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38节

  显然,赵祯低估了这两位能够一步步走到中书宰执的人……他都能想到的事,这二位岂会想不到?

  毫不夸张的说,冯拯的这番话,完完全全的规避了所有的风险。

  先是解释自己的消息来源是外朝而非内宫,随后又言明他已经按照规矩先去找过丁谓,在实在找不到这位首相大人的状况下,才无奈选择入宫。

  一方面体现了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天家分忧之心,另一方面,也委婉的表达了他恪守规矩,顺带著还暗讽了一下丁谓擅离职守……就仿佛,他真的不知道丁谓为什么‘回’府一样。

  赵祯透过珠帘,目光似乎落在了苍老的冯拯身上,心中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再次暗暗告诫自己。

  果然不能小看任何一个能够站到权力中心的大臣!

  这位冯相公,平素人畜无害,和善的很,以致于,哪怕赵祯已经从记忆当中获知了他的诸多事迹,还是下意识的对他有些轻视。

  但是,刚刚的这么一番话,却让他真正意识到,哪怕是有脑中的那些记忆做依仗,可毕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都不是容易改变的。

  现在的他,还远远达不到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的标准。

  身居高位者,易骄矜自满,将权位之威当做自身能力,丁谓犯了这个错,他也更当引以为戒,时刻警醒。

  果不其然,冯拯的这番话说完之后,赵祯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身旁的刘娥脸色舒缓了下来。

  不过,也只是片刻,她便又皱起了眉头。

  至于原因,自然是因为那份奏札……

  刘娥看完之后,脸色变得颇为难看,思忖了片刻,又让人递给了赵祯。

  于是,赵祯这才头一次直观的意识到,大宋言官的战斗力。

  刚刚王曾说的时候,赵祯已经觉得有些咂舌了,要知道,皇陵浸水这样的事,也是普通的官员可以随便议论的?

  而且,不仅议论,还扯到了天意上,这要是换了某清,被砍八百回都不够!

  然而,当他真正看到这份奏札时,才发现,王曾说的已经够委婉了……

  这份来自于监察御史鞠咏的奏札里,虽然用流言当托词,但是十有八九,都是他自己想说的话。

  他以皇陵渗水为理由,极言此乃各地伪造天书,蛊惑君王大兴祀封,对神灵不敬,以致上天震怒,故有所警。

  洋洋洒洒上千言,就差明著骂赵恒好大喜功,崇信天书祀封,这才引得神灵发怒,降下如此灾祸了。

  看完之后,赵祯忍不住吞了吞口水,偷偷看了一眼刘娥。

  果不其然,这位大娘娘的脸色早已经是阴云密布。

  不过,大宋的言官便是如此,上谏天子,下劾百官,其自由度在历朝历代当中,都属冠绝。

  所以,哪怕知道鞠咏这是在指桑骂槐,刘娥也只能捏著鼻子忍下这口气……

  “两位卿家辛苦了。”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刘娥努力的挤出一丝笑容,开口将刚刚略显紧张的氛围冲淡,问道。

  “依中书之意,此奏应当如何?”

  于是,底下冯拯和王曾二人对视一眼,心中也不由松了口气。

  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赵祯所想的那么淡定从容。

  所谓伴君如伴虎,他们可不像丁谓一样,是太后的亲信,可以肆无忌惮。

  再说,就算是丁谓,现如今不也快要自食恶果了吗?

  眼瞧著太后总算问到了正题,二人踌躇片刻,冯拯上前道。

  “太后,山陵事乃丁相公主持,负责建造者,多为宫中内宦,故而,臣等并不知具体情状。”

  “故而,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召见丁相公和宫中负责勾当山陵使的内侍查问此事。”

  “如若皇陵渗水之事只是子虚乌有,那么,朝廷只需澄明谣言,依原定之日为先皇出殡,自然一切无虞……”

  话说到这,冯拯的话头停住,没有继续说下去。

  以致于,殿内陷入了一片寂静当中。

  片刻之后,珠帘后响起一声无奈的叹息,刘娥道。

  “事到如今,吾也不瞒二位宰执了,这件事情吾也是刚刚知晓,入内押班雷允恭擅移皇堂,以致工期延误,新皇堂下多山石,又临水源,实为绝地,如若继续营建下去,日后恐有崩塌之险……”

第40章 分歧初现

  “竟然如此严重?”

