹大臣,但是,之前的时候,丁谓的利益和刘娥是一致的。

  甚至可以说,他改动制书内容的举动,本就是出自刘娥的授意。

  但现在丁谓的这种做法,却无疑是在和刘娥对著干。

  就算眼下,刘娥仍顾忌著他宰相的身份还有多年合作的情分,可这些,终归都会被慢慢消磨殆尽的。

  另一边,眼瞧著赵祯对寇准的确没有过多的关心,刘娥的神色也恢复如常。

  不动声色的将制书合上,递给了旁边的内侍,让他们一会和其他的制书一同送出宫去。

  随后,她停下了手头的事,略微板起了脸,道。

  “官家今日,可是起晚了?”

  啊这……

  赵祯微微愣了愣,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低头道。

  “朕知错了,请大娘娘勿怪。”

  虽然说,今天的早朝翘班,算是他和刘娥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是作为皇帝,赖床不上朝,也的确很难讲什么道理。

  既然如此,不如干脆认错的好,反正他以后也没打算改,挨骂就挨骂吧……

  果不其然,看赵祯这么快就低头认错,但明显有几分耍无赖的口气,刘娥也有些无奈,道。

  “视朝乃是大事,不可懈怠。”

  “知道了……”

  赵祯敷衍了一句,眼神朝著四周看了看,很快就开始转移话题,问道。

  “大娘娘,今日怎么是张都知在旁侍奉,雷押班呢?”

  宋代吸取了唐后期宦官专权的教训,严格限制了宦官的人数,对于内侍的机构也有了更严密的规定。

  就拿现在来说,虽然宫中在册的宦官不过两百余人,但却分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两个机构。

  内侍省又称北司,前省,其中低阶者,负责拱侍殿中,洒扫杂役,高阶者则会派出宫外,有固定的差遣。

  入内内侍省又称南班,后省,其中低阶者负责承旨临时出外办事,高阶者通侍禁中,属于宦官中真正的高品。

  所以相较之下,后者的地位要比前者更高,因此,只有内侍后省才设有宦官的最高官职都都知,只不过现在暂且空缺。

  再往下便是都知,常额两员。

  如今在宫中任入内都知的,一个叫蓝继宗,在赵恒驾崩之后,被充作使者,去向辽国报丧,尚且未归。

  另一个便是眼前的张景宗,是皇城司的五员勾当官之一,算是刘娥最信任的宦官。

  不过,也正是因为最受信任,所以张景宗才有时不在宫中,他更多的,是在外头替刘娥办一些要紧的事情。

  像是这次,赵祯没记错的话,负责督建赵恒陵寝的事宜的,就是张景宗,可如今他却出现在了宫里,莫非……

  “前些日子,雷允恭说,他受先皇恩遇多年,如今先皇驾崩,修建陵寝之事,他若不出力,心中不安,所以自请管勾山陵事。”

  刘娥本也就没想揪著赵祯不放,眼瞧著他转移话题,倒是也不点破,顺著他的话头便道。

  “我本觉得他少年得宠,一直在宫中任事,未历外任,怕他办不好事,可雷允恭苦苦相求,我念他一片忠心,有所不忍,所以,便让他接替张景宗,去了外头。”

  听了这话,赵祯眼中眸光一闪,嘴角很快便泛起了一丝笑容。

  果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至少现在,还没有因为他的到来,而产生什么变化。

  宋代的宦官制度比较特殊。

  内侍的选拔,多是通过原有内侍收养幼童来补充的。

  按照惯例,这些幼童自小入宫侍奉,属于内侍前省的序列,干的都是杂役的活。

  等到年纪大些,便可获得官职,正式成为内臣,然后被外派出宫,承担固定的差遣。

  历年数年之后,如果干得好,便可以调到内侍后省,成为宫中日常随侍办事的内臣。

  但是,这种制度是在赵恒在位后期才慢慢创建的。

  所以,总会有那么几个漏网之鱼,其中之一,就是雷允恭。

  他虽然也是自幼入宫,可却很早就被派到刘娥身边侍奉,并没有经过内侍前省的出宫历练。

  正因如此,刘娥虽然信任他,却一直不敢让他像张景宗一样出宫办事。

  这次勾管山陵事,应该算是雷允恭第一次出宫办事。

  但不出意外的话,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了……

  将心中的念头按下,赵祯笑著开口,道。

  “怪不得这段时日,见到雷押班的时候少了许多,不过,他能有这份心,的确是难能可贵。”

  “那既然如今雷押班接替了张都知,负责勾管山陵事,张都知接下来怕是便要留在宫中,随侍大娘娘了?”

  这话问的寻常,但是刘娥却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是将目光看向了在旁侍立的张景宗。

  于是,便见这位官至入内都知的大珰拱手答道。

  “官家容禀,臣虽想侍奉在太后和官家身前,但先皇下葬之后,需往各处奉安御容,如今先皇御容仍在景灵宫中,臣需先行前往查看,故而,过两日便要出宫了。”

第27章 宰执之外

  所谓御容,便是画像和泥塑。

  赵祯的这位死鬼老爹赵恒,热衷于东祀西封,所以在各地修建了很多的宫观。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位于仙源县,也就是后世山东曲阜的景灵宫。

  当年泰山封禅之后,赵恒为了强调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便在某日对大臣们说,自己做了个梦。

  梦里有灵仙仪卫,神人缥缈。

  他们召赵恒对坐饮甘露仙茶,其中一位天尊自称乃轩辕黄帝,又说赵氏一族乃轩辕后裔,因主天下,还勉励赵恒抚育苍生,无怠前志。

  于是,这位赵官家梦醒之后,立刻就找到了梦中所见的轩辕‘祖地’曲阜。

  先是下令将县名改为仙源,随后又命建景灵宫,其仪制规模,依照太庙。

  建成之后,赵恒将赵家历代先祖,包括他自己的画像都供奉其中,享受香火祭拜。

  这件事在如今的赵祯看来,简直是胡闹。

  但是,除了他之外,宫内宫外的所有人,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可明面上都认同这套说法。

  按照赵恒生前定下的规矩,赵家皇帝在世时,御容奉于景灵宫,驾崩之后,需奉安御容于各处宫观。

  虽然说,迎奉之事应该是在下葬以后再做,可也毕竟需要提早做准备。

  这事说大不大,但却不能出一点差池,所以,由张景宗亲自过去,自然是再合适不过。

  闻听此言,赵祯似乎是有些失望,点了点头,道。

首节 上一节 25/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