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官家

北宋官家 第65节

  毕竟,左藏库是国库,收进来的多,花出去的也多,有些时候,甚至收不进来,就花出去了。

  反而是内藏库,只供皇室花用及赏赐臣下,虽然也在左藏库缺钱的时候给予支援,但是,毕竟不能算是固定支出。

  所以,一直以来,哪怕是赵祯这个小皇帝,赏赐随侍的时候,都是十分大方的。

  内藏库的钱银,本就有大部分,原本就应当归于国库,再加上,左藏库之所以被折腾成这个样子,八成要拜赵祯那个死鬼老爹赵恒东祀西封的功劳。

  因此,赵祯觉得,从内藏库出钱赈济,应该是最好的办法了。

  但是———

  “不妥。”

  听了赵祯的话,刘娥轻轻摇了摇头,直接否决了他的提议。

  随后,她也没有过多解释,恢复正常的声音,对著帘外道。

  “李总计掌三司财用,不会轻易拒绝中书之议。”

  “想来,是朝廷用度确实不足,故而如此。”

  “至于苏州水患之事,中书可再行商议后,另进熟状。”

  这话一出,王曾不由狠狠地瞪了一眼李士衡。

  但是,太后已然发话,他也不好再继续纠缠下去,只得不甘不愿的拱手道。

  “臣遵命。”

  至于李士衡,按理来说,他算是在这场博弈当中胜利的一方。

  但是,他的脸上却同样没有丝毫的高兴之色,反而隐隐有几分遗憾的样子。

  不论如何,此事便算暂时到此为止。

  李士衡退回原处,王曾则是继续禀奏剩下的事宜。

  不过,经过了这么一场,他显然心情也受到了影响,不怎么打得起精神来。

  于是,这次垂帘听政,便匆匆结束。

  待得众臣退下,有内侍将珠帘卷起,赵祯也从御座上,移到了更舒适的软榻上。

  命人上了茶点过来,刘娥看著略有几分闷闷不乐的赵祯,这才笑著道。

  “官家可是想不明白,我为何不让内藏库出钱粮赈济?”

  赵祯自知心思瞒不过刘娥,于是,捏了一块点心咬了一口,乖乖的点了点头。

  见此状况,刘娥笑容微敛,道。

  “内藏库虽为左藏库之备,可也是天子私库,其中财物,皆是历代先帝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可随意挥霍。”

  “可是.”

  赵祯想说,眼下既然国库没钱,拆借一些倒也不妨。

  但是,他还没说出口,刘娥便显然猜到了他的想法,于是,脸上又多了几分正色,道。

  “六哥儿,你要记住,为君者御下之道,无非赏罚二柄矣。”

  “罚需谨慎,赏亦需谨慎。”

  “朝廷各处都需用钱,花用不够是常有的事,内藏库财物多些,若遇困难,

  帮衬一番的确无妨。”

  “但这是君主之恩,如若随意施之,便易成理所当然之事。”

  “此前左藏库多次朝内藏库借银,大娘娘这,欠条都不知道压下多少了,可回来的又有多少?”

  “从丁谓之事便可看出,臣子获恩,最易骄纵,官家需当谨防。”

  这话一出,赵祯也没了脾气,不过,思再三,他还是觉得不妥,犹豫了片刻,道。

  “大娘娘所言有理,可毕竟—————百姓无辜啊!”

  闻言,刘娥倒是一笑,道。

  “官家莫低估了中书的这些宰执,比今日繁难的政务,他们也不知道见了多少,不会被难住的。”

  “何况,民间也道,救急不救穷,国库空虚非一日之事,此三司所掌,让他们想办法便是。”

第75章 解决办法

  听了刘娥的话,赵祯沉默下来,没有继续开口。

  因为他意识到,所谓理念的分歧,并不单单体现在大的政治抉择上,也同时体现在这种日常的小事上。

  作为一个现代人,赵祯对古代最初的理解,就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所谓乾纲独断,代表的不仅仅是权力,更是责任。