  承明殿中,听了刘娥的话,冯拯和王曾二人顿时一惊。

  这倒不是作假。

  他们二人从邢中和的奏札当中,已经猜测到了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却没有想到,竟会到了有可能崩塌的地步。

  不过,这般反应,倒是叫刘娥的心中的疑虑又去了几分,继续道。

  “雷允恭擅移皇堂,已经被锁拿下狱,吾刚刚召了入内押班杨怀玉和岑保正,打算派他们二人接手皇陵事宜,将事情彻查清楚。”

  说这番话时,刘娥的口气当中忍不住透出一丝怒意,更是让冯拯和王曾二人心中一喜。

  雷允恭既被下狱,丁谓便算是断了两条臂膀,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不过,哪怕面临著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二人也并没有著急。

  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得住气。

  于是,稍一踌躇之后,冯拯拱手道。

  “禀太后,官家,如此大事,当召山陵使商议。”

  这话用的是陈述句,显然是在表达态度,而不是在试探性的询问。

  但是,坐在帘后的赵祯听了之后,却不由心中轻哼一声。

  今日中书发生的诸事,刘娥暂时还不知道,但是,作为始作俑者的赵祯却是清楚的。

  他也不信,以冯拯在中枢多年的眼力,会看不出来,丁谓是为什么被‘送’回府的。

  所以,这老家伙这会如此发问,明摆著就是想顺理成章的把话题引到丁谓的身上。

  不过,这对于赵祯来说,倒是好事……免了他一番手脚。

  果不其然,听了这话之后,刘娥眼中一抹怒意闪过,不过声音却依旧保持著平稳,道。

  “丁相公早些时候进宫奏对,或因正在病中,体力不支,吾已经派人将他送回府中安养了,近些时日怕是不能出门,山陵事虽重,可也不至于将一个重病之人再抬出来。”

  “这些日子,中书诸事,便由冯相公暂理吧!”

  话说的轻描淡写,但是,其中份量却不容小觑。

  冯拯闻言,眼中顿时忍不住闪过一抹喜色。

  因为太后的这番话一出,虽然没有明说,但实质上,已经相当于将丁谓停职了。

  “请太后,官家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

  “冯相公请起。”

  刘娥虽在帘中,但还是虚手一抬,引得珠帘微微晃动。

  旋即,赵祯便见到她缓缓收敛形容,正色道。

  “眼下既已有御史上奏,看来皇陵之事已经瞒不住了,朝廷势必要做出个处置来,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刚好二位如今都在,不妨说说接下来该如何处置?”

  进入到处理政务的模式当中,刘娥便一下子没有了刚才情绪化的反应,言辞也变得斟酌起来。

  事情闹到现在这个地步,早已经不是可以轻拿轻放,大事化小的程度了。

  刘娥看到奏札的时候就明白,皇陵之事,只怕宫中知道的是最晚的。

  这也正常。

  皇陵出了问题,最先知道的应该是工匠,然后层层上报,到了雷允恭那被压下来。

  随后,底下的那些宦官,诸如毛昌达这样的,见一直没有旨意下来,无奈之下才只能冒著风险亲自回宫禀奏。

  这么一折腾,耽搁的时间就长了。

  反而是民间消息,传播的更快些。

  一念至此,刘娥不由感到有些头疼。

  如今御史既然已经递了奏札上来,那么只能说明,这个消息传出去不是一天两天了。

  虽然她不清楚现在具体传播到了什么程度,但可想而知,知道的人绝对不少……

  这话一出,冯拯更是松了口气,他原本还担心,太后会有顾虑事件影响而低调处理的想法,甚至还为此特意准备了一套劝说的话。

  但现在看来,他是多虑了。

  太后虽然因为宠信丁谓等人,有些时候会被蒙蔽,但只要没有人居中蛊惑状况下,她老人家还是明事理,知轻重的。

  于是,冯拯稍一沉吟,便道。

  “太后所言极是,既有奏上,可见民间已有物议,想要妥善解决此事,宜早不宜晚。”

  “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有两桩事。”

  “其一是彻查雷允恭擅移皇堂一案,严惩涉案之人,以正视听。”

  “其二是皇堂需当立刻派人前去重新勘验,如若新皇堂确认不可,则需尽快再定新址,测算工期,命礼仪院重新择定吉日,为先皇出殡。”

  “此二事需同时办理,不可耽搁。”

  这话等于是把刚刚刘娥的表态又细化了一下,但是,实质上却没什么新东西。

  赵祯在旁听著,不由暗暗的吐槽了一句。

  狡猾的老狐狸!

  冯拯此人,和丁谓大不相同,他行事低调平和,是个典型的太平宰相。

  说白了就是无功无过,在哪个方面都算及格,但也同时在哪个方面都不突出。

  再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这老家伙不愿意担责任。

  按照赵祯的记忆来看,原本这两年冯拯因为身体欠佳,已经逐渐开始有了致仕养老的想法。

  这种想法一出现,本来就不算积极的冯拯,在诸多政事上,自然也就更能推则推了……

首节 上一节 38/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