  尽管他如今已经意识到,这种观念在宋朝并不适用,但是,人的下意识有时候是很难改变的。

  便如现在,在处理苏州赈灾这件事上,赵祯理所当然的,把这件事当成是自已这个皇帝,应该负责解决的事。

  所以,在中书和三司发生争执的时候,他才会想著,从宫中的内藏库先行拨付。

  反观刘娥,她的所作所为,事实上,才更像是一个大宋的君王。

  所谓垂拱而治,说白了,就是君主并不对具体的政务处理发表看法,而是将其交给负责的部门来进行处理。

  当然,这不代表君主没有权力,所谓居中裁决,其性质有点类似现代的甲方就拿这次的事情来说,刘娥的想法简单而直接。

  既然三司提出了异议,那么,说明中书提出的方案在操作上有难度,所以,

  打回中书,重新拟定新的方案即可。

  如果说下一个方案还是有问题,那就继续打回去,直到中书能够拿出一个让三司觉得,能够操作下去的方案为止。

  当然,如果奏事的时候,中书能够打赢三司,让后者乖乖听话,那刘娥也不会有所异议。

  说白了,作为‘甲方’,刘娥只考虑两件事,一是事情最终有没有解决,二是解决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人越权,或者是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

  在此之外,事情到底是怎么解决的,她不关心,也不在乎。

  这就是刘娥从赵恒那学来的,赵宋天子的处事作风。

  所以,本质上来说,赵祯和刘娥在这次事件当中的区别,实际上是执政风格的差异。

  在赵祯看来,这种垂拱而治的风格,是有其好处的。

  它使得皇帝肩上的责任轻了许多,也能够更大程度的提升决策的正确性。

  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

  那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底下的人会不择手段,大宋党争剧烈,只怕也有这个因素在。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方式虽然省心,可一定程度上,需要将权力下放给宰相,导致大宋的皇帝,在民政方面,多数比较弱势。

  最后,也是赵祯觉得最核心的一点,那就是,宰执大臣毕竟是臣子,在家天下的体系当中,他们说白了就是个打工的。

  所以,他们不可避免的,会在日常的执政当中,掺杂进个人的利益,而这种决策,对于皇帝甚至是国家而言,往往并非好事。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算是由门阀政治向科举制转型时期,诞生的阵痛吧。

  不过,无论如何,在赵祯看来,皇帝可以放权给宰相,将日常的繁琐政务交给他们来处理。

  但是,作为皇帝,有两件事必须要牢牢把握,

  第一就是,未来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大政方针,这是宰相无法规划,也不能交给他来决定的,必须由皇帝亲自制定,并在制定的过程当中,掌握绝对的主导地位。

  第二就是,宰执大臣的选用上,必须要挑选和皇帝政治观念完全契合的人,

  倒不一定是事事听命于皇帝的妄臣,但大的方向和观念上,必须要和皇帝保持一致。

  但是显然,在这两点上,他和刘娥是很难达成一致的。

  前者就不说了,一定程度上,是违背刘娥所认为的垂拱而治的理念的。

  至于后者,刘娥的执政显然倾向于保守,她在挑选大臣时,会优先考虑忠心的问题,其次再考虑其他,所以,才会有丁谓,钱惟演等人的上位-——

  面对赵祯的沉默,刘娥便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对此还是有保留态度的,不过,她倒是也不著急。

  毕竟,在她的眼中,官家还小,虽然已经初识政事,但是,不管是手段还是观念上,都稚嫩的很。

  所谓教导,就是一点一滴的渗透,以后的日子还长,倒也没必要急在一时。

  相对于这件事,她更在意的是.·

  “眼下丁谓之事已毕,官家之前答应我的事,是不是该提上日程了?”

  刘娥眼眸含笑,开口问道。

  她所说的,自然就是为王钦若复相一事。

  这话一出,赵祯的精神倒是一振,不过,沉吟片刻之后,他还是摇了摇头,

  道。

  “大娘娘,此事臣已经有了全盘计划,只不过,尚需一个契机·——”

  说著,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对刘娥简单说了一遍。

  后者听完之后,沉思了片刻,问道,

  “官家当真有把握?”

  赵祯其实心里也有些发虚,毕竟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算是他首次参与到朝政当中来。

  但是,事已至此,他也只得表现出自信的样子,道。

  “大娘娘放心,这个契机不会很久,不出意外的话,这几日应该便有消息了于是,刘娥并不再言,又聊了几句,关心了一下赵祯的课业,便将他打发回去了。

  五天的时间一闪而逝,很快,第二次垂帘日便已经到来。

  依旧是这些大臣,但是,流程上却熟稔了许多,行礼各毕之后,冯拯作为押班宰相,上前奏事。

  “禀太后,禀官家,前苏州水灾一事,三司奏左藏库财货不丰,难拨赈灾钱银,然灾情如火,不可耽搁。”

  “臣等商议之后,以为可免苏州明岁七成税赋,并许府库纳富户之粮银,

  以做赈灾之用,当可助灾民顺利度过灾年。”

  这话一出,珠帘后的赵祯,不由挑了挑眉。

首节 上一节 65/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家父朱元璋,我还努力个